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長翼蝠

鎖定
長翼蝠(學名Miniopterus schreibersi)為蝙蝠科長翼蝠屬的動物。分佈於台灣島以及中國大陸的江西廣西陝西貴州安徽香港雲南北京河北海南四川江蘇廣東福建浙江湖南等地,一般生活於巖洞以及家舍。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匈亞利。
海南、爪哇島、斯蘭島標本進行了比對.體型較小,耳短而寬,毛短而密,毛被擴展到鼻子後方,背毛黑褐色,腹毛深棕色,頭頸部毛色與腹部毛色較一致。 [1] 
拉丁學名
Miniopterus schreibersi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哺乳綱
亞    綱
真獸亞綱
翼手目
蝙蝠科
長翼蝠屬
分佈區域
印度
中文名
長翼蝠

長翼蝠形態特徵

體長51.5mm,尾長53.8mm,前臂長48.3mm。體毛短而呈絲絨狀,耳短圓,耳屏小而細長,但長度僅為耳長之半;背毛為黑褐色,毛基色深於毛尖,腹毛灰黑色,毛端淺褐色, 部毛色更淡。翼膜只達 關節,翼尖長,頭骨腦顱低較平,腦顱發達呈球形,矢狀脊和人字脊均不發達。
體型較小,耳短而寬,毛短而密,毛被擴展到鼻子後方,背毛黑褐色,腹毛深棕色,頭頸部毛色與腹部毛色較一致;翼膜狹長,第Ⅲ指第二指節的長度約為第一指節的3倍;頭骨的吻突低而略寬,腦顱高、大而圓;體重7.1~9.8 g,前臂長41.7~43.7 mm,顱全長13.87~14.17 mm,顱高6.21~6.73 mm。 [2] 

長翼蝠分佈範圍

四川,雲南,貴州,北京,河北,陝西,浙江,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廣東,廣西,福建,海南,台灣,香港。

長翼蝠亞種

長翼蝠爪哇亞種(學名:Miniopterus schreibersi blepotis),Temminck於1840年命名。分佈於台灣島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爪哇。
長翼蝠河北亞種(學名:Miniopterus schreibersi chinensis),Thomas於1908年命名。在中國大陸,分佈於江蘇安徽河北浙江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北京。
長翼蝠尼泊爾亞種(學名:Miniopterus schreibersi fuliginosus),Hodgson於1835年命名。在中國大陸,分佈於廣東雲南四川海南福建湖南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尼泊爾。

長翼蝠白化病

在高等動物種羣中,偶爾會出現部分個體體色或毛色異於其他個體的現象,這些體色異常的個體若呈白色,即為白化(alb“sm)。白化可分為完全白化和部分白化(Allen,1939;Bueha∞n,1985)。完全白化是指身體沒有黑化現象,皮膚透亮,皮毛白色,眼睛為紅色,能夠反射出視網膜上毛細血管的顏色。部分白化是指在身體上具有白色的皮膚塊和/或白色的皮毛簇(Hen℃id&Davis,1960;O.bara,1983)。白化在蝙蝠中是一種罕見的現象。蝙蝠的白化可能是通過白化個體直接雜交,或者正常顏色的隱性個體之間雜交而得以遺傳;後者後代都具有同正常雙親相同的顏色。這些蝙蝠進行雜交,在其後代中就有25%產生白化種的幾率,如果該後代的個體與白化個體產生回交,則產生白化種的幾率為50%(Allen,1939)。但是在龐大的種羣中,雙親之間結合剛好可以產生白化種的幾率是非常小的。 [3] 

長翼蝠用途和價值

藥用、環保與生態用途。
參考資料
  • 1.    廖陽,閆榮玲.普通長翼蝠聽覺器官的解剖研究[J].解剖學研究,2011,(第4期).
  • 2.    賀新平,卜豔珍,趙樂楨,馬金友,牛紅星.福建省三明市發現南長翼蝠[J].動物學雜誌,2014,(第3期).
  • 3.    羅峯,唐佳,張樹義,陳其才.安徽發現腹側頸部白化的幾內亞長翼蝠[J].動物學研究,2007,(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