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長尾光鱗鯊

鎖定
長尾光鱗鯊(學名:Nebrius ferrugineus鏽鬚鯊科、光鱗鯊屬的一種鯊魚。體延長,紡錘形;前部寬扁,後部略呈圓筒形。頭平扁而寬大。吻短。眼甚小,側位,無瞬膜。鼻孔近口部,鼻孔緣具短而尖凸之須;不具鼻溝或鼻瓣。噴水孔小,遠小於眼徑。鰓裂小,第四及第五鰓裂重疊,內鰓不具濾器。口裂中大,腹位,橫向。齒具中央齒尖,側邊具小齒尖。尾柄無側隆脊或凹窪。第一背鰭大於第二背鰭及臀鰭,上下角鈍尖,後緣平直,基底與腹鰭基底相對;第二背鰭較小,位於臀鰭上方,起點在臀鰭起點之前,上下角鈍尖,後緣微凹;尾鰭較長,上葉不發達,僅見於尾端;尾鰭下葉前部略突出,中部低平,中部與後部間具缺刻,後部為小三角形突出,與尾鰭上葉間有一缺刻。體與各鰭一致為鏽褐色,腹面淡黃色。
主要棲息於大陸架與島嶼架的沿、近海大型鯊魚,棲息深度由潮間帶到70米深處,通常活動於潟湖的底層、礁石外圍之砂泥地或沙灘之外圍水域。夜行性,但亦活動於白天。有穴居之習性,但活動範圍很大,經常從一地洄游至另一地。捕食的範圍廣泛,主要捕食魚類、甲殼類動物及無脊椎動物,用吸力把熟睡的獵物從洞和裂縫中吸出。分佈於西太平洋及印度洋南北緯30度沿岸海域。西起紅海、東非洲,西至土木土羣島,北至日本,南至澳大利亞等。在中國分佈於台灣西北及東北海域、南海。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拉丁學名
Nebrius ferrugineus
別    名
鏽鬚鯊
黃褐色護士鯊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軟骨魚綱
亞    綱
板鰓亞綱
鬚鯊目
鏽鬚鯊科
光鱗鯊屬
長尾光鱗鯊
亞    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Lesson,1831
保護級別
(IUCN)2003年 ver 3.1——易危(VU) [3] 
中文名
長尾光鱗鯊
外文名
Giant Sleepy -shark、Tawny Nurse Shark

長尾光鱗鯊動物學史

長尾光鱗鯊最初是由Lesson於1831年命名為Scyllium ferrugineum。後來更改為有效學名Nebrius ferrugineus(Lesson 1831)。屬名Nebrius來自希臘語“nebris和-idos”,意為淺黃褐色的皮膚起源。種名ferrugineus源自拉丁語,指的是該鯊魚的褐色皮膚。同義詞包括Ginglymostoma concolor