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闊鱗鱗毛蕨

鎖定
闊鱗鱗毛蕨(Dryopteris championii (Benth.) C. Chr.)是鱗毛蕨科、鱗毛蕨屬陸生中型蕨類植物。植株高可達80釐米。根狀莖橫卧或斜升,棕色、全緣的鱗片。葉簇生;葉柄禾稈色,密被鱗片;鱗片闊披針形,邊緣有尖齒;葉片卵狀披針形,二回羽狀,小羽片羽狀淺裂或深裂;羽片基部的近對生,上部互生,卵狀披針形,側脈羽狀,在葉片下面明顯可見。葉軸密被基部闊披針形,邊緣有細齒的棕色鱗片,葉草質,幹後褐綠色,孢子囊羣大,在小羽片中脈兩側或裂片兩側各一行,囊羣蓋圓腎形,全緣。
分佈於中國山東、江蘇、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南、湖北、廣東、香港、廣西、四川、貴州、雲南、西藏。日本、朝鮮也有分佈。生長在海拔300-1500米的山坡疏林下或灌木叢中。
闊鱗鱗毛蕨的根莖藥用。性味苦、寒。有清熱解毒,平喘,止血斂瘡,驅蟲之功能。主治感冒,目赤捉痛,氣喘,便血,瘡毒潰爛,燙傷,鈎蟲病。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1] 
中文名
闊鱗鱗毛蕨
拉丁學名
Dryopteris championii (Benth.) C. Chr.
植物界
蕨類植物門
木賊綱 [6] 
水龍骨目
鱗毛蕨科
鱗毛蕨屬
命名者及年代
(Benth.) C. Chr.,1933

闊鱗鱗毛蕨形態特徵

闊鱗鱗毛蕨
闊鱗鱗毛蕨(6張)
陸生中型蕨植物。 [2]  株高約50-80釐米。根狀莖橫卧或斜升,頂端及葉柄基部密被披針形、棕色、全緣的鱗片。葉簇生;葉柄長約30-40釐米,粗達4-5毫米,禾稈色,密被鱗片;鱗片闊披針形,頂端漸尖,邊緣有尖齒;葉片卵狀披針形,長約40-60釐米,寬約20-30釐米,二回羽狀,小羽片羽狀淺裂或深裂;羽片約10-15對,基部的近對生,上部互生,卵狀披針形,基部略收縮,頂端斜向葉尖,小羽片約10-13對,披針形,長約2-3釐米,基部淺心形至闊楔形,具短柄,頂端鈍圓並具細尖齒,邊緣羽狀淺裂至羽狀深裂,基部一對裂片明顯最大而使小羽片基部最寬;裂片圓鈍頭,頂端具尖齒。側脈羽狀,在葉片下面明顯可見。葉軸密被基部闊披針形,頂端毛狀漸尖,邊緣有細齒的棕色鱗片,羽軸具有較密的泡狀鱗片。葉草質,幹後褐綠色,孢子囊羣大,在小羽片中脈兩側或裂片兩側各一行,位於中脈與邊緣之間或略靠近邊緣着生;囊羣蓋圓腎形,全緣。 [3]  [7] 

闊鱗鱗毛蕨生長環境

闊鱗鱗毛蕨生長在海拔300-1500米的山坡疏林下或灌木叢中。 [4] 

闊鱗鱗毛蕨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山東、江蘇、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南、湖北、廣東、香港、廣西、四川、貴州、雲南、西藏。日本、朝鮮也有分佈。 [2] 

