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閩東紅軍游擊隊

鎖定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主力長征後,在福建省東部地區堅持游擊戰爭的革命武裝。
中文名
閩東紅軍游擊隊
外文名
Red Army Guerrillas in Eastern Fujian
活動範圍
福建省東部地區
1934年9月,中共閩東特委將閩東紅軍獨立第2團、獨立第13團和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第7軍團)留下的部分人員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閩東獨立師,馮品泰任師長,葉飛任政治委員,轄第1、第2、第3團,共1600餘人。10月,中央紅軍長征後,閩東獨立師同上級失去聯繫,獨立開展鬥爭。國民黨當局調集2個師又1個團的正規軍和5個保安團對閩東蘇區實施“清剿”。至1935年春,閩東獨立師在內線作戰失利、蘇區大部喪失的情況下,決定到蘇區外圍開闢新游擊區,以保存實力,繼續堅持鬥爭。5月,獨立師將所轄部隊整編為3個縱隊,共400餘人。隨後,3個縱隊分區活動,“開闢新區,恢復老區”。至年底,發展為4個縱隊,開闢了壽寧以北的閩浙邊、政和和閩江、霍童溪兩水之間等新游擊區;在霞浦、(福)鼎平(陽)組建了獨立師第4、第5團和壽寧、(福)安(寧)德、羅源、古(田)屏(南)寧(德)、安福、福(安)壽(寧)、壽(寧)北等獨立營、遊擊支隊和游擊隊。10月,閩東特委書記、獨立師政治委員兼師長葉飛同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領導人劉英、粟裕在壽寧、泰順邊界的鄭家坑會合。11月,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和臨時省軍區成立,閩東特委和閩東獨立師歸其領導。1936年4月,葉飛同閩北游擊區領導人黃道在政和縣洞宮山會晤,決定建立中共閩贛省委和閩贛軍區。6月,閩贛省委和閩贛軍區正式成立,葉飛任軍區司令員(未到職),閩東特委和閩東獨立師歸閩贛省委和閩贛軍區領導,但部隊仍各自獨立活動。同年秋,閩東特委同挺進師主要領導人之間在一些重大問題上產生分歧,閩東特委退出閩浙邊臨時省委。1937年1月,國民黨當局以5個師、3個旅的正規軍和各縣保安團、民團對閩東遊擊區實行殘酷“清剿”。2月,中共閩東特委決定建立以葉飛為主席的閩東軍政委員會,將紅軍各縱隊番號分別改稱中國紅軍閩東抗日第1、第2、第3、第4縱隊。8月,閩東軍政委員會根據中共中央確定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方針開始同國民黨福建省當局談判,11月達成停止內戰、合作抗日協議,閩東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福建抗日遊擊第2支隊。1938年2月,遊擊第2支隊1300餘人改編為新四軍第3支隊第6團。
發佈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1] 
參考資料
  • 1.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