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鑼鼓藝術(開封盤鼓)

鎖定
鑼鼓藝術(開封盤鼓),河南省開封市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開封盤鼓原名“大鼓”,是開封市特有的一種民間廣場鼓舞樂,它與宋代至明代四百年間流傳於開封的迓鼓樂密切相關。開封盤鼓一般在集市、祭祀或節慶活動中表演,清代曾廣泛用於抗旱求雨等民俗儀式。開封盤鼓有十幾人至幾百人的表演隊伍,表演者在令旗手指揮下,或擊打挎在身前的大鼓,或擊打大鑔、馬鑼等銅器,在行進中邊擊邊舞。整個表演氣勢宏大,節奏強烈、熱烈明快、威武壯觀,展現出中原兒女粗獷豪邁的氣概,具有較的藝術感染力。 [1] 
2007年3月,開封盤鼓被列入河南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6月7日,鑼鼓藝術(開封盤鼓)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Ⅱ-123。 [2-3] 
中文名
鑼鼓藝術(開封盤鼓)
申報地區
河南省開封市
遺產類別
傳統音樂
遺產級別
國家級
遺產編號
Ⅱ-123
批准時間
2008年6月7日

鑼鼓藝術(開封盤鼓)歷史淵源

開封盤鼓
開封盤鼓(2張)
開封盤鼓與迓鼓樂密切相關,考古發現證實,早在北魏時期,北方地區的軍隊中就已經流行一種叫“迓鼓”的鼓樂。迓者,迎也;迓鼓,意為迎接儀式中演奏的鼓樂,其含義有二:一是説明這種鼓樂主要用於迎送儀式,古代軍隊中用於迎送貴賓及凱旋慶典,民間則用於迎神求雨等風俗儀式及節日慶典;二是説明這種鼓樂有在行進中演奏的意思。迓鼓都是些大扁鼓,是用襻帶挎在肩上或綁在腰前演奏的,可邊走邊擂,民間稱之為“走街鼓”。
北宋時期,迓鼓在開封地區流行,據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六月二十四日,州西灌口二郎神生日。到了那天,一大早百戲表演就拉開了序幕,有上竿、跳索、相撲、鼓板小唱、鬥雞、説渾話、雜扮、叫果子、學像生、倬刀、裝鬼、迓鼓、牌棒、道術等。當時的迓鼓還只是純器樂演奏,仍保留着早期迓鼓的特徵。
到了明代,迓鼓就成了開封民間舞蹈的總稱。周王朱有墩(明代雜劇作家)在《黃鐘醉花陰》散套中就提到了開封城表演迓鼓的情形:“放煙火,烘烘接太微;舞迓鼓,歡聲恰似雷。”在這一時期,迓鼓已經與民間舞蹈結合在一起,人們裝扮成各式各樣的歷史人物或神話傳説中的人物,在迓鼓的伴奏下踏着節拍而舞,故稱“舞迓鼓”。由於這種表演形式較受人們歡迎,舞迓鼓很快就在中原地區流傳開來,甚至到了無鼓不成會的地步。
清代以後,因迓鼓的鼓面頗似磨盤,故人們又稱迓鼓為“盤鼓”,“迓鼓”一詞後來也就沒人叫了。
20世紀60—70年代,開封盤鼓幾乎到了沒落的低谷,鼓譜大多丟失,隊伍亦七零八散難以拼湊。
1991年,在開封盤鼓藝人劉震的努力下,開封盤鼓得以重新發展。 [4] 

