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長尾麝鳳蝶

鎖定
長尾麝鳳蝶(學名:Byasa impediens)是鳳蝶科、麝鳳蝶屬蝴蝶。翅黑色或黑褐色,前翅脈紋兩側灰色或黃褐色。後翅外緣波狀,有大彎月形紅色斑,臀斑變形,尾突長。雄性外生殖器上鈎突細長而尖;尾突三角形;抱器瓣長橢圓形,抱器瓣末端突出;內突長條狀,與抱器腹幾乎平行,邊緣鋸齒狀,下端有1個大齒突。雌性外生殖器產卵瓣多半圓形,具少量強刺。交配孔開口寬大,再深入則變小。交配囊卵形,囊突長條形,基部略窄,端部寬而末端尖。
長尾麝鳳蝶的最適生境為海拔1200-1500米之間,位於林緣,有少量喬木分佈,並有大量灌叢和草本植物生存、有較多異葉馬兜鈴分佈,附近有水源的斑塊。長尾麝鳳蝶幼蟲的最適生境與異葉馬兜鈴的最適生境相同。但幼蟲分佈的最高海拔為1500米。成蟲可見在稀疏林間穿梭滑行,或在路旁花叢間、公園、花壇中採蜜及緩慢飛舞,平地至2000米山區都有發現。分佈於中國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台灣等。
(概述圖參考來源: [2] 
中文名
長尾麝鳳蝶
拉丁學名
Byasa impediens
動物界
節肢動物門
昆蟲綱
鱗翅目
鳳蝶科
麝鳳蝶屬
長尾麝鳳蝶
亞    門
六足亞門
亞    目
錘角亞目
亞    綱
有翅亞綱
亞    科
鳳蝶亞科
亞    種
2亞種 [1] 
命名者及年代
(Rothdchild,1895)

長尾麝鳳蝶形態特徵

  • 成蟲
長尾麝鳳蝶
長尾麝鳳蝶(21張)
翅展86–95毫米。黑色或黑褐色,前翅脈紋兩側灰色或黃褐色。後翅外緣波狀,有大彎月形紅色斑,臀斑變形,尾突長。翅反面前翅色淡,後翅色變深而紅色斑更明顯,有的臀緣比正面增加1個紅斑。 [1] 
雄性外生殖器上鈎突細長而尖;尾突三角形;抱器瓣長橢圓形,抱器瓣末端突出;內突長條狀,與抱器腹幾乎平行,邊緣鋸齒狀,下端有1個大齒突。陽莖端基環音叉狀,叉柄粗長,叉臂細小。陽莖短粗,端半部有1部分膜質,部分骨化。 [1] 
雌性外生殖器產卵瓣多半圓形,具少量強刺。交配孔開口寬大,再深入則變小。前陰片長片狀,前半部骨化程度比後半部強的多。囊導管膜質且很短。交配囊卵形,囊突長條形,基部略窄,端部寬而末端尖,由小突起組成有規則的波狀褶痕。黃褐色,上生黑毛及1對瘤狀突。老熟幼蟲體色紫黑色,有規則的灰色斑紋。突起暗紫色,末端紅色而狹窄。 [1] 
略呈球形,紫紅色。頂部中心線上有1個紅色附屬突起,經線方向有20條黃色附屬線伸達底部。 [1] 
  • 幼蟲
1齡幼蟲頭部黑褐色有光澤,上生黑毛。前胸背板幾丁質化,生有1對短的突起。突起的末端圓形具黑毛。臭角黃色。體色暗紫褐色,但前胸顏色稍淡,第8節以後泛淡黃橙色。亞背線上的突起在中胸至第2腹節為紅褐色,3、4、7腹節為白色,5、6腹節為紅褐色,第8、9腹節為黃色,在其他體節上則與體色同色。肛上板幾丁質化,黃褐色,上生黑毛及1對瘤狀突。老熟幼蟲體色紫黑色,有規則的灰色斑紋。突起暗紫色,末端紅色而狹窄。 [1] 
頭部兩側稍向外突出。前胸背面在背線兩側有1對圓形的暗紅色小突起,突起的外側有長三角形的斑紋。中胸背面圓形,有1對紅色隆起,隆起的外側有1對暗紅色的斑紋,該斑紋的大小隨個體不同而異。後胸至第3腹節側面有圓弧狀突起,其外緣鋸齒狀。這些體節的背面有暗紅褐色和紅色的斑紋。第4-8腹節亞背線上有1個圓板狀的突起,第9腹節該突起明顯變小。第4腹節氣門下線上有1個耳狀突起,第5–6腹節氣門下線上有1個小的突起。體色淡紅褐色,體長26-30毫米。腹部顯著向下彎曲,整個身體從側面看呈S形。 [1] 

