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開城歷史古蹟地區

鎖定
開城歷史古蹟地區位於東北亞地區的朝鮮開城境內。開城有着悠久的歷史,918年至1392年的474年間曾為朝鮮半島上第一個統一國家——高麗王朝時代的國都,現存諸多歷史遺蹟。開城歷史古蹟和遺址由代表高麗王朝統治根據地的遺蹟組成,可以從城市的風水選址、宮闕、城牆等組成的城市防禦體系以及教育機構等了解到其包含的精神價值。
中文名
開城歷史古蹟地區
外文名
Historic Monuments and Sites in Kaesong
位    置
東北亞地區的朝鮮開城境內
申遺時間
2013年6月23日
申遺名稱
開城的歷史紀念物與遺蹟

開城歷史古蹟地區世界文化遺產

開城歷史古蹟地區基本資料

遺產名稱:開城歷史古蹟和遺址
Historic Monuments and Sites in Kaesong
入選時間:2013年
遴選依據:文化遺產(ii)(iii)
地理位置:N37 58 54 E126 30 29
遺產面積 : 494.2 ha
緩衝區面積: 5,222.1 ha
遺產編號:1278rev

開城歷史古蹟地區遺產描述

世界文化遺產“開城歷史古蹟和遺址”位於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南部的開城市(全稱開城特級市),開城歷史古蹟地區包括了開城城、滿月台、開城南大門、成均館、嵩陽書院、王建王陵、恭愍王陵等遺址。開城市是朝鮮半島一座重要的城市,位於北緯38度線以南,距板門店8公里。這裏的松嶽山上松林茂密,因此,開城一直被稱作“松都”。
2013年6月23日在柬埔寨金邊和平宮舉行的第37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根據文化遺產遴選依據標準C(ii)(iii),“開城的歷史紀念物與遺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遴選依據標準(ii):開城的歷史古蹟和遺址表明,在高麗王朝之前存在於半島上的各個國家的文化、精神和政治價值觀念已被同化,並在五個世紀內同其他鄰國交換這些價值觀念。
遴選依據標準(iii):開城的歷史古蹟和遺址是高麗文明統一的特殊見證,因為佛教在東亞被新儒學所取代。 [1] 

開城歷史古蹟地區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朝鮮世界遺產地地理位置示意圖 朝鮮世界遺產地地理位置示意圖
開城歷史古蹟位於黃海北道省開城市,該遺產包含12個獨立的部分,它們共同見證了高麗王朝在10至14世紀的歷史與文化。前首都開城的風水佈局、宮殿、機構和陵墓,城牆以及城門體現出該國曆史上關鍵時代的政治、文化、哲學和精神價值觀念。被記入的古蹟還包括一個天文和氣象觀測台,兩所學校(其中一所專用於教育國家官員)以及一座紀念石碑。該遺址見證了東亞從佛教到新儒學的過渡以及朝鮮在高麗王朝統一之前的各種文化精神和政治價值觀念的同化。該址的規劃和其紀念碑的建築明顯體現了佛教儒家道教風水概念的融合。

開城歷史古蹟地區遺產簡介

開城歷史古蹟和遺址位於朝鮮南部的開城市,開城有着悠久的歷史,918年至1392年的474年間曾為朝鮮半島上第一個統一國家——高麗王朝時代的國都,現存諸多歷史遺蹟。開城歷史古蹟和遺址由代表高麗王朝統治根據地的遺蹟組成,可從城市的風水選址、宮闕和城牆等組成的城市防禦體系以及教育機構等了解到其包含的精神價值。 [1-4] 