鑼鼓藝術(開封盤鼓)基本特徵

鑼鼓藝術(開封盤鼓)演奏形式

開封盤鼓的演奏屬齊奏方式,但鼓與鑔的節奏不是完全相同的。鼓的節奏急促而稠密,鑔的節奏稀疏而簡潔,兩者融合在一起便形成強與弱、全奏與分奏等不同的音響色彩。
開封盤鼓有“原地演奏”與“行進演奏”兩種表演方式。原地演奏時,鼓隊常圍成一個圓圈,令旗位於圓心,鼓手們面向令旗而背對觀眾。當鼓隊為民間舞蹈伴奏時,鼓隊位於表演場地的一側,面向表演場地。令旗位於鼓隊與舞蹈演員之間。行進演奏時,小的鼓隊常走成四橫排,第一四排是鑔,中間兩排是鼓,令旗位於一、二排之間。為了能看到令旗,第一排鑔手常面向令旗,退着步子行進。較大的鼓隊常排成四路縱隊,中間是鼓,兩邊是鑔,令旗在最前面,面向鼓隊,退步行進。
由於開封盤鼓的節奏並不是規整的進行曲雙拍子節奏,鼓手們無法用齊步走的統一步法前進。因此在鼓隊長距離的行進演奏中,只要求鼓點整齊,不要求步伐一致。當鼓隊行進至觀眾較多的地方或接近預定的表演場地時,鼓隊會按照令旗的提示,進入表演性的演奏旋律和堅定有力狀態。這時,全體鼓手的步法按鼓點的節奏統一起來,該邁步時同時邁步。 [5] 

鑼鼓藝術(開封盤鼓)鼓點特徵

開封盤鼓 開封盤鼓
開封盤鼓中的基本節奏,民間稱為“鼓串”,常用的鼓串有“嘩啦啦”鼓串、“挎邊”鼓串、“單噸”鼓串。完整的鼓點曲牌由若干句長短不一的鼓串組合而成。不同的鼓點,所含的樂句也多少不一,少的只有一句,長的則有幾十句,一般多為十幾句。開封盤鼓鼓點中的鼓串常以完全重複或變化重複的形式出現,具有典型的“句句雙”的結構特徵。但在這些“重句”式的鼓串之間又常插入各種不反覆的鼓串,從而形成“雙句”與“單句”交替出現的結構特徵,使鼓點的節奏不斷地在平衡與不平衡之間頻繁轉換,產生一種“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無始無終”的藝術效果。
開封盤鼓每個鼓點在結構上常由“曲頭”“曲腹”“曲尾”三部分組成。曲頭多為一兩個重複的鼓串;曲腹則多用若干句稍長的不重複的鼓串;曲尾常為一個很長的、連綿不斷的長鼓串,民間稱之為“半拉山”,意思是説這句長鼓串在一個鼓點中佔有半段的分量。就“句法”而言,各鼓點中均有大量“雙句子”,但同時又有大量的“單句子”夾雜其間。此外,各句之間長短不一,各鼓點之間句數多少不一,就使得所有的鼓譜都具有自由詩一樣的結構特徵。 [5] 

鑼鼓藝術(開封盤鼓)演奏樂器

開封盤鼓所用樂器以鼓為主,配以大鑔、馬鑼等銅器。鼓隊所用的木框扁鼓均為同一種形制,鼓面約45釐米,木框高約30釐米,呈棋子形。演奏時,將鼓的揹帶斜挎在左肩,鼓置於腰前,鼓面向上,用雙鼓槌擊奏。 [5] 

鑼鼓藝術(開封盤鼓)鼓隊組成

鼓隊無固定編制,規模可大可小,一般按“鼓二鑔一”的比例組合,小的鼓隊有十幾個人,大的鼓隊可由幾十人甚至百餘人組成。傳統鼓隊中常配有4面或8面馬鑼。演奏中,鑼手常將馬鑼拋向空中,馬鑼落下後,接在手中繼續演奏,稱之為“撂馬鑼”。各鼓隊無論規模大小,均有一人手持一面寫有“令”字的三角形小旗擔任指揮,稱作“令旗”。平常鼓隊的訓練中,令旗負責向年輕鼓手傳授鼓譜,講解各種技巧。正式表演時,則通過手中的小旗指揮鼓隊的起、止、強弱、速度等,同時還要指示鼓譜的節奏特徵,以保證鼓隊鼓點清晰、整齊。 [5] 

