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長耳刺蕨

鎖定
長耳刺蕨(學名:Bolbitis longiaurita F. G. Wang & F. W. Xing)是鱗毛蕨科、實蕨屬土生蕨類植物。植株高可達70釐米。根狀莖短而橫走,密被鱗片;鱗片卵狀披針形,暗棕色,覆瓦狀貼生。葉近生;葉片橢圓形,葉為二回羽裂;羽片稍斜展,有短柄,披針形,裂片斜展,密接,橢圓形,圓頭,邊緣有疏矮圓齒,大部二叉或單一;葉草質,葉軸禾稈色,上面有淺溝,近光滑。能育葉較短,葉片強度狹縮,披針形,孢子囊羣滿布於能育羽片下面。
分佈於中國雲南(西雙版納、曼牙);也分佈於泰國、緬甸。生長在海拔1200米的密林下岩石上。
長耳刺蕨葉色碧綠,株形整齊美觀,可作地被植物栽培觀賞。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1] 
中文名
長耳刺蕨
拉丁學名
Bolbitis longiaurita F. G. Wang & F. W. Xing [7] 
植物界
蕨類植物門
木賊綱
水龍骨目
鱗毛蕨科
實蕨屬
長耳刺蕨
命名者及年代
F. G. Wang & F. W. Xing,2006 [2] 

長耳刺蕨形態特徵

長耳刺蕨
長耳刺蕨(5張)
植株高60-70釐米。根狀莖短而橫走,粗8-10毫米,密被鱗片;鱗片卵狀披針形,長約3毫米,暗棕色,覆瓦狀貼生。葉近生;不育葉葉柄長約15釐米,基部粗約3毫米,深禾稈色,上面有溝,疏被鱗片;葉片橢圓形,長50-60釐米,寬約25釐米,基部最闊,先端長漸狹為羽裂的長鞭,近頂部葉軸上有一大芽胞,能着地生根長成新植株,葉為二回羽裂;羽片約20對,稍斜展,下部幾對近對生,有短柄,披針形,基部一對長14-16釐米,寬3-3. 5釐米,先端尾狀漸尖,上面近先端處羽軸上有一小芽胞,基部極不對稱,其下側下部有2-3個裂片不發育,第二對以上羽片的基部截形而近對稱,羽裂達1/2;裂片18-22對,斜展,密接,橢圓形,長1-1.5釐米,寬6-8毫米,圓頭,邊緣有疏矮圓齒,基部一對羽片的基部下側一裂片幾分離,伸長達5釐米併為淺羽裂,其餘的裂片也比上側的為長,缺刻底部有一由小脈延伸而成的小尖刺;小脈6-7對,分離,大部二叉或單一;葉草質,幹後褐綠色,兩面光滑;葉軸禾稈色,上面有淺溝,近光滑。能育葉較短,柄長30釐米,葉片長18釐米,強度狹縮,披針形,基部寬約5釐米,一回羽狀;羽片12-14對,近平展,下部的有短柄,橢圓形,長2-3釐米,寬4-6毫米,上部的漸縮短,圓鈍頭,基部圓截形。孢子囊羣滿布於能育羽片下面。 [3] 
長耳刺蕨孢子為同型孢子,褐色,單裂縫,近球形,極軸長27-35微米,赤道軸長為41-52微米。接種30-40天后,孢子萌發,長出假根。孢子接種20-30天后,漸變為綠色,開始萌發,向一端發育出1條或2條近乎無色透明的假根。萌發方式均為書帶蕨型。 [4] 

長耳刺蕨近種區別

長耳刺蕨與雲南西南部也常見的中華刺蕨的主要區別:羽片長達15釐米,基部羽片基部不對稱,下側的裂片伸長。 [5] 

長耳刺蕨產地生境

分佈於中國雲南(西雙版納、曼牙);也分佈於泰國、緬甸。生長在海拔1200米的密林下岩石上。 [3] 

