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門樓村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陽朔縣金寶鄉大利村轄自然村)

鎖定
門樓村,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陽朔縣金寶鄉大利村轄自然村, [1-2]  位於桂陽高速公路沿線、 [4]  、遇龍河上游河畔,南面的謝家榨村、西面是下龍村。 [5]  截至2021年12月,門樓村共有140户542人,有少數民族(壯族)243人,佔全村總人口的45%。 [6] 
門樓村境內有門樓古橋、翰林古亭等人文景觀,還有四周環繞着村莊一圈造型各異的峯叢。 [5] 
2020年,門樓村獲評陽朔縣“十大最美鄉村”。 [7] 
中文名
門樓村
行政區類別
自然村
所屬地區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陽朔縣金寶鄉大利村
地理位置
桂陽高速公路沿線
電話區號
0773
郵政編碼
541902
人口數量
542 人(截至2021年12月)
著名景點
門樓古橋
翰林古亭
車牌代碼
桂C

門樓村歷史沿革

門樓村一帶早在宋代之前就已經有不少人居住。
門樓村建村始於南宋末年(約1200年)。
明朝至清末民初,隸屬於陽朔永樂鄉寧裏(今金寶鄉)。清宣統二年(1910年),陽朔改裏為區後,隸屬西下區。
民國二十年(1931年),至今隸屬金寶鄉。 [7] 

門樓村地理環境

門樓村地理位置

門樓村位於桂陽高速公路沿線、 [4]  遇龍河上游河畔,南面的謝家榨村、西面是下龍村。 [5] 

門樓村地形水文

在門樓村南面的謝家榨村、西面的下龍村分別有一條小河流來,這兩條小河在流到門樓村油榨(地片名)一帶時,匯合形成了門樓河。門樓河從村中流過後,在村前與“小灕江”遇龍河交匯,進入遇龍河,形成了三條河流環抱一座村莊的景象。 [5] 

門樓村人口

截至2021年12月,門樓村共有140户542人,有少數民族(壯族)243人,佔全村總人口的45%。 [6] 

門樓村經濟

截至2021年11月,門樓村共種植金橘318畝、砂糖橘74畝,年產量約800噸。 [4] 
新農村

門樓村社會事業

截至2021年,門樓村先後投入700餘萬元,建成門樓村史館、門樓書苑、黨羣服務中心、休閒文化廣場等羣眾活動場所。 [4] 
村史館,展示區擺放着煤油燈、鼎鍋、木面具、古風車、古窗等具有年代感的老物件。 [3] 
村史館

門樓村歷史文化

門樓村地名由來

門樓村 門樓村
宋代之前這一帶居住着18個小村屯,有“十八門樓”的説法。這18個小村屯中,尚有村名傳下來的有瓦溝村(今任家嵅一帶)、步牛灣村(今吳家至與燈盞灣交界一帶)、陽村(今劉家一帶)、井田村(今魚梁壩古井頭上一帶)、向東村(今門樓山一帶)和上街村、下街村(今五里橋至大地上一帶)等7個村,其餘的村屯則大多數是以姓氏來命名的,如張家、楊家、龍家等。這18個小村屯基本上以各個姓氏為羣體,分別聚居在河背嶺的大地上和門樓山、三姐妹山、馬山、秤鈎山下等地方。
門樓村名源於一位宋朝時期在門樓定居的莫氏翰林學士的故事。據陽朔縣人民政府1982年出版的《陽朔地名志》記載:“據傳宋朝末年(約1200年),有位翰林學士年邁辭官,到此定居,在村前建有門樓,故名門樓村”。另據陽朔、臨桂《莫氏宗譜》記載,“吾莫氏有位翰林學士告老還鄉,修建門樓於村前,故名門樓村”。
南宋末年,莫氏翰林學士辭官回鄉在這裏定居後,看到這一代有遇龍河等一大一小兩條河流從村中穿過,村民來往、耕作十分不便,於是他不僅在這一帶的村莊大興公益事業,捐資及組織修建了五里臨陽橋及門樓橋、茶亭,花階路,還辦起礪仕院、礪仕博家等書院學堂,極力幫助民眾識字讀書,倡導團結互助、尊老愛幼的民風,造福了一方百姓,得到了民眾的敬重。翰林學士去世後,村民感念他的恩德,將他葬在五里橋後面的河背嶺上,附近的18個小村子主動合併為一個大村,以翰林學士興建的門樓(牌坊)為念,起名“門樓村”。雖然門樓這個牌坊約在宋末元初時毀於戰爭,但門樓這個村名一直沿用至今。 [7] 

