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關曼青

鎖定
關曼青,是嶺南著名歸僑女畫家。1918年農曆正月初七在開平縣(今開平市)百合鄉蝦近村出生,在家裏排行第四,取名瑞蘭。她自幼聰明伶俐,文靜好學,深得父母鐘愛。她的長相及個性都像母親,刻苦耐勞,純樸善良,剛強而寬厚,精明能幹,沉默寡言。自小,母親就教給她各種手藝;稍長,即能裁製衣服。
關曼青的童年,是在父母的薰陶下渡過的,她繼承了母親刻苦耐勞的品德,又從父親的身上汲取了藝術素養。
中文名
關曼青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出生日期
1918年2月17日
出生地
百合鄉蝦近村
性    別

關曼青基本信息

關曼青,原名關瑞蘭,開平百合鎮蝦邊村人,是嶺南著名女畫家。她自幼聰明伶俐,文靜好學。她母親純樸善良,精明強幹。自小,母親便教給她制燈、剪紙、裁衣等各種手藝;稍長,即能裁製衣服。父親關以文,從小喜愛書畫,後到南美洲的秘魯謀生。在國外,曾拜西洋畫家為師。
關曼青的父親關以文,從小就喜歡書畫。看牛時,常帶着紙筆坐在牛背上寫寫畫畫,有“小王冕”之稱。後到南美洲的秘魯尋找出路,在國外,關以文仍堅持習字學晝,曾拜西洋畫家為師。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結識了孫中山,並加入興中會(後改為同盟會),隨孫中山從事革命活動,四出籌募革命經費,運用他的繪畫藝術和書法宣傳革命。孫中山曾書“畫筆如生”、“博愛”、“天下為公”等橫幅贈給他。關曼青的母親,賢良能幹,刻苦耐勞,還會制燈剪紙。族中誰家添丁,都請她製作花燈。各色彩紙在她手中剪出的花鳥栩栩如生,綵帶如錦。哪家有事請她幫忙,從不推辭,甚得翁姑和鄉親們的稱讚和敬重。關曼青的父親忙於革命工作,無暇照顧家庭,她便挑起一家四口的生活負擔,天未亮起牀到菜園種菜澆水,天色微明即擔菜上墟擺賣,賣完菜順道還到縫衣店取衣料回家縫製,以換取微薄的工錢,夜間還得拖着疲倦的身軀紡線織布,直到辛亥革命以後,關以文回到家鄉為止。 [1] 

