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長河落日扁

鎖定
長河落日扁是一篇科學小品文,也是一片事理説明文。全文思維嚴密,説理縝密,各段之間有嚴密的邏輯性,舉例淺顯易懂,生動形象,語言準確、簡練,具有很強的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
中文名
長河落日扁
體    裁
科學小品文
作    者
李海滄
作品啓示
敢於質疑、勤于思考

長河落日扁原文

我很喜歡唐代詩人王維寫的《使至塞上》這首詩,其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兩句,讀來自然、貼切,全無筆墨雕鑿痕跡。但是,從來也沒有人從科學的角度加以推敲過。
前幾年,偶然東臨大海,隔着面紗似的薄霧觀看躍然而出的紅日。咦?剛升起的太陽竟是略帶一點扁的。這使我想起了王維的詩,既然初升的太陽是扁的,落日恐怕也不會是圓的吧!碰巧,在一本書裏找到了答案:落日是扁的,據觀察是橢圓形的,短軸約比長軸短1/5。後來,眼見又得到了證實。
落日為什麼會是扁的呢?這是光的折射現象在搗鬼。
不少人都有這樣的經驗:把筷子插入一隻盛水的杯子裏,看起來筷子是折成兩段的,這就是光的折射現象。光在密度大的物質裏跑得慢,在密度小的物質裏跑得快。水的密度比空氣大,於是,光在水和空氣的界面上速度突然改變,造成光的折射。
那麼在空氣中光線會不會曲折呢?也會。原來空氣的密度也是不均勻的。由於地心引力的關係,地球表面大氣密度大,越往高處空氣越稀薄,密度越小。這種密度的差別並不大,通常觀察不到光線由此產生的曲折。但是,太陽落山時,陽光斜着通過大氣,距離很遠,產生的折射已經可以使人明顯地感覺到。這種折射越貼近地面越強。落日的上端和下端光曲折得不一樣,看起來就成扁的了。
在沙漠或海面上,因為温度變化造成局部空氣密度變化,也會使光線曲折。這樣,人們有時就能看到平常看不到的遠處的景色,這就是所謂的海市蜃樓。夏日炎炎之時,海水温度低於空氣温度,貼近海面空氣密度大。因此,處於地平線以下的景物發出的光線成拱形傳播,向下折射到我們的眼中,看起來景物懸在空中,像仙山瓊閣。我國渤海中的蓬萊仙境就是這樣形成的。沙漠裏的情況則相反。沙石吸熱,温度比大氣高,甚至放進一枚雞蛋也能煮熟。這樣,沙石附近空氣密度特別低,使遠處的樹木發出的光線彎曲,自下而上折入我們的眼睛,並且形成倒影。這使在荒漠上倍受乾渴之苦的駝隊覺得臨近大湖、遇到綠洲了,然而終於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幻影。千百年來的這些海市蜃樓,曾引起人們多少美好的想象!
光的折射現象給我們帶來的好處倒是實實在在的。三四百年來,利用這種現象製造出的放大鏡、望遠鏡、顯微鏡等光學儀器,使人們見到了秋毫之微末、天體之宏大,大大擴展了我們的眼界,為發展人類文明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看來,天天見到的落日之中還有一些科學道理呢!當然,我們不想以此來奚落王維,改他的佳作也大可不必,詩終究是詩。我們只想用此説明:司空見慣、似乎理所當然的事,常常不一定符合科學道理。 [1] 

長河落日扁作品賞析

長河落日扁1、結構解析

第一部分(1):由王維的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入手,引出説明對象,得出落日是扁的結論。
第二部分(2-6):舉例説明“長河落日扁”的形成原因。
①落日扁。親眼見。 第2段寫作者在大海觀日時看到初升的太陽是扁的,聯想到落日怕也是扁的,並在書裏找到了答案,親眼所見得到了證明。
②筷入水,“折”兩段 第3段承上啓下。第4段,用筷子實驗説明光的折射的原理,引出下段的説明。
③光線曲,落日扁 第5段説明落日扁的原因:由於空氣的密度不均勻,太陽落山時,陽光斜着通過大氣產生折射;折射貼近地面,落日的上端和下端光線曲折得不一樣,看起來就成扁的了。
④“蜃樓”景,曲線“禍” 第6段寫海市蜃樓也是由於温度變化造成局部空氣密度變化,使光線曲折而形成一種自然現象。
③是文章的重點,是課文的中心。①②④是為了更透徹的理解③而舉的例子;③是課文的説明對象。①②④是舉例説明,是舉例子的説明方法。作者寫①②兩個例子是為了引出作者所要説明的對象,後面又寫了④,④這個例子是不能刪掉 (列舉大家經常聽到又未必瞭解的“海市蜃樓”成因的例子,是為了補充説明自己的判斷的可信性,最終讓人信服:落日不是圓的而是扁的。)
第三部分(7):補充説明光的折射給人們帶來的好處。
第四部分(8):首尾呼應,得出深刻道理:司空見慣似乎理所當然,但不一定符合科學道理。