開城歷史古蹟地區屢遭磨難的歷史古城

開城歷史古蹟和遺址
開城歷史古蹟和遺址(5張)
歷史上,高句麗南下後,開城成為百濟的“冬比忽城”,後高句麗獲得冬比忽城。開城內城即勃御塹城,高麗稱皇城,有十三門。開城在統一新羅時代改為漢地名松嶽郡。景德王十六年(公元757年)改開城郡。在當時,開城原是當地豪族的封地,當中以王氏為代表。新羅真聖王十年(898年),弓裔使王建築勃御塹城。新羅孝恭王五年(901年)弓裔建都稱後高句麗,九年(905年)遷都鐵原。919年,王建推翻後高句麗即位,建立高麗。次年(920年),把首都從鐵遷於松嶽之南,合併松嶽、開城二郡稱為開州,並着手經營王都,960年(光宗十一年)改稱皇都,995年(成宗十四年)改開城府。顯宗二十年(1028年)築開京羅城,城基週二萬九千七百步,門二十二門,號曰崇仁、宣旗、保定、光德、德山、會賓、仙溪、泰安、弘仁、乾德、保泰、宣義、狻猊、定平、仙岩、慈安、彰義、迎陽、安和、成道、會昌、安定,用丁夫三十萬四千四百人。城中有高麗故宮壽昌宮(朝鮮王朝廢為倉廩)、仁德宮、壽德宮等建築。李氏朝鮮興起後,太祖三年(1394年)遷都漢陽(今首爾境內),置留後司于都內,結束了開城擔任國家首都達489年的歷史。 [2] 
開城古蹟,因多次戰火毀壞,幾乎蕩然無存。現存若干以及中以松嶽山麓高麗王宮滿月台的基石、供奉鄭夢周的崧陽書院和善竹橋最為有名。被批准的遺產包含了12個獨立的部分,8個遺產點。12個獨立的部分中有5部分是開城古城的城牆,是當年由三層城牆構成的防禦體系的殘存部分,其中包括建於公元896年的最內層城牆和城牆內稍晚時間所修建的宮殿。環繞古城的外城城牆建於1009年-1029年。 [4] 

開城歷史古蹟地區現存的著名遺蹟

遺產包含12個獨立的部分,共計8個遺產點,其中包括開城古城、滿月台、開城南大門、成均館、嵩陽書院、王建王陵、恭愍王陵、善竹橋等遺址。12個獨立的部分中有5部分是開城古城的城牆,是當年由三層城牆構成的防禦體系的殘存部分,其中包括建於公元896年的最內層城牆和城牆內稍晚時間所修建的宮殿。環繞古城的外城城牆建於1009年—1029年。
開城古蹟,因多次戰火毀壞,幾乎蕩然無存。現存若干遺蹟中以松嶽山麓高麗王宮滿月台的基石、供奉鄭夢周的崧陽書院和善竹橋最為有名。
滿月台,高麗時代的王宮遺蹟,現時僅存宮址及礎石。建造王宮時,先築起高台,高台上再蓋了建築物,許多類似的建築物組成一個統一的建築羣落,建築物的屋頂部分層層疊疊,對稱的效果,顯得這王宮更宏偉壯麗。
位於開城善竹洞的崧陽書院,原是高麗忠臣鄭夢周的故居,1573年經南應雲等儒學家協議討論後,為頌揚鄭夢周的忠節和緬懷徐敬德的品德,設立了文忠堂。1575年文忠堂升級為國家公認的書院,改名為崧陽書院。目前書院內仍存有鄭夢周的遺物,供遊客追思。
建於高麗919年的善竹橋,長6.67公尺, 寬2.54公尺,座落在善竹洞中央位置,因1392年護太宗在此地被殺而著名。原先搭建此橋時,稱之善地橋,但鄭夢周被殺後,斑駁的血跡無法洗去,又因周邊長有竹子,因而改名為善竹橋。鄭夢周的子孫為維護善竹橋的完整,於1780年在橋的四方架起了圍欄。橋旁立有書法家韓濩親筆書寫的3座石碑,對面表忠閣內,分別有1740年英祖及1872年高宗為平撫剛毅忠誠的冤魂,及供後代稱頌而設立的大型石碑。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