長尾麝鳳蝶近種區別

長尾麝鳳蝶似麝鳳蝶Byasa Alcinous),但後翅淡紅色的新月斑明顯較大,臀斑變形,尾突較長。 [1] 

長尾麝鳳蝶棲息環境

長尾麝鳳蝶的最適生境為海拔1200-1500米之間,位於林緣,有少量喬木分佈,並有大量灌叢和草本植物生存、有較多異葉馬兜鈴分佈,附近有水源的斑塊。長尾麝鳳蝶幼蟲的最適生境與異葉馬兜鈴的最適生境相同。但幼蟲分佈的最高海拔為1500米。 [3] 
寄主:馬兜鈴科異葉馬兜鈴、台花馬兜鈴、大葉馬兜鈴港口馬兜鈴蜂窩馬兜鈴等植物。 [1] 
天敵:長尾麝鳳蝶卵期、幼蟲期的天敵主要有:蜘蛛、蠼螋、獵蝽、胡蜂、姬蜂和鳥類。蛹期和成蟲期的天敵有鳥類。 [3] 

長尾麝鳳蝶生活習性

成蟲可見在稀疏林間穿梭滑行,或在路旁花叢間、公園、花壇中採蜜及緩慢飛舞,平地至2000米山區都有發現。 [1] 
飛翔:飛行緩慢,易於捕捉標記,捕捉標記釋放後不會產生記憶而改變行為。雄蟲飛翔能力強,經標記重捕,雄蟲可以逆山坡而上,最遠飛行7.5千米。羽化後從出生地飛到溝底訪花,嬉戲,待性成熟後尋找雌蟲交尾。尋找交尾的行為可能影響蝴蝶的活動。這種尋偶行為分為等候和巡遊。長尾麝鳳蝶為巡遊型。雌蟲羽化後則就近訪花、交尾,尋找寄主植物產卵,較少作遠距離飛行,最遠飛行5.3千米。蝴蝶的飛翔、活動範圍還受到訪花植物分佈的影響。4月下旬至5月下旬,訪花植物主要為廣佈野豌豆火棘苦繩川楝;5月下旬到6月下旬,訪花植物主要為合歡粉葉羊蹄甲,分佈於溝底,成蟲多飛到溝底活動;7月份為粉葉羊蹄甲、臭牡丹;7月中下旬合歡、粉葉羊蹄甲花已開敗,主要訪花植物為密蒙花、尖葉繡線菊、接骨草,接骨草在平石板、木林裏有很多分佈,且花期較長,吸引了附近的成蟲在此訪花、產卵,因此成蟲主要在此活動。 [3] 
壽命:雄成蟲平均壽命為6.9天,最長26天;雌成蟲壽命平均為7.6天,最長為21天。 [3] 

長尾麝鳳蝶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的西部、中部及南部,如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台灣等。 [1] 
分佈圖 分佈圖