長河落日扁2、寫作方法

1、思路清晰,層次分明,條理清楚。
課文介紹了有關光的折射原理方面的知識。開頭用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入手,寫出自己的觀點——落日是扁的。然後探究成因,指出太陽由於光的折射看起來是扁的。接着對光的折射進一步説明,分別寫了水中、空氣中和沙漠中的折射現象,並作出相應解釋。在此基礎上,闡釋光的折射現象對人類的好處。最後總結全文,首尾呼應,點明科學與詩歌的不同,指出“司空見慣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但常常不一定符合科學道理”。全文按邏輯順序排列內容,層層深入,由現象到本質。
2、運用説明方法,增強説明效果。
本文最主要運用了“舉例子”的説明方法。舉例子説明較抽象、複雜的事物事理,將其變得更具體,使文章更有説服力。例如為了光的折射現象這一科學概念,作者舉了人們最熟悉的例子:筷子入水,折兩段。這樣就將抽象、複雜的現象解釋清楚了。
3、語言簡潔準確、生動易懂。
作者用恰當的修飾與限制詞語,準確生動地詮釋事理,是本文的一大特點。例如“剛升起來的太陽竟是略有一點扁的”、“短軸約比長軸短1/5”、“看起來筷子是折成兩段的。”“司空見慣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但常常不一定符合科學道理”這四句中的“略有一點”、“約”、“看起來”、“...似乎...不一定...”分別説明了扁的程度小、短軸比長軸短的程度、筷子由於光的折射像變成了兩段但實際沒變、本文的準確性。例如"隔着面紗似的薄霧"、“這是光的折射現象在搗鬼”這兩句中分別應用了比喻和擬人,分別寫出優美的意境 與 趣味性。 [2] 

長河落日扁作者簡介

李海滄,1941年2月生,上海市人,研究生畢業,代表作品有《最強的光》《長河落日扁》。 [3] 

長河落日扁作品啓示

本文告訴我們司空見慣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但常常不一定符合科學道理。要尋得真理,我們應善於觀察生活,培養敢於質疑、勤于思考的精神。

長河落日扁相關練習

1、作者為什麼認為“落日”是“扁的”?舉了哪些例子來説明它?
答:這是光的折射現象引起的,例子:②筷入水,“折”兩段 ③光線曲,落日扁 ④“蜃樓”景,曲線“禍”
2、説説下列句子的重點詞的作用
①這是光的折射現象在搗鬼 ②司空見慣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但常常不一定符合科學道理
答:①運用擬人,突出説明文的生動性 與 趣味性。 ②突出説明文的準確性。
3、作者是如何發現“長河落日扁”的?我們可以獲得哪些啓示?
答:作者留心觀察生活,勤于思考,這才發現“長河落日扁”的。啓示見“作品啓示”一欄。
[課文解讀·感悟體驗]
幾年前,偶然東臨大海,隔着面紗似的薄霧觀看躍然而出的紅日。咦!剛升起的太陽竟是略有一點扁的。這使我想起了王維的詩,既然初升的太陽是扁的,落日怕也不會是圓的吧!碰巧,在一本書裏找到了答案:落日是扁的,據觀察是橢圓形的,短軸約比長軸短1/5。後來的親眼所見,又證實了這一點。
4. 這一段主要説明了什麼?文段主要採用了什麼説明方法?另外還用了什麼説明方法?舉一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請自行思考)
5. 體味下列句中重點詞的表達上的作用。
既然初升的太陽是扁的,落日也不會是圓的吧!
答: '怕”是表推測之意,如果去掉意義變得太肯定,不合實際情況。 [4] 

長河落日扁相關補充

1、 《使至塞上
王維 (唐)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2、光的折射
光的折射: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發生改變,從而使光線在不同介質的交界處發生偏折。理解:光的折射與光的反射一樣都是發生在兩種介質的交界處,只是反射光返回原介質中,而折射光線則進入到另一種介質中。由於光在在兩種不同的物質裏傳播速度不同,故在兩種介質的交界處傳播方向發生變化,這就是光的折射。注意:在兩種介質的交界處,既發生折射,同時也發生反射。反射光線光速與入射光線相同 ,折射光線光速與入射光線不同。
參考資料
  • 1.    鞠桂芹,趙建磊,王沐智,於彩芹主編;語文 第三冊,山東人民出版社,2015.07,第178頁
  • 2.    《長河落日扁》教案一  .無憂無慮中學語文網.06-04-26[引用日期2014-01-10]
  • 3.    王蘭智 張京主編,技術發明故事,大象出版社,1999年09月第1版,第245頁
  • 4.    《長河落日扁》教學案  .天明博客.2011-11-20[引用日期2014-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