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開河村

鎖定
開河村位於梁山縣城東南26公里處的開河村是個姓氏過百、人口過萬的大村,村子有一百多個姓氏,是名副其實的百姓之村。京杭大運河穿村而過,元代置閘於此,也稱開河閘,設運河水驛,也稱開河驛,明清時期設開河鎮,鎮政府駐地於此,開河村也稱為開河鎮,時為運河碼頭,商賈雲集,集市繁華,也叫開河集。中國歷史地圖上標有它的位置,著名小説《三言·二拍》記載有此地風情。關於村名的來歷,《山東省梁山縣地名志》説是因明朝永樂9年(1411年)開挖疏浚大運河而得名。乾隆每次下江南都在開河停靠上岸駐留,據説當地曾有乾隆親筆題寫的字匾。
中文名
開河村
地理位置
山東省梁山縣城東南26公里處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山門
前殿
大雄寶殿

開河村村情概況

如今為近萬人的村鎮,現為東、西、南、北四村。舊時開河鎮是京杭運河上的著名水旱碼頭,明代馮夢龍的小説《三言二拍》,對此地風土人情有過描述。

開河村古蹟

開河閘是運河上最早的古閘之一,系元代所建。基礎是柏木樁,基石為麻片石,每塊厚度約20多釐米。明朝改建時上面又壘了13層巨石,石頭厚度約40到50釐米。閘寬4米,兩邊有板槽,備有閘板,閘板約為20餘釐米厚。閘上兩邊各有兩個閘耳,以便穿上木槓和綆,便於起、下閘板,閘門上下的石牆呈八字形向前後擴展,稱為閘翅,每翅長約8米。閘口架有活動木橋,橋樑為巨木製成,橋板堅實,以供載重車輛通行。如過航船,則由專人拉開橋板、橋樑。

開河村歷史沿革

開河鎮的形成和繁榮
時開河村東北1公里處有一“莊户頂”村,處於新設計的河道中心,村民為使村莊不受搬遷之苦,便乘夜把標牌向西偷移1公里。後怕“移標”事發,莊户頂人便遷到水閘左右定居。這便是開河的第一批居民。開河南1公里有一村莊叫“老幹碑”。當地有民謠曰:“南京到北京,老幹巷裏走頂風”。當時為使河水減速以便漕運,便設計了一些彎道。後因河水流速過緩而河牀淤積過快,需年年淘挖,老幹巷一帶運河兩岸漸漸形成高高的土堆,村民怕房屋被泥土埋掉房,也漸漸移到河閘兩岸居住。於是兩岸閘口漸成集鎮。
因開河閘是魯西南軍事要地,清廷在開河設鎮駐軍,修圍牆,設四門。哨門建得飛檐高聳,氣勢宏偉。樓下門洞深廣,鐵門啓閉,堅固異常。每逢兵荒馬亂,周圍村莊民眾便躲進開河避難。為了生計,他們就在街道兩旁做起買賣,漸漸形成有名堂號幾十個。鐵匠鋪、銀匠鋪、染坊、茶館、醬油鋪、造酒廠、油坊、剃頭鋪、飯館等數不勝數。此時開河鎮百業俱興,熱鬧非凡。
開河的廟宇文化
舊時開河素有“百步一廟”之稱,但到底有多少廟,即使本村的古稀老人也算不準。據現存古廟遺址及老人們回憶,就有20餘座。這些古廟宇大體有幾種類型。一是佛教寺廟,有南海大世廟(又稱琉璃廟),供奉觀音菩薩;佛爺廟,供奉如來佛;北大寺,供奉千手千眼佛。二是道教廟觀,有碧霞元君行宮,供奉泰山神;真武廟,供奉真武老爺;三清廟,供奉老子等三清教主。三是聖賢廟,有孔子廟,供奉孔子;關公廟(又叫關二爺廟),供奉關羽。四是風俗神廟,有火神廟、送子娘娘廟、財神廟、閻王廟、龍王廟、土地廟等。五是行業始祖廟宇,有東方朔廟(欲稱瞎子廟),供奉東方朔,是殘疾人和窮苦藝人、乞丐們的始祖廟;魯班廟,供奉魯班,是木工匠人的始祖廟;華佗廟,供奉神醫華佗,是醫生們的始祖廟。
開河的廟宇,規模較大的有創建於明嘉靖年間的南大寺,佔地約20餘畝,3進院落。有山門、前殿、大雄寶殿、東西配殿、鐘鼓樓。鼎盛時期,常駐僧人達到100餘人,廟產土地200餘畝。有些廟宇規模特小。如南村小廟口的三清廟,廟基不到四個平方。規模雖小,卻是飛檐斗拱,內裝透花木欞隔屏,壁畫精緻美觀,神像栩栩如生。開河村數量最多的是關帝廟,大約有四、五處之多。因開河是水旱碼頭,經濟繁榮,眾多山西客商來此經商。關公是蒲州人,人們心目中的武聖人,忠義之士。山西客人便把他們敬重的老鄉關公帶來了。
開河運河水閘附近的佛爺廟,供奉的如來像是用風寶銅鑄造的。這種銅有風吹過,便發出嗡嗡聲。據傳這種銅佛全國只有三尊,一在山西大同寺,一在河南龍門寺。當時按通例。運佛船本來想把銅佛運住濟南,但船行到開河時,無論船工匠如何用力,船卻紋絲不動,船工們只好把佛就地卸下,運到水閘旁邊,在卸佛的地方,修了這座佛爺廟。
琉璃廟會遠近聞名。咸豐年間捻軍北上,馬店人來開河避難,並把馬店香火會習俗也帶進開河。幾年以後,開河人決定發起自已的廟會,確定每年三十二十五日為琉璃廟會,一直沿襲。屆時,周圍村莊農民借春閒之際,趕會買賣農副產品及手工製品。鼎盛時期,蒙古的馬幫、蕪湖的鋼鐵、京都的大戲,民間的馬戲,各種雜耍都彙集於廟會上。運河兩岸,大街小巷,五彩繽紛。琉璃廟前,老少婦幼頂禮膜拜。從三月二十五至四月初一,大戲連台,開河人家的親朋好友,往往十餘天流連忘返。開河鎮熙熙攘攘,充滿了繁榮、祥和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