門樓村地方姓氏

門樓村姓氏有莫、吳等10多個不同姓氏。 [7] 

門樓村方言

門樓村語言有壯話、客家話、該地地官話等。 [7] 

門樓村軼事典故

門樓村境內山體有三姐妹山、金童山、馬山、將軍山、筆架山、門樓山(帽子山),這些山各自的小故事串起來又是一個十分完整傳奇故事:傳説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南征北戰的姓範的將軍,剛打完勝仗帶着隊伍和家人路過門樓時,看到這裏山環水繞風景優美,便決定讓隊伍在門樓村一帶休整。於是,將軍(將軍山)脱下了沉重的盔帽(帽子山)放在旁邊,安頓好一直跟隨他們的一隻天鵝後(天鵝搗蛋山),便取出了筆架(筆架山)和幫皇帝暫時保管的玉璽(天鵝抱蛋山又像一枚古代玉璽)放好在旁邊,準備趁休整的間隙寫寫字。將軍的馬(馬山)立在一旁,馬童(金童山)在旁邊替將軍守着馬和行李。誰知幾天後的一個晚上,明月朗朗的天空突然出現異象,瞬間烏雲翻滾、雷雨閃電大作。警惕的將軍馬上站起來披上戰袍,來不及戴上鋼盔就和他的戰馬查看情況,他的三個去遇龍河梳洗的女兒(三姐妹山)也迅速返回。可惜剛剛走到馬童身邊,就與將軍和戰馬等一起被點化作了石山,永遠留在了門樓村,儼然給村莊設置了一圈天然的屏障,保護着門樓村的安全。 [5] 

門樓村風景名勝

門樓村綜述

門樓村境內有門樓古橋、翰林古亭等人文景觀,還有四周環繞着村莊一圈造型各異的峯叢。 [5] 

門樓村金龜洞

金龜洞位於將軍山山腰處、門樓河邊,又名“將軍肚”。金龜洞不大,深度50餘米,洞內有鐘乳石,其中的幾塊形如金龜、鳳尾菇的石頭形象生動。進洞口,可以看到一塊巨大且色澤金黃的石頭,石長丈餘,有頭有尾巴,中間呈扁圓形,肚子平坦,背部隆起,還有一些斑塊狀花紋,像一隻正在從洞裏往外面爬、欲到河裏游泳的烏龜。傳説這是隻“萬年神龜”。 [5] 
金龜洞軼事
當年化身將軍山那位將軍征戰路過門樓村時,剛好遇上河裏發大水,因沒有橋,將士們過不了河很是着急。正在此時,這隻帶着一窩小龜在河裏遊玩的神龜就主動游到將軍腳下,並呼喚附近的同伴推來一隻小船,一起把將軍及士兵渡過了門樓河。當將軍與士兵們打完勝仗在門樓村休整時,為報神龜渡河之恩,不時去捉魚蝦喂那些小烏龜,與這隻神龜結下了深厚的情誼。當看到將軍遇難化石留在門樓村後,神龜便把將軍坐過的小船和一窩小烏龜,從門樓河裏帶到離河幾十米高的將軍洞裏,長期與將軍廝守為伴。久而久之,也化為石頭永遠陪伴着將軍了。雖然神龜媽媽的頭腦被偷盜鐘乳石的盜賊拉斷、小龜被盜走,但龜媽媽被採取措施保護了起來,護佑着門樓村民健康安樂。 [5] 

門樓村榮譽稱號

2020年,門樓村獲評陽朔“十大最美鄉村”。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