闊鱗鱗毛蕨生長習性

闊鱗鱗毛蕨孢子在最佳基質中播種約2周後開始萌發,形成絲狀體,再經過2周左右的生長髮育即可形成心形的原葉體,原葉體再經過4周左右的發育,形成精子器和頸卵器,分別產生精子和卵子,兩者受精後形成胚,由胚發育出寄生於原葉體上的孢子體幼苗,在幼苗長出第3片葉子、形成自己的根系時,原葉體就會枯萎死亡。
孢子及孢子萌發:闊鱗鱗毛蕨孢子囊羣小,生於小脈下部,圓形黃棕色。温暖乾燥的環境下,孢子囊成熟後自行開裂釋放出孢子。孢子黃褐色,圓形,周壁具皺褶,單裂縫;播種10天后從孢子壁的單裂縫處伸出一條無色透明的初生假根,標誌着孢子萌發。孢子萌發類型為書帶蕨型。
絲狀體:孢子萌發出假根後,其基部細胞再分裂一次,產生一個綠色細胞。絲狀體約2-5個細胞長,細胞為圓形、長圓柱形或不規則狀。絲狀體最前端的細胞常產生單細胞乳頭狀的毛狀體,內含葉綠體,毛狀體仍然參與片狀體的形成。絲狀體最前端的細胞經縱裂形成一大一小兩個子細胞,大細胞一般不再分裂,小細胞分裂極為活躍,參與片狀體的發育。絲狀體前端細胞內的葉綠體數量較多,呈鮮綠色,基部細胞的葉綠體也多,往往是絲狀體中部細胞由於分裂較快葉綠體較稀疏,不過後來也會變得很稠密。
片狀體:由於小細胞的分裂活動,自播種20天左右片狀體形成,片狀體的前端輕微地偏向一側。片狀體的形狀為匙形至楔形不等。小細胞分裂產生的某一邊緣細胞分化出分生組織細胞,分生組織細胞不斷分裂,逐漸由片狀體階段進入到原葉體階段。片狀體最初的假根,由短的絲狀體最基部的一個細胞發育而成,內含葉綠體,無色。隨着片狀體的發育形成,假根數目逐漸增多,且葉綠體含量逐漸減少,長度增加。
原葉體:片狀體頂端為排列整齊的分生組織,由於分生組織的活動,細胞數目有規律地增多,播種4周左右,發育成幼原葉體。原葉體發育方式為三叉蕨型。成熟的原葉體深綠色,葉綠體豐富,形狀為心臟形,邊緣略有波狀。原葉體邊緣及腹面均有毛狀體分佈,數量豐富,葉綠體分佈在毛狀體頂端。在成熟的原葉體的腹面葉脈處,假根繁多,呈褐色且不含葉綠體。在同一原葉體上產生精子器和頸卵器,自播種後6-8周發生精子器,比頸卵器較早發生,精子器混生於基部假根叢中,可達數個至數十個,精子器由3層胞組成,最上面為蓋細胞,成熟時蓋細胞掀開,釋放出精子,頸卵器約在精器發生4-5周後發生,其腹部包埋在配子體中,頸部由4列6層細胞組成,包含1個雙核頸溝細胞,1個腹溝細胞和1個卵細胞,頸卵器成熟後頂端的細胞分開,有時反捲。
孢子體:精卵受精後3周左右即可觀察到從原葉體上生成的幼胚。胚的不斷生長使頸卵器腹部逐漸膨大,最終頸卵器和一部分配子體組織被胚衝破,子葉及胚根產生,幼孢子體形成。幼孢子體上長出的第1、2片葉在形態上與以後長出的葉不同。幼孢子體長出後,原葉體仍繼續發育,直至受精後5周左右長出第3枚幼小的真葉後,原葉體方漸枯死。 [5] 

闊鱗鱗毛蕨主要價值

闊鱗鱗毛蕨的根莖藥用。性味苦、寒。有清熱解毒,平喘,止血斂瘡,驅蟲之功能。主治感冒,目赤捉痛,氣喘,便血,瘡毒潰爛,燙傷,鈎蟲病。 [4] 
參考資料
  • 1.    闊鱗鱗毛蕨  .中國自然標本館[引用日期2020-07-21]
  • 2.    中國植物誌編委.中國植物誌,第5(1)卷[M].科學出版社.2000:102
  • 3.    中國植物誌編委.中國植物誌,第5(1)卷[M].科學出版社.2000:201-202
  • 4.    南京中醫藥大學編著.中藥大辭典 第2版 上[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530-531
  • 5.    吳芹.幾種觀賞蕨類植物的繁殖技術研究[D]. 南京林業大學,植物學,2007,碩士:22-24
  • 6.    闊鱗鱗毛蕨 Dryopteris championii|iPlant  .植物智——植物物種信息系統[引用日期2023-03-04]
  • 7.    闊鱗鱗毛蕨|Dryopteris championii  .植物誌庫[引用日期2023-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