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長尾黃鼠

鎖定
長尾黃鼠(學名:Spermophilus undulatus ),是松鼠科、黃鼠屬動物。長尾黃鼠體形較大,是黃鼠屬中尾最長、體形最大者,爪黑而長,耳殼短,夏毛背部灰褐,體腹多為棕色或鏽棕色。
長尾黃鼠冬眠,白晝活動,主要取食莎草科和禾本科植物的綠色部分,亦吃些鞘翅目昆蟲,一年繁殖一次,一次7-8只,主要棲息於1700-3000m的高山地帶和較為濕潤的山前丘陵、林緣及河谷地帶,分佈於中國、哈薩克斯坦、蒙古、俄羅斯聯邦。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中文名
長尾黃鼠
拉丁學名
Spermophilus undulatus
別    名
豆鼠子
大眼賊
外文名
Long-tailed Ground Squirrel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哺乳綱
齧齒目
松鼠科
黃鼠屬
長尾黃鼠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綱
真獸亞綱
亞    科
非洲地松鼠亞科
旱獺族
亞    種
6個
分佈區域
中國、哈薩克斯坦、蒙古、俄羅斯聯邦
命名者及年代
Pallas,1778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 [2] 

長尾黃鼠形態特徵

長尾黃鼠
長尾黃鼠(5張)
長尾黃鼠體形較大,體長在250-300mm之間,尾長約為體長的1/2,連末端毛則超過體長的一半,是黃鼠屬中尾最長、體形最大者。前足掌裸,有掌墊2個、指墊8個,後足較長,可達48mm,足底被毛,無蹠墊,趾墊4個,爪色黑褐而長。耳殼短而不顯。 [3] 
長尾黃鼠夏季毛色較深,背部毛色灰褐,毛基多為黑色或暗褐色,部分背毛有白色毛尖,因而在體背部形成隱約可見的小白斑。體側較體背毛長而毛色較淺,呈草黃色或鏽棕色,有的呈灰褐色或淺灰色。頭頂與額部毛色較深,呈灰褐色,頰部則呈棕黃色或略帶棕色色調。體腹與前、後肢表面的毛色相近,多為棕色或鏽棕色,但腹部要淺些。尾背面接近後基部的一段與體背毛相近,呈灰褐色,並略帶棕色色調,具有白色毛尖,其餘部分與體背顯著不同,多覆以三色長毛,這些毛呈鏽棕色,具黑色近端與白色毛尖。尾腹面毛以棕黃色為主,近端的黑色部位與自毛尖清晰可見。幼體夏毛顏色比成體淺得多,背部斑點不甚明顯。 [4] 
長尾黃鼠頭骨大而寬,全長約50mm,寬大於30mm。額骨與頂骨部位略向上隆起。眶間部甚寬,超過10mm。眶後突較細,向兩側下方彎曲。顴弓的走向在眶前部向中央靠近,與頭骨縱軸呈較緩的斜坡向鼻部延伸。人字嵴發達,聽泡縱橫軸約等長。 [4] 
長尾黃鼠上門齒後方有兩個不大明顯的門齒坑。上齒列長小於上齒隙長。上門齒趨於圓形,後無切跡。下臼齒的齒尖發達。 [4] 

長尾黃鼠棲息環境

長尾黃鼠主要棲息於1700-3000m的高山地帶和較為濕潤的山前丘陵、林緣及河谷地帶。植被類型多為山地草原森林草原亞高山草甸。一般選擇在植被生長較好的緩坡、小溪的河谷地段作為棲息位點,在河邊石礫裸露的山坡林緣以下的農田雖有棲息,但數量較少。有時在低山丘陵地帶亦可見到,但在戈壁灘中很難見到。 [4] 

