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長尾豚鼠

鎖定
長尾豚鼠(學名:Dinomys branickii)是長尾豚鼠屬裏的唯一物種。世界第三大齧齒動物,耳小,頭較大,毛粗糙,黑或褐色,有白斑,尾多毛而粗,連尾全長約1米。白天活動,地棲,主要以水果,樹葉和植物莖為食。分佈於南美洲安地斯山的谷地和低坡,罕見。 [1]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2]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 [3] 
中文學名
長尾豚鼠
拉丁學名
Dinomys branickii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索動物亞門
哺乳綱
亞    綱
真獸亞綱
齧齒目
亞    目
鼠形亞目
長尾豚鼠科
長尾豚鼠屬
命名者及年代
Peters, 1873
英文名
Pacarana

長尾豚鼠形態特徵

圖冊
圖冊(5張)
作為一種巨型豚鼠,長尾豚鼠是世界上第三大齧齒類動物,並且是其屬中唯一存活的物種,頭大,小眼睛,耳朵短圓,鼻子鈍,上唇具有深裂,長鬚。粗糙的皮毛,大部分是棕色或黑色,有兩排明顯的白色斑點平行於脊柱,並向頸部和頭部融合成寬條紋。兩排白色斑點也沿着側翼延伸,但更加分散。四肢較短,最後四趾寬,長而強壯的爪,尾巴短而厚,全部覆蓋着深色毛髮。 [3] 

長尾豚鼠棲息環境

位於熱帶雨林覆蓋的山谷和山坡上,海拔自240至3400米均可見。 [4] 

長尾豚鼠生活習性

關於這個物種的野生習性知之甚少,但在圈養中卻很温順。爪子表明它是一個挖掘者,似乎很容易捕捉到掠食者。它在夜間活躍,休息在樹木底部的洞穴或窩洞中。這種齧齒動物有一定的攀爬能力,尤其在年輕個體突出。它以水果,樹葉和植物枝條為食。它會產生各種各樣的發聲,尋找伴侶的男性會產生一系列複雜而複雜的呼叫。平均圈養壽命9年。 [5] 
夜間活躍的時候,通常可以發現它們沿着森林地面以緩慢蹣跚的步態移動。由於視力相對較差,該物種主要依靠氣味,味覺和觸覺來定位構成其大部分飲食的水果,樹葉和嫩莖。在餵食期間,表現出令人驚訝的靈活性,用前爪握住食物並檢查它,同時以後肢站立。白天,野生長尾豚鼠被認為是棲息在自然岩石裂縫中的。 [5] 
為了應對威脅,它們的主要防禦措施包括將其易受攻擊的後軀支撐在磐石或洞穴中,同時做出低沉的喉音咆哮,並使用其強大的門牙和爪子進行攻擊。溝通被認為是通過排尿,通過在植物上塗抹眼睛周圍的腺體的白色分泌物以及通過啃枝而促進的。 [5] 

長尾豚鼠分佈範圍

該物種分佈在委內瑞拉西北部的梅里達安第斯山脈,哥倫比亞的所有三個安第斯山脈,南部厄瓜多爾的安第斯山脈斜坡,安第斯山脈東部斜坡和秘魯西部亞馬遜盆地以及玻利維亞和巴西西部,橫跨安第斯山脈低地亞馬遜熱帶雨林至上部山地熱帶森林的西部邊緣。 [2] 

長尾豚鼠繁殖方式

在社交場合中,它們展示了各種各樣的行為,包括前爪踩踏,牙齒摩擦不休,嗚咽,嗚嗚聲,歌曲和嘶嘶聲。這種發聲對於吸引伴侶特別有用,雄性為了找到一位雌性而進行一系列複雜的求偶行為,然後是一首可能持續兩分多鐘的求愛歌曲。妊娠期約223至283天后,該雌性生下一個或兩個發育良好的後代。平均出生體重900克剛出生的幼崽很快就活躍起來,僅僅在兩日齡時就開始探索和嘗試固體食物,儘管哺乳可能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5] 

長尾豚鼠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 [2] 

長尾豚鼠種羣現狀

分佈廣泛,出現在保護區內,並且不太可能以列入可能受到威脅的速度下降。 [2] 

長尾豚鼠保護級別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2] 
參考資料
  • 1.    Grzimek B. Grzimek''s Encyclopedia of Mammals[M]// Grzimek's encyclopedia of mammals. McGraw-Hill, 1990.
  • 2.    Dinomys branickii (Pacarana)   .iucnredlist[引用日期2018-06-07]
  • 3.    Collins L R, Eisenberg J F. Notes on the behaviour and breeding of pacaranas (Dinomys branickii) in captivity[J]. International Zoo Yearbook, 2010, 12(1):108-114.
  • 4.    齧齒目 Rodentia   .藍色動物學(中國動物學科普) [引用日期2018-06-07]
  • 5.    Murphy B D. Asdell's Patterns of Mammalian Reproduction: A Compendium of Species-specific Data[J]. Canadian Veterinary Journal, 1994, 35(10):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