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關隘

(軍事術語)

鎖定
關隘,軍事術語,古籍中也有稱其為關、塞、關塞、隘塞的。
中文名
關隘
適用領域
軍事
主要由關城、墩台和溝壕等組成。關城為關隘的主體工程,是指揮和戰鬥的核心陣地。其防護力較強,築有高厚的城牆,牆上設有雉堞,沿牆構築敵台。關城外圍挖有護城壕。為增加關隘的防禦縱深,有的在關城前沿還建有墩台和壕溝、陷阱等障礙物。關隘的構築主要是根據任務和地形特點,將關城、墩台、溝壕、陷阱等做合理配置。有的將幾座關城梯次配置,以加大防禦縱深;有的將關城與綿亙的城牆相結合,以加大防禦正面。居庸關是明清兩代京師西北部的重要門户和交通孔道,其關隘的工程體系主要由在20餘千米的狹長山谷中所築的四座關城組成。在北口築有岔道城,作為第一道防線,並在城西北山口兩側山地築有墩台,城外平坦地形上挖了大量“品”字形陷阱;從岔道城向南約2千米,是山勢險峻的八達嶺,嶺口築有居庸外鎮,是關隘的主要防禦陣地;再向南約10千米,建有居庸關關城,並駐有重兵防守,是關隘的核心;在山谷的南端建有南口堡城(南口鎮),作為居庸關的最後一道防線,據守它既可阻敵於谷中,也可防敵側後迂迴。由於居庸關地勢險要,防禦設施佈局嚴密,因而易守難攻,素有“鐵門”之稱。中國古代很早就重視關隘建設。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就紛紛設置關隘。《墨子・號令》中強調,國君要經常派人巡視並報告邊城關隘的守備情況,犒賞“守邊城關塞,備蠻夷之勞苦者”。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修築長城,在長城沿線構築了許多關隘。南北朝時期,在南齊建元元年(479)與北魏的戰爭中,南齊將軍蕭朗也曾率軍“依山築城,斷塞關隘”,逼退北魏軍。隨着武器的發展,關隘在戰爭中的作用逐漸降低,清代以後,關隘為新的築城形式所取代,而成為歷史的遺蹟。
發佈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1] 
參考資料
  • 1.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