長尾黃鼠生活習性

長尾黃鼠是白晝活動的鼠類,其活動時間隨季節的變化而有差別。4-5月份,天氣寒冷,多在8:00-14:00出來活動。6月份以後,天氣轉暖,活動時間也隨之提前,常在6:30左右開始在地面活動,中午炎熱時則停止活動,待下午比較涼爽時再出洞活動,並於日落前有一個活動高峯期。9月份因氣温較低,活動時間又推遲到8:00左右。風雨對其活動有一定的影響。活動時常以後足着地,身體直立觀察周圍的動靜,有時亦伏於地面或白頭上曬太陽。一遇敵害則發出一種特有的叫聲,以警告同類,並迅速逃回洞中或隱避於草叢中。 [4] 
長尾黃鼠也有冬眠習性。於3月底至4月初開始出蟄,出蟄的順序是先幼鼠後成鼠,而與性別無關。在出蟄期間,如遇有短期的天氣驟變,並不引起出蟄的中斷。於9月中旬開始至10月初全部入蟄完畢,入蟄的順序是雌先雄後,幼鼠在最後。 [4] 
長尾黃鼠洞穴一般分佈在較高的地方,有時利用亂石堆的間隙為穴。和其他黃鼠一樣,有居住洞和臨時洞之分。居住洞洞道彎曲,內有主洞道和支洞道,在窩巢附近還有盲洞貯存糞便。有時利用旱獺的廢棄洞。多數只有1個洞口,個別的有2個,洞口直徑8-13cm,洞口常堆有碎土。洞道長短、洞岔多少與地形、土質等條件有關。窩巢多為1個,但偶爾亦有2個或2個以上的。窩巢呈橢圓形(26cm×22cm×20cm),鋪以鬆軟的乾草。夏季居住洞較淺,冬眠洞較深,均在凍土層以下。臨時洞的洞道比較簡單,無窩巢,僅供逃避敵害時使用。 [4] 
長尾黃鼠於春季出蟄後,多取食枯乾的牧草。牧草返青以後,主要取食莎草科禾本科植物的綠色部分,亦吃些鞘翅目昆蟲。在自然條件下,長尾黃鼠拒食一切人工投放的餌料和穀物、牧草等。在農作區,常竊食農作物,有貯食習性。 [4] 

長尾黃鼠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哈薩克斯坦、蒙古、俄羅斯聯邦。 [2] 
中國分佈在新疆、內蒙古。 [5] 
分佈範圍 分佈範圍

長尾黃鼠繁殖方式

長尾黃鼠一年繁殖一次。在春季出蟄後,即開始發情交配。妊娠率為85%。妊娠期為30天左右,產仔集中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一般產仔7-8只,最多可達11只。哺乳期為25天左右,幼鼠於6月下旬開始大批到地面活動。當幼鼠能獨立生活時,母鼠則離開繁殖巢穴另找新居,而幼鼠也於4-5天后離開母鼠洞穴,各自另找新居。幼鼠予第2年春季達到性成熟 [4] 

長尾黃鼠亞種分化

序號
中文名
學名
命名人及年代
1
Spermophilus undulatus altaica
Brandt,1841
2
長尾黃鼠西伯利亞亞種
Spermophilus undulatus jacutensis
Brandt,1844
3
Spermophilus undulatus menzbieri
Ognev,1937
4
Spermophilus undulatus stramineus
Obolenskii,1927
5
長尾黃鼠契塔州亞種
Spermophilus undulatus transbaikalicus
Obolenskii,1927
6
長尾黃鼠指名亞種
Spermophilus undulatus undulatus
Pallas,1778
(資料來源: [6] 

長尾黃鼠保護現狀

長尾黃鼠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2] 

長尾黃鼠種羣現狀

種羣分佈不零散。該種很常見,種羣數量的差別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棲息地的不同。長尾黃鼠數量發展趨於穩定。 [2] 
在中國天山山地長尾黃鼠種羣密度較高,精河山地每公頃10-50只,賽里木湖周圍每公頃8-30只,巴音布魯克山間盆地每公頃5-20只,阿拉套山每公頃2-7只。阿爾泰山地長尾黃鼠密度遠遠低於天山山地,每公頃1-5只。 [7] 
參考資料
  • 1.    Long-tailed Ground Squirrel  .biolib[引用日期2016-02-17]
  • 2.    Spermophilus undulatus  .The IUCN Red List[引用日期2016-02-17]
  • 3.    馬逸清等編著.黑龍江省獸類志: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年01月第1版:第255頁
  • 4.    韓崇選、李金鋼、楊學軍、張宏利、王利春、楊清娥等著.中國農林齧齒動物與科學管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出版社,2005年06月第1版:第149-151頁
  • 5.    馬逸清等編著.黑龍江省獸類志: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年01月第1版:第257頁
  • 6.    Spermophilus undulatus  .biolib[引用日期2016-02-17]
  • 7.    俞東征主編.鼠疫動物流行病學:科學出版社,2009.08:第38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