長尾麝鳳蝶繁殖方式

成蟲春、秋季節之間出現,主要發生在6-8月份,但數量不多。經飼養,卵期約5天,幼蟲期約24天,蛹期約9天。雌蝶多選擇日照充足的稀疏林間在寄主植物的莖蔓、葉背或附近雜物上產卵。老熟幼蟲則多在寄主植物莖蔓和附近植物枝幹上化蛹。 [1] 
在中國甘肅白水江自然保護區一年兩代,以蛹越冬。翌年4月中旬越冬蛹開始羽化,5月中下旬為羽化高峯期,通常5月底羽化結束,但若遇到春季多雨天冷,則推遲羽化到6月上旬。4月下旬至6月上旬產卵,卵期12-14天,5月上旬卵開始孵化,中下旬為孵化高蜂期。幼蟲5齡,幼蟲期約1個月,老熟幼蟲於5月底或6月初開始化蛹。6月中旬為第一代成蟲末期。第二代成蟲6月中旬出現,6月下旬至7月中旬為高峯期,7月下旬數量減少,8月中旬後很少見到成蟲。但不整齊,直到9月底仍可見到成蟲。第二代老熟幼蟲8月初開始化蛹,8月下旬到9月初為化蛹盛期。 [3] 
羽化一般在9:00-12:00,氣温在20-22℃時。羽化時蛹從背部開裂,成蟲出來後爬到蛹殼或枝條上靜止不動,翅尚軟,慢慢將體液壓到翅脈內,待翅變硬後體液回到腹內排除蛹便。這一過程一般需要2小時。羽化受天氣影響大,高温乾旱不利於羽化,大雨過後的第二天成蟲大量羽化。通過標記重捕法和飼養得知,雄蟲比雌蟲早羽化7-12天。 [3] 
雌成蟲產卵時在開闊地帶貼近地面飛翔尋找寄主植物,在林緣和林間空地則在林下緩慢飛翔尋找寄主,找到寄主後即產卵於葉背面。多產於異葉馬兜鈴葉片背面,散產,最多一片葉上產7粒卵,最多在一株異葉馬兜鈴上產卵不超過13粒。也有產在異葉馬兜鈴附近的雜草葉背、灌木樹枝上,但幼蟲孵化後不易找到馬兜鈴,容易死亡。雌成蟲產卵受到密度制約,可能與幼蟲寄生天敵有關。 [3] 

長尾麝鳳蝶亞種分化

2亞種
中文學名
拉丁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長尾麝鳳蝶指名亞種
Byasa impediens impediens
(Rothdchild,1895)
長尾麝鳳蝶台灣亞種(豔麗亞種)
Byasa impediens febanus
(Fruhstorfer,1908)
參考資料: [1] 

長尾麝鳳蝶保護現狀

長尾麝鳳蝶雖不屬於瀕危種類,未列入國家保護動物種類名單,但其幼蟲多生活於林緣和林間空地,其生境易受到人類活動的干擾,致使局部地區種羣數量下降嚴重。 [3] 
導致長尾麝鳳蝶種羣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生境喪失和退化。持續的毀林開荒、放牧、砍柴使生境不斷喪失,片段化程度提高,減少了寄主植物的數量和分佈範圍。人畜踐踏、毀林開荒、噴灑除草劑對馬兜鈴和幼蟲生存有重要影響。限制種羣增長的原因是是天敵和異常的氣候條件。 [3] 
建議的保護措施有:
  1. 保護和恢復生境,如退耕還林,提供廉價電能,加強保護執法,發展生態旅遊等。
  2. 在異質種羣斑塊中心部位建一個廊道斑塊。
  3. 在最適生境中,適度的割灌可促進寄主植物的生長,利於蝶類種羣的增長。 [3] 
參考資料
  • 1.    武春生 .中國動物志 昆蟲綱 第二十五卷 鱗翅目 鳳蝶科 鳳蝶亞科 鋸鳳蝶亞科 絹蝶亞科 :科學出版社 ,2001.10:89-90
  • 2.    Byasa impediens  .GBIF[引用日期2021-12-26]
  • 3.    李秀山, 張雅林, 駱有慶, et al. 長尾麝鳳蝶生活史,生命表,生境及保護[J]. 生態學報, 2006, 26(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