長耳刺蕨生長習性

  1. 絲狀體:假根產生後,自孢子裂縫處產生綠色原葉體細胞,原葉體細胞進行連續幾次橫分裂形成絲狀體。長耳刺蕨孢子伸出假根後12天左右,原葉體細胞經過橫分裂形成3-6個細胞的絲狀體,絲狀體細胞富含葉綠體。
  2. 片狀體:長耳刺蕨的絲狀體培養10-20天后開始縱分裂進入片狀體時期。在片狀體時期假根隨着片狀體的發育不斷增多,生長點由片狀體先端細胞分裂而形成。片狀體細胞大小不均一,形狀大多近方形,片狀體細胞內富含葉綠體,近球形,顏色鮮綠。
  3. 原葉體:長耳刺蕨孢子培養約60-70天后產生原葉體,分生細胞分裂的速度較它衍生的細胞慢,使幼原葉體呈披針形,兩翼漸上延,生長點漸下陷;腹面發育出數條假根,邊緣陸續產生毛狀體,此時幼原葉體常常左右不對稱。在之後的發育過程中可調整為對稱的心形,生長點上方的凹陷較深,呈“V”型。長耳刺蕨的原葉體發育方式均為槲蕨型。
  4. 毛狀體:長耳刺蕨最初的毛狀體最初由片狀體頂端的細胞分裂產生,大多為棒狀多細胞,先端膨大,內含少量葉綠體。此後,原葉體生長點細胞可繼續形成毛狀體,隨着生長,毛狀體可分佈於原葉體的邊緣。長耳刺蕨的毛狀體一般發育為2-3個細胞。30-40天后,葉綠體幾乎全部解體,有時可發現毛狀體細胞脱落的現象。
  5. 假根:長耳刺蕨的初生假根均是孢子萌發時細胞壁外突延長產生的,初生假根呈管狀,內含少數葉綠體,無色透明,直徑約為5-10微米,次生假根發生於原絲體形成之後,由營養細胞外凸分裂產生,初期一般為1-3根,隨着配子體細胞的不斷增多,假根也隨之增多,由分佈於絲狀體基部和片狀體邊緣細胞,逐漸擴展到原葉體腹面。進入成熟配子體階段後,假根的數量均可增至百餘條。假根幼時無色透明,少數含有葉綠體或其他內容物質,大小不一。假根生長約20天后,逐漸變為褐色並慢慢枯萎,最後死亡。
  6. 精子器及頸卵器:長耳刺蕨在培養60-75天后產生精子器,最早的精子器產生於原葉體的表面,直徑約35-45微米,透明,均質。精子器由2個基本等高的環細胞和1個蓋細胞組成,精細胞成熟時,蓋細胞中央孔裂,精細胞從蓋細胞的開口處溢出。自精子器形成至精子成熟並釋放約需12天,精子釋放15-20分鐘後,若不與卵結合則會死亡或解體。接種約90-95天后,長耳刺蕨在接種3個月後產生頸卵器,成熟頸卵器數目都較多,卵細胞成熟後,在適宜條件下可發生受精作用,而未受精的頸卵器在一段時間後會逐漸退化,變為深褐色。
  7. 有性生殖與孢子體:在營養充足、條件適宜的情況下,精子器釋放精子,頸卵器釋放粘性物質、露出頸溝以便於精子進入,發生受精作用,進而胚胎髮育形成新的孢子體。長耳刺蕨的新生孢子體隨着營養物質的吸收會逐漸長大,長耳刺蕨孢子體在受精後培養30-50天左右可長到8釐米左右。如移栽到土壤並給予合適生長條件可長成成熟的孢子體植株。 [4] 

長耳刺蕨繁殖方法

孢子的收集保存:將帶成熟孢子的葉片收集後,置於乾燥通風處使孢子自然散落。10天后將孢子去雜並收集於硫酸紙袋中,可置於4℃冰箱中保存備用。
孢子的接種:將成熟孢子置於5%的次氯酸鈉溶液中消毒3分鐘,無菌水離心洗滌3次,獲無菌孢子懸濁液。用滴管將此懸濁液均勻塗布在改良的固體培養基上。接種後將其置於智能人工氣候培養箱內,光照18小時/天,照度約為2000勒克斯,温度為25℃,黑暗6小時,温度為20℃。

長耳刺蕨主要價值

長耳刺蕨葉色碧綠,株形整齊美觀,可作地被植物栽培觀賞。 [5-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