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長白山採參習俗

鎖定
長白山採參習俗,流行於吉林省撫松縣的民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長白山採參習俗“流傳於吉林省撫松縣一帶的長白山區。 在長期尋採山參的過程中,長白山區的勞動者形成了一套獨特習俗,主要活動有拉幫、進山、壓山、抬棒槌、下山。 [1-2] 
2008年6月,吉林省撫松縣申報的長白山採參習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Ⅹ-93。 [3] 
中文名
長白山採參習俗
批准時間
2008年6月7日
非遺級別
國家級
申報地區
吉林省撫松縣
遺產編號
Ⅹ-93
遺產類別
民俗

長白山採參習俗歷史淵源

長白山採參習俗
長白山採參習俗(2張)
長白山區的人們將進深山老林尋採野山參稱為“放山”,放山習俗流傳於吉林省撫松縣一帶的長白山區。據《太平御覽》記載,早在公元3世紀中葉,長白山區已經有人採挖人蔘。在長期尋採山參的過程中,長白山區的勞動者形成了一套包括專用語言、行為規則、道德操守、挖參技術、操作禁忌、野外生存技能、專用工具器物等多方面內容的獨特習俗,在採參者中以口傳身授方式相沿至今。 [1] 

長白山採參習俗主要活動

一、拉幫。原始森林遮天蔽日,單人進山危險極大,所以要結隊進山放山之前組織幫夥叫拉幫。拉幫由“把頭”負責。把頭是一夥放山人根據民主原則推舉出來的領導者,在放山過程中具有絕對的權威。當把頭必須具有豐富的放山經驗和野外生存技能,懂山規,講道德,守信用,掌握實用的地理和生物知識。
長白山採參習俗
長白山採參習俗(7張)
二、進山。放山人進山要選黃道吉日。進山到達駐地後的第一件最重要的事是祭拜山神爺老把頭。用三塊石頭(兩豎一橫)搭成“老爺府”(山神老把頭廟),在老爺府前插上三根細樹枝代香,跪拜祈求保佑平安發財。然後由把頭觀山景,確定放山的山場,太陽落山前選擇背風向陽的山坡搭地戧子(窩棚),用軟樹皮綁木杆支三角架,苫樺樹皮防雨,裏面鋪上乾草和狍子皮,作為放山人臨時的家。晚間要在窩棚前點火堆,驅趕蚊蟲,防止野獸,去潮氣暖身和為迷路的人指示方向。燒的柴禾要順着擺放,取其順利之意。由把頭點火以示尊重。放山人每天從這裏出發去不同的山林尋找採挖人蔘。
三、壓山。放山人在山林中搜尋人蔘叫壓山。在放山前,所有進山的成員要站在一起,齊聲吶喊,目的是驚走野獸。也叫晃山。壓山又稱開山、巡山、壓趟子、撒目草。壓山前,由把頭“觀山景”選定去哪片山林。觀山景是把頭根據多年放山經驗,對山形山勢和樹木草頭仔細觀察,判斷哪裏會生長人蔘。
四、抬棒槌。就是挖參。發現人蔘喊山之後,首先要立即用棒槌鎖“鎖住棒槌”。將棒槌鎖的紅線繩纏繞在人蔘的秸杄上,兩頭銅錢分別搭在插在地上的索撥棍或樹枝上,防止棒槌“跑掉”。因山高林密,地形複雜,參草難辨,轉眼難尋,棒槌鎖的實際作用是利用紅繩與綠葉的色彩對比作記號。
五、下山。如果遇以下情況,把頭會決定中止放山下山回家:第一次開眼是四匹葉,第二次開眼還是四匹葉,放山人認為這是山神老把頭的警告,要出事;幾天不開眼,突然挖到一個大棒槌,然後又是幾天不開眼,放山人認為山神老把頭就給這些財,不能貪心;即使第一天進山,只要抬着六品葉意思放山已到頂點了,再沒有比六品葉更大的貨,山神把頭就賜給你這些財,必須得下山。 [2] 

長白山採參習俗傳承保護

  • 傳承價值
長白山採參習俗中的民俗信仰、道德規範、環保意識、價值認定和傳統技能等方面極大地影響着當地民眾的精神狀態和生活理念,進而昇華為一種獨特的人蔘文化,豐富和完善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顯示出鮮明的地方特色。 [1] 
  • 傳承狀況
經驗豐富的放山把頭大都年事已高,很少帶徒進山,其中一些已相繼謝世,系統掌握放山技藝的人已經不多。沿襲千年的長白山採參習俗出現傳承危機,瀕臨滅絕,亟待搶救。 [1] 
  • 保護措施
2017年8月21日—22日根據撫松縣文廣新局工作部署和非遺保護工作要求,撫松人蔘博物館非遺保護中心,組織舉辦了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長白山採參習俗”傳習和體驗活動。 [4]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撫松人蔘博物館獲得長白山採參習俗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5]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長白山採參習俗項目保護單位撫松人蔘博物館評估合格。 [7] 

長白山採參習俗社會影響

  • 重要活動
2016年月22日,撫松縣北山公園門前,撫松縣第十一屆“長白山山神老把頭節”祭拜活動拉開帷幕。活動分為祭拜活動、文藝演出、參觀人蔘博物館和長白山上海“森栩生態杯”攝影大賽簽約儀式等五大部分。活動現場,來自撫松鎮的秧歌和萬良鎮、泉陽鎮、北崗鎮、山裏紅演藝有限公司的具有濃郁地域特色的民俗歌舞表演你方唱罷我登場,推動現場氛圍高潮迭起。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