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開平賣雞調

鎖定
開平賣雞調是在長期的社會歷史演變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具有很強地域性的民間歌謠曲種。是寶貴的民族民間文化遺產,是僑鄉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當今先進文化發展和延續的根基,它在人類學、語言學、民俗學、中外文化交流史等學術研究方面都有一定的價值。
中文名
開平賣雞調
地    點
開平
類    別
民間歌謠

開平賣雞調簡介

“開平賣雞調”是開平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勞動和生活實踐中共同創造、積累並綿延傳承的具有很強地域性的民間藝術形式,為羣眾所喜聞樂見。它是最具開平本土特色的民歌曲調,是江門四邑僑鄉寶貴的民間文化遺產。目前,“開平賣雞調”已處於瀕危狀況,如不採取有效措施加以保護,它的羣眾基礎將越來越薄弱,甚至將因後繼無人而導致失傳。如何傳承和發展這種民間藝術,充分發揮它為社會和人民所利用和服務的功能,本文提出一些粗淺的見解,與同行共同探討。

開平賣雞調歷史傳承

開平賣雞調是在長期的社會歷史演變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具有很強地域性的民間歌謠曲種。晉唐以來,中原多次戰亂,大批民眾避亂南遷,中原文化隨之帶入。人們口頭創作、傳唱的民間歌謠與周邊地區的民謠交流融合,逐漸形成了風格獨具的開平民歌。至20世紀初,木魚、夾房歌、童謠、女嫁歌、哭喪歌等已頗為流行。後來又在喃嘸(道士)歌的基礎上發展了賣雞調、禾樓歌、八仙腔、梅花調、小賣雞等曲種,在民間廣為傳唱。其中的賣雞調是最具開平本土特色的曲種,故稱“開平賣雞調”。它是由原來喃嘸(道士)做法事時唱的歌演變、發展而成。原來唱詞的迷信成分較多,後來,隨着時代的改變,唱詞也注入了新的內容。新中國建立後,開平文化部門開展對賣雞調的挖掘、整理和普及工作,至20世紀五、六十年代,是賣雞調演唱活動的全盛時期,湧現了一大批作者和歌手,創作了一大批作品,使開平賣雞調從鄉間田野走上了大舞台。

開平賣雞調文化價值

開平賣雞調是寶貴的民族民間文化遺產,是僑鄉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當今先進文化發展和延續的根基,它在人類學、語言學、民俗學、中外文化交流史等學術研究方面都有一定的價值,在《廣東省曲藝志》的條目中,已把賣雞調列為廣東曲藝的一個曲種。近年來,開平賣雞調唱出開平,唱到北京,唱出國門,並在全省和全國的比賽中屢獲大獎,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此外,它是四邑籍的海外華僑、港澳同胞所喜聞樂見的曲藝,成了傳遞鄉音、溝通鄉情僑情的紐帶。

開平賣雞調起源、特點和瀕危狀況

開平賣雞調源自過去開平民間舉辦“跳禾樓”祭神活動時祭師(即喃嘸或道士)做法事時唱的歌。由於喃嘸演唱時都是手捧一隻雄雞,本意是借雄雞的剛健雄偉,祈求鄉村風生水起,百業興旺,但看上去卻似喃嘸在叫賣雄雞,故稱賣雞調。它原來的唱詞迷信成分較多,隨着時代的發展,不斷注入了新的內容。開平賣雞調分大賣雞和小賣雞兩種。賣雞調脱胎於“順口溜”,唱詞格式較為自由,所以也有人稱之為“自由式賣雞”。它的字數、句數都沒有嚴格限制。每段可以四句至十句不限,每句字數最好是單數,三、五、七、九、甚至十一字句都可以,但不宜過長。一首賣雞調一般由若干段組成,每段句數不限,屬羽調式民歌,每句都押韻,問字取腔,靈活自由,每句歌詞的節拍沒有嚴格限制。一般在每一段的結束時拖一個尾腔,結束於“羽音”上,音樂過門後再唱下一段。賣雞調的特點是誇張、詼諧、幽默、活潑、自由,適宜於抒情和敍事,尤其擅長於讚頌和諷刺。小賣雞是在賣雞調的基礎上演變、發展的新曲種。每首由四個樂句構成,用徵調式。每首的第四句拉腔,結束於“徵”音上。其特點是短小精悍,乾脆利落,朗朗上口,易於傳唱。宜於敍事和抒情,每首可説明一件事情或一個問題,數首成篇。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平的羣眾民歌活動相當普及,是賣雞調創作和演唱的輝煌時期。
隨着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市場商品經濟的繁榮,加上外來文明的衝擊,導致人們的娛樂方式和審美方式發生改變,不少人認為“新音樂”才是科學時尚的。而賣雞調這種口傳身授的民族民間音樂似乎成了一門“老人藝術”,落後,守舊,難以登上大雅之堂。由於這種意識、觀念的存在,使開平賣雞調的生存空間逐漸變得狹小。此外,由於開平經濟尚欠發達,農村大批青壯年外出經商打工,告別了田園生活,對家鄉的賣雞調也逐漸淡忘。當前,開平賣雞調作者和歌手屈指可數,作品越來越少,出現了青黃不接、後繼乏人的現象。