關曼青個人經歷

1921年,關曼青隨父親到香港,跟父親學習繪畫寫字,專心用功,進步很快,無論牆上或門上,凡可畫之處全給畫上,客人來到,讚不絕口。1925年,關曼青又隨父回到開平家鄉,在本村學堂讀書,每次期考,均列第一、二名。
1927年,時局急劇變化,身為共產黨員的關以文只得逃離家鄉,轉道香港到了新加坡,在新加坡辦了一間“微笑畫社”,以賣字、繪畫、課徒為生。不久,關曼青與母親也到了新加坡。曼青晚上在夜校讀書,日間由父親教習書畫。大凡人物、風景、花鳥畫,父親都要女兒臨摹。一天,父親試着把他認為滿意的習作,署上“瑞蘭女童”的名字,掛在畫社出售。豈料不到幾天就都被人買走,這時曼青只有十三四歲,“瑞蘭女童”的名字已在新加坡不脛而走。14歲那年,關曼青精心繪製了一幅2米多高的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的全身立像,贈給新加坡廣惠肇醫院。畫像形神逼真,深受各界好評,報刊紛紛撰文推介,當地華人紛紛前來求畫,曼青幾乎有求必應。
關曼青16歲時去了香港。在香港期間,她師承著名油畫家李鐵夫學西洋畫,又拜傅若禪為師學國畫,還向徐泳青學水彩畫。之後,她又進入中國畫院深造,學習沒骨花鳥畫法。短短兩年間,已熟練掌握國畫技法,所作花鳥、人物、山水畫已達較高水準。1935年,她在香港九龍太子道開設了“曼青女子畫室”,收授藝徒兼賣書畫。
此後兩、三年間,關曼青與丈夫輾轉於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吉隆坡、泰國等地,在當地華僑中學從事美術教育工作,舉辦美展。還參加新加坡華人美術家協會主辦的畫展,他的國畫《木棉》在馬六甲展覽時獲得一等獎。
1938年,關曼青在馬來亞檳城創辦了一所“現代美術館”,自任館長。這期間,她結識了國畫大師徐悲鴻,經常登門求教,獲益不淺。
1949年10月,廣州解放後,關曼青攜兒帶女從新加坡取道香港,回到廣州定居。最先分配到外貿局,接着調到廣州女子師範學校教美術。1953年又調到科普協會,後來一直在科協宣傳科、科技圖片社、科技出版社從事美術編輯工作,一干便是20多年。編繪了近百種科技普及宣傳掛圖、連環圖冊、計劃生育圖冊等,銷行全國,影響深廣。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她已年屆花甲,組織上把她調到廣東省文史館任館員,她不顧年邁體弱,到祖國各地的名山大川寫生,創作了許多描繪祖國大好河山的風景畫和多姿多彩的花鳥畫,還致力於歷史人物畫的創作,晚年是她美術創作的高潮,每年均有兩三幅佳作問世。代表作《國之瑰寶》第一幅為宋慶齡故居收藏;第二幅在北京故宮展出後選入《全國文史館館員書畫作品選集》;應翠亨村孫中山紀念館之請而創作的《孫中山上書李鴻章》常年掛在紀念館接待室;《陳嘉庚像》在新加坡展覽時為其家屬收藏;《鄧小平像》展出多次,被多家報刊發表;所作歷史人物畫,大部分是應有關部門之請而繪,為各紀念館珍藏。出版有《關曼青畫集》。
關曼青寫畫追求的不僅是形似,而是神似,在藝術上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牢牢把握中西結合的創作原則。她的一生不僅在藝術上作出了卓越的成就,在科學工作崗位上也默默無聞地奉獻着。1979年,她獲得了“科技貢獻獎“,歷任廣東省第六、七、八屆人大代表,廣東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新加坡中華美術研究會永久會員。 [2] 
進入80年代以來,關曼青把主要精力和大部分時間投入人物畫創作,每年均有兩三幅佳作面世。1981年完成《冼夫人像》兩幅:1982年完成《國之瑰寶》(宋慶齡像)三幅;1983年完成《丘逢甲像》兩幅;1984年完成《孫中山和宋慶齡在廣州》三幅;1985年完成《沈鈞儒像》兩幅;1986年完成《史良像》兩幅;1987年完成《孫中山上書李鴻章》兩幅;1988完成《陳嘉庚像》兩幅;1989年完成《魯迅像》兩幅;1990年完成《林則徐像》兩幅,《周恩來與鄧穎超》兩幅;1991年完成《鄧小平像》、《鄧大姐與小女孩》共兩幅。這些畫幅,都是關曼青的精心之作。關曼青一向提倡,為人民而畫,給人予以美的享受與教育。她決定要創作的名人畫後,便四出搜尋所要描繪的對象的歷史資料、人物、性格、品德,再經過反覆研究,才開始構圖,一張人物畫常常費時半載或兩三個月。晚上睡前例必將未完成之作,掛在牀尾牆壁上,逐一觀看每個細節,有未盡人意之處,便立即修改。她的作品參加展出和發表在國內外的報刊上,均受好評。《宋慶齡像》為宋慶齡故居收藏;《孫中山上書李鴻章》、《孫中山和宋慶齡在廣州》為中山市翠亨村孫中山紀念館收藏;《丘逢甲像》為丘逢甲紀念館收藏,陳列展出供後人瞻仰。1989年,《陳嘉庚像》在新加坡展出,被陳嘉庚的女婿購藏。
關曼青的畫,既繼承了中國畫的優良傳統,又運用西洋畫的素描光暗方法來表現人家和物的質感,探索出中國人物畫創作的一條新路。
兩鬢飛霜心尚健,精神抖擻創新篇;
丹青為伴無閒日,自得其樂度晚年。
這是關曼青的一首抒懷詩。現已年過古稀的她,依然壯心不已。她仍要振奮精神,以她的翰墨丹青,創作出謳歌改革開放的新篇章。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