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閔行區博物館

鎖定
閔行區博物館位於上海市閔行區新鎮路1538號,佔地面積15000餘平方米, [3]  總建築面積4200平方米,陳列面積1920平方米。是地方綜合性博物館。 [1] 
閔行區博物館於2003年3月24日正式開放。設三個陳列展廳《上海縣七百年展》《馬橋文化展》《中國民族樂器文化展》,主要文物以馬橋遺址出土的馬橋文化時期的石器、骨角器、陶器為主。 [1]  截至2019年末, 閔行區博物館的藏品數量有2375(件/套)。 [2] 
閔行區博物館是上海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科普教育基地。 [3]  2013年3月5日,閔行區博物館的馬橋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中文名
閔行區博物館
外文名
Minhang District Museum [1] 
佔地面積
15000 m²
類    別
地方綜合性博物館
景點級別
AAA級
投用時間
2003年3月24日
開放時間
每週開館六天(週日閉館),開放時間為9:00—16:00 [1] 
門票價格
免費
地    點
上海市閔行區新鎮路1538號
現有藏品
2375件/套(截至2019年末) [2] 

閔行區博物館歷史沿革

2002年4月,開始籌建閔行區博物館。
閔行區博物館 閔行區博物館
2003年3月24日,閔行區博物館正式開放。 [1] 
2022年7月1日,閔行博物館恢復開放,將舉辦“樂居長安——唐代長安生活展”。 [6] 

閔行區博物館建築佈局

閔行區博物館綜述

閔行區博物館佔地面積15000餘平方米, [3]  總建築面積4200平方米,陳列面積1920平方米。 [1]  設三個常設展廳《上海縣七百年展》《馬橋文化展》《中國民族樂器文化展》,通過文物、文獻資料和現代多媒體展示手段,展示了閔行區版圖內的地域歷史發展脈絡及民族樂器文化。閔行博物館的建成不僅是閔行地區一道文化風景線,也是表現閔行地區在改革開放新時代開拓進取,取得累累碩果的一張文化名片。 [3] 

閔行區博物館馬橋文化展示廳

《馬橋文化》基本陳列,展出面積約600平方米,主要展出距今3900至3200年前馬橋文化時期的150餘件器物。展覽分為“依海而生”、“始生之物”、“造物以術”三個部分,通過多媒體投影、模型、場景復原等手段,重現了馬橋文化時期先民傍海而生的生活。向觀眾展示馬橋文化時期先民製作使用的生產工具和生活器具,讓觀眾辨識先民用以傳遞生產與生活信息的獨特符號和用以裝飾器物的各種紋飾,以及在硬陶的基礎上燒製出兼具實用性和觀賞性的原始瓷。體會自然的危險與奇異,探索生活的艱辛與精彩,領悟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4] 
馬橋文化展示廳 馬橋文化展示廳

閔行區博物館中國民族樂器文化展示廳

《中國民族樂器文化》展廳面積約960平方米,展出與中國民族樂器相關的器物展品200餘件。展廳分為序廳和“傳統樂器”、“大同樂會”、“樂器製作技藝”、“少數民族樂器”四個主題板塊。 [4] 
  • 傳統樂器
“傳統樂器”板塊根據樂器“吹、拉、彈、打”的分類方式進行展示,呈現樂器在不同時代的發展特徵和歷史亮點。無論是先秦時期的禮樂文化,還是唐宋盛世的宮廷樂文化,乃至明清時期的俗樂文化,都可以從相應的代表樂器中感悟到這些文化中的風骨雅韻、民風民情。 [4] 
  • 大同樂會
“大同樂會”板塊通過展示我國近現代的民間樂團“大同樂會”的歷史人文器物,呈現其對於中國近現代音樂/樂器文化發展做出的貢獻。 [4] 
  • 樂器製作技藝
“樂器製作技藝”板塊通過展示中國當代樂器製作技藝水平和優秀技師,呈現中國樂器文化傳承與創新精髓。 [4] 
  • 少數民族樂器
“少數民族樂器”板塊通過展示藏族、維吾爾族、蒙古族、西南少數民族的樂器與民俗,呈現我國部分少數民族豐富多彩的音樂文化。 展廳以“集實物、聲音、圖片、動態展演於一體”的綜合方式進行展示,讓觀眾瞭解並學習中國民族樂器悠久的歷史文化,親身體驗樂器之“聲”。 [4] 
中國民族樂器文化展示廳(效果圖) 中國民族樂器文化展示廳(效果圖)

閔行區博物館上海縣七百年展示廳

《上海縣七百年》展廳面積約2400平方米。 內設序廳、東南壯縣、江海通津、海納百川、獨立發展、城鄉融合六個展區,以上海縣各時期的300餘件文物為依託通過全息投影、多媒體互動、場景復原等手段,由古及今,追根溯源,按照歷史發展的脈絡,展示七百年曆史長河中,上海縣的興衰浮沉,以及在這片土地上人們的生產、生活及其歷史文化成就。 [4] 
上海縣七百年展廳 上海縣七百年展廳

閔行區博物館館藏文物

閔行區博物館綜述

閔行區博物館藏品來源主要來源於上海市文管委的調撥和該地區的歷史留存與徵集。藏品以馬橋遺址出土的馬橋文化時期的石器、骨角器、陶器為主要特色,並有歷代陶瓷器、玉石器、銅器、漆木器等藏品。 [1]  截至2019年末, 閔行區博物館的藏品數量有2375(件/套)。 [2] 

