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閩西紅軍游擊隊

鎖定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主力長征後,在福建省西南部地區堅持游擊戰爭的革命武裝。
中文名
閩西紅軍游擊隊
外文名
Red Army Guerrillas in Western Fujian
活動範圍
福建省西南部地區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後,福建軍區獨立第8、第9團和明光獨立營在漳州、龍巖、寧洋、漳平等地區開展遊擊活動。1935年3月,中共福建省委代表張鼎丞在永定縣下洋主持召開紅8、紅9團領導幹部會議,分析了形勢,明確要轉變戰略思想,儘量避免與敵人硬打硬拼,做長期鬥爭準備,並決定成立閩西軍政委員會,張鼎丞任主席,統一領導閩西地區的黨政軍工作。4月,中共蘇區中央分局成員陳潭秋、鄧子恢、譚震林率中央軍區第24師一部由贛南突圍到永定,同張鼎丞所率部隊會合。隨即召開會議,決定將閩西軍政委員會改組為閩西南軍政委員會,張鼎丞仍任主席;並決定放棄“保衞蘇區”的正規戰方針,採取廣泛、靈活、羣眾性的游擊戰爭,堅持長期鬥爭。為貫徹新的戰略方針,會議決定將閩西紅軍和游擊隊統一劃分為4個作戰分區:以紅9團1個營和明光獨立營組成第1作戰分區,羅忠毅任司令員,方方任政治委員,在連城、龍巖、寧洋地區活動;以紅9團2個營和永東遊擊隊組成第2作戰分區,吳勝任司令員,謝育才任政治委員,在永定、平和及廣東的大埔、饒平等地區活動;以紅8團和龍巖游擊隊組成第3作戰分區,邱金聲任司令員,邱織雲任政治委員,在龍巖、南靖、漳平地區活動;以紅24師一部和卓林大隊及永定、杭代、新汀杭等縣獨立營組成第4作戰分區,歸軍政委員會直接領導。6月,原閩贛軍區獨立第17、第18團餘部100餘人加入第1作戰分區。同年,閩西紅軍游擊隊粉碎國民黨軍兩次“清剿”,有效地打擊了敵人,保存了自己,並恢復和開闢了10餘塊遊擊根據地。1936年1月,閩西南軍政委員會將4個作戰分區合併為3個作戰分區,將所轄紅軍改稱為中國工農紅軍閩西南抗日討蔣軍,轄第1、第2、第3、第4、第5、第7支隊。各縣游擊隊則編為人民抗日討蔣游擊隊或義勇軍。此後,抗日討蔣軍和各縣游擊隊乘兩廣事變爆發的有利形勢大力開展遊擊活動,兵力迅速擴大。1937年2月,閩西南軍政委員會根據中共中央和中共南方工作委員會的指示精神,決定同國民黨當局進行談判,並於7月與國民黨軍第157師達成合作抗日協議。8月,抗日討蔣軍改稱閩西抗日義勇軍第1支隊,下轄3個大隊,共1100餘人。1938年2月,閩西紅軍和游擊隊2000餘人編入新四軍第2支隊第3團。
發佈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1] 
參考資料
  • 1.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