開平賣雞調傳承和發展思路

開平賣雞調有着深厚的羣眾基礎,它是僑鄉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搶救、繼承和發展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平市文化部門從建立它的理論體系,加強寫唱常識培訓以及在創作中不斷創新等幾個方面着手,走出一條行之有效的傳承發展之路。
(一)挖掘整理和研究“賣雞調”的理論體系和文化內涵,為傳承工作的開展打下理論基礎。開平民間藝人紮根於民間,對當地老百姓的語言十分熟悉,他們蒐集、整理、創作的賣雞調,善於運用自然、活潑、幽默、風趣的民間百姓語言,以詩歌創作中的“賦、比、興”手法為基礎,廣泛應用比喻、比擬、誇張、雙關、對偶、排比、反覆重疊等各種表現手法,使之語言通俗生動、幽默諧趣,富有生活氣息。早在50年代,賣雞調《撈塘泥》就在全省的業餘文藝匯演中獲得一等獎,《懶婆娘》由省電台播放。從2003年起,開平文化部門組織文化幹部和民間藝人,系統收集、整理留存在民間的開平民歌的資料特別是那些歷史悠遠的唱本,並在學術研究方面進行探索,成立了編輯出版小組。歷時五年,《開平民歌》一書被列為“廣東文化書系”正式出版。“賣雞調”作為最具開平本土特色的民間歌謠,搭乘着《開平民歌》一書出版的春風,確立了它理論體系的雛形。書中對賣雞調的由來、特色、句式、結構、唱法與寫法以及嘗試改革創新的作品作了詳細的分析和闡述,還收集了數十首有代表性的作品,為“賣雞調”的傳承與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開展“賣雞調”寫唱常識的傳承和普及工作,打造“賣雞調”獨特的民歌品牌。在僑鄉開平社會文明和市場經濟迅猛發展的今天,賣雞調的寫唱人才出現了嚴重的“斷層”現象,許多年輕人對它往往是一臉茫然,所知甚少,曾興盛輝煌的賣雞調瀕臨失傳。因此,有必要通過專門培訓,重新在城鄉掀起撰寫、傳唱賣雞調的新熱潮。
首先,要普及賣雞調寫唱常識。為了使更多的文藝骨幹肩負起繼承民間歌曲的寫作和演唱的重任,從2006年起開平市文化部門在市人才工作領導小組的支持下,聯合教育、旅遊等部門共舉辦了三期鄉土文化培訓班,組織文化館(站)幹部、中小學教師、旅遊行業的導遊及曲藝社團骨幹等共190多人次進行培訓,聘請民間藝人向學員傳授賣雞調等民間歌謠的寫作演唱常識,希望通過對“點”和“線”的培養帶出“面”和“片”。鄉土文化培訓班的培訓只解決了“點”和“線”的普及,要完成“面”的普及關鍵是讓賣雞調走進課堂。可喜的是,開平碉樓的鄉土教材中有賣雞調的民歌,開平的一些中小學已將開平民歌列入第二課堂的教學,為賣雞調的全面普及邁出了新的步伐。
其次,要打造“賣雞調”這一獨特的民歌品牌。近年來,開平賣雞調唱出開平,唱到北京,唱出國門,並在全省和全國的比賽中屢獲大獎,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但要擦亮賣雞調這個民歌品牌,還需要在羣眾中特別是在青少年中開展宣傳本土音樂文化的美學教育,喚起廣大羣眾對“根”文化意識的認同。並將開平賣雞調申報為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使之與世界文化遺產“開平碉樓與村落”輝映相照。
再次,是要讓“賣雞調”成為青少年的知音。賣雞調的發展,必須在青少年中尋找聽眾、尋找易於流行的道路,才能使之後繼有人,使其充滿旺盛的生命力。通俗歌曲為何受到青少年的喜愛?是因為它貼近現代人的生活,新潮的內容、生動活潑的形式、豐富的情感和節奏打動了青少年,我們可以從中得到啓迪和借鑑。其實,賣雞調也是極其通俗的民間歌曲,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也能表現現代人的思想情感,尤其是青年男女複雜的、微妙的心態。如果創作的賣雞調能切入年輕人的感情,以生動的表現形式演繹,唱出他們的心聲,肯定會在校園和社會流行。要使賣雞調為青少年所接受,詞作者必須熟悉青少年的生活,着力反映他們的內心感受,寫出他們愛唱愛聽的屬於他們自己的歌曲。