鑼鼓藝術(開封盤鼓)代表作品

開封盤鼓為羣體擂鼓舞蹈表演形式,傳統鼓譜有:《老得勝》《頭路花》《二路花》《三路花》《架三榜》《戎葫蘆炮》《羊低頭》《雙嘟》《偷樑換柱》《單遊四門》《雙遊四門》《十六棒》《狗咬狗》《鳳凰單展翅》《鳳凰雙展翅》《鳳凰三點頭》《獅子喳喳》《絞棍》《蹦蹦》《三嘟嚕》《嘩啦啦》等。開封盤鼓鼓譜是經過言傳身教而代代相傳的。很多鼓譜都有行業風格,如《偷樑換柱》反映的是古建築行業特點,而《大呼雷炮》《大得勝》《大金槍》《花炸邊》則帶有北宋年間的生活特徵。 [6] 

鑼鼓藝術(開封盤鼓)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開封盤鼓 開封盤鼓
開封盤鼓植根於民間,長期活躍在開封市區五縣及周邊的縣市,與舞龍、舞獅、旱船、竹馬等民間藝術一道成為開封當地民眾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封盤鼓也為民俗學及民族音樂發展史等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 [1] 
傳承狀況
隨着藝術市場的發展,開封盤鼓專業或半專業的演出隊伍一直缺乏培訓,資金投入也嚴重不足,特別是傳承工作開展不力,出現了打鼓人日益減少的現象。針對這一現實狀況,有必要加強規劃,從大局着眼對古老的開封盤鼓藝術進行全面保護。 [1] 
傳承人物
劉震,男,漢族,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鑼鼓藝術(開封盤鼓),河南省開封市申報。 [1]  [7]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開封市文化館獲得“鑼鼓藝術(開封盤鼓)”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8] 
2023年10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鑼鼓藝術(開封盤鼓)項目評估合格,開封市文化館(開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16] 

鑼鼓藝術(開封盤鼓)社會影響

鑼鼓藝術(開封盤鼓)榮譽表彰

1991年,開封盤鼓先後獲得中國第五屆民間花會大賽一等獎、中國國際鑼鼓節金獎以及中國第二屆民間藝術節冠軍。 [9] 
2001年,開封盤鼓在中國中央電視台、無錫市人民政府主辦的“中華鼓王”大會中獲得“中華鼓王”稱號;同年10月30日,開封盤鼓獲得“山花獎”首屆全國廣場民間歌舞大賽金獎,同時獲得西湖博覽會閉幕式“金桂花”獎。 [10] 
2004年,開封盤鼓在連雲港舉辦的“寶利杯”2004年中國民族鼓樂精英賽中獲得金獎。 [11] 
2009年,開封盤鼓在第九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全國民間鼓舞鼓樂大賽獲得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山花獎”。 [9] 
2007年7月,開封盤鼓在北京慕田峪長城中國民間鼓舞邀請賽中獲得優秀表演獎。 [12] 

鑼鼓藝術(開封盤鼓)重要活動

開封盤鼓 開封盤鼓
1994年7月,開封盤鼓在日本三重縣世博會“河南周”活動中進行了表演。 [9] 
1997年,開封盤鼓在香港迴歸祖國大型文藝晚會中進行了開場表演。 [9] 
1998年,開封盤鼓在美國迪斯尼公園進行了長達6個月的表演。 [9] 
1999年,開封盤鼓在澳門迴歸祖國慶典儀式中進行了表演;同年,開封盤鼓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週年大慶活動中進行了表演。 [9] 
2009年1月23日至2月4日,在外交部和河南省人民政府主辦的“中原文化澳洲行”活動中,開封市50名盤鼓隊員奔赴悉尼,先後參加了澳大利亞日慶典演出、“中原文化澳洲行”啓動儀式暨投資貿易合作項目簽約儀式、中國河南旅遊促銷、花車盛裝巡遊等多項活動。 [13] 
2010年7月13日,開封盤鼓在上海世博會河南活動周開幕式中進行了表演。 [14] 
2011年9月,開封盤鼓在韓國舉辦的“2011首爾鼓樂藝術節”中進行了表演。 [1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