閔行區博物館主要文物

葉脈紋圓錐形足陶甗
屬於馬橋文化(距今3900至3200年),1994年於馬橋遺址出土。口徑23釐米,高32.8釐米。 [5] 
葉脈紋圓錐形足陶甗 葉脈紋圓錐形足陶甗
繩紋舌形足陶鼎
屬於馬橋文化(距今3900至3200年),1994年於馬橋遺址出土。口徑23釐米,高32.8釐米。 [5] 
繩紋舌形足陶鼎 繩紋舌形足陶鼎
胡西塔爾
弓拉弦鳴樂器,是新疆早已失傳的維吾爾族古老的民間樂器。20世紀70年代,由維吾爾族著名器樂演奏家、民間樂器製作改革家吐爾遜江根據古代樂器艾西它爾(四弦彈撥樂器)改制而成。流行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5] 
胡西它爾 胡西它爾
二十五絃大瑟
彈撥絃鳴樂器,共25根弦,每弦一柱。瑟的歷史可追溯到周代,古代常與琴配奏,用於宴饗禮儀,以瑟伴唱。隋唐以後多用於宮廷雅樂。 [5] 
二十五絃大瑟 二十五絃大瑟
青花纏枝蓮紋瓷蓋罐
高13釐米,腹徑11.7釐米。兩件蓋罐為一對,直口,溜肩,圓鼓腹,腹壁下部漸收,近底變直,平底。罐蓋似帽形,蓋紐尖頂圓珠形。罐蓋和罐腹滿繪纏枝花卉紋,邊飾有蓮瓣紋和捲雲紋,均以雙圈線作間隔,主題紋飾為纏枝蓮。 [5] 
青花纏枝蓮紋瓷蓋罐 青花纏枝蓮紋瓷蓋罐
犀牛望月鎏金銅鏡座
鑄於明代,高15釐米,長25釐米,寬11釐米。 [5] 
犀牛望月鎏金銅鏡座 犀牛望月鎏金銅鏡座

閔行區博物館藏品保護

閔行區博物館配備了24小時監控系統,以及中央空調、除濕機、消防設備等,從硬件上保證了博物館的安全。 [1] 

閔行區博物館文化活動

閔行區博物館宣傳教育

閔行區博物館常年注重開展“文化下基層”活動。利用“5·18國際博物館日”、“中國文化遺產日”、“上海科技節”等重要節日,以流動展覽的形式,深入高校、啓智學校、民工學校、敬老院、社區、監獄等地宣傳,既體現了閔行區博物館服務社會的職能,也發揮了閔行區博物館社會教育的功能優勢。除常設展覽外,適時舉辦各類臨時性專題展覽,充分發揮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閔行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功能。 [1] 

閔行區博物館學術研究

閔行區博物館注重對地方文物和歷史資料的調查、整理和研究,編輯出版了《閔行區博物館圖冊》。

閔行區博物館主要活動

閔行區博物館建有臨時展廳及設備齊全的多功能報告廳,能播放影碟片和開展各類教研活動,傳播先進文化。多次邀請專家學者來館授課,曾先後舉辦“當代博物館的專業化及其發展趨勢”、“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和管理”、“跨越時空的遠古對話”等專題講座。 [1] 
2003年,閔行區博物館舉辦《中國民間藝術特色之鄉巡展》。
2004年,閔行區博物館舉辦《水晶科普展》。
2005年,閔行區博物館分別與上海市松江博物館聯合舉辦《古硯奇葩——歷代硯台珍品展》:與黑龍江省東北烈士紀念館聯合舉辦《黑土英魂——東北抗聯著名烈士事蹟展》。
2006年,閔行區博物館分別與河北省西柏坡紀念館、西班牙瓦倫西亞現代藝術博物館、青海柳灣彩陶博物館合作,聯合舉辦《新中國從這裏走來》大型展覽《鐵匠的“鍊金術”——西班牙瓦倫西亞現代藝術博物館藏品展》《遠古的對話——青海柳灣彩陶·上海馬橋古文化展》。
2007年,閔行區博物館與上海航天局聯合舉辦《永遠的航天精神展》。 [1] 

閔行區博物館所獲榮譽

閔行博物館是上海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科普教育基地。 [3] 

閔行區博物館機構設置

  • 歷任館長
魏德明(2003~2005):於濱力(2005~至今)。 [1] 
  • 單位性質
閔行區博物館是國有文化事業單位。 [1] 
  • 經費來源
閔行區博物館由區財政部全額撥款。 [1] 
  • 機構設置
閔行區博物館設有館長室、行政辦公室、陳列保管部、開放教育部。 [1] 
  • 人員編制
閔行區博物館人員編制有8人。 [1] 
  • 觀眾接待
閔行區博物館年接待量約2.5萬人次。 [1] 

閔行區博物館參觀指南

閔行區博物館地址

閔行區博物館位於上海市閔行區新鎮路1538號。 [1] 

閔行區博物館票價

免費參觀。

閔行區博物館開放時間

閔行區博物館每週開館六天(週一閉館),開放時間為9:00-16:00。 [3] 

閔行區博物館交通

上海地鐵1、5號線(莘莊站),公交759路、閔行1路、閔行6路、莘車線、馬莘專線、莘邵專線、莘南專線、莘金專線(都市路名都路)。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