(三)按照“尊故融新”的原則不斷創新,在作品演唱中體現它的藝術價值。賣雞調要立足本土化,從歌詞內容到音樂唱腔,從演唱方法到表現形式等方面都要進行改造創新,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賦予時代的氣息,只有這樣,賣雞調才能在創新中不斷髮展。
第一,要不斷創新。要發展就必須創新,既要通過精心創編與打造,使原本土的作品上升為精品或是經典佳作,又要擺脱僅侷限於地域性審美觀念這一束縛,更要保留傳統賣雞調的音樂元素。如久經流傳、歷唱20多年不衰的作品《家鄉新氣象》就是精心創編與打造的代表作;民樂合奏曲《僑鄉夢圓》則採用了賣雞調的音樂元素作為創作素材;旅遊歌曲《自力村碉樓羣》、《立園》則採用廣州方言演唱賣雞調,擺脱地域性方言的侷限;而歌曲《相約碉樓》既採用了賣雞調的音樂元素作為創作素材,又採用普通話與英語來演唱。這些作品的創新在留住“根”的同時,又賦予其時代的氣息。原味老調,新潮演唱,這樣既不失其原生態的精髓,又豐富了表現力和欣賞性,彰顯了賣雞調的張力,為賣雞調的創新樹立了典範。
第二,要在作品中彰顯“賣雞調”的價值。隨着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價值,也越來越懂得“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這一規律。近年來,不少華僑同胞、中外學者和新聞媒體,紛紛前來索取有關賣雞調的資料,用於研究和推介。在開平碉樓與村落成功走向世界的今天,我們要把握好僑鄉音樂文化與經濟的最佳契合點。賣雞調作為僑鄉開平最具代表性的民歌曲種,正是彰顯其價值的最佳歷史時期。
其一是歷史價值:據歷史考古發現,先秦時期,在當時被稱為南越的開平這塊土地,便有人居住,人們唱響民歌,平原地區的民謠與中原徙民帶來的各地民歌交流融合,不斷演變和發展,形成了獨具風格的開平民歌,其中,賣雞調是最具代表性的曲種之一。
其二是文化價值:開平賣雞調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它的表現力豐富,可以説是“無意不可表,無事不可唱”。在題材、內容、語言、曲調方面,都具有獨特的風格,既具有很強的地域性,又吸收了徙民的異地文化,呈現多元化的特性,體現出僑鄉文化的兼容特質,有深厚的僑鄉文化底藴。
其三是經濟價值:開平賣雞調受眾面廣,深受四邑籍的海內外鄉親喜愛。把編輯出版有關開平賣雞調的作品選集和音像製品推出市場,有利於打造開平賣雞調這個民間文化藝術品牌,推動文化產業、旅遊業的發展,從而使這種民間藝術資源轉變為經濟建設資源。
其四是審美價值:開平賣雞調語言生動、幽默風趣、曲調明快、旋律優美、唱法靈活、易寫易唱,不但為本鄉本土的羣眾所喜聞樂見,而且受到海外朋友及國際友人的讚賞,成為四邑籍的海外華人、港、澳、台同胞維繫鄉情的精神紐帶。
開平賣雞調是四邑僑鄉具有悠久歷史的獨特民間藝術,受到人們的廣泛喜愛,特別是400多萬四邑籍華僑,即使他們漂洋過海,旅居異國他鄉,開平賣雞調依然在愉悦他們的生活,陶冶他們的心靈。我們殷切地期待不斷湧現出來的開平賣雞調新作品能給喜歡音樂的聽眾特別是四邑僑鄉的僑胞和鄉親帶來歡笑和快樂。
綜上所述,開平賣雞調這朵綻放在潭江兩岸、閃耀着絢麗的傳統文化光彩的奇葩,它在人類學、語言學、民俗學、中外文化交流史等學術研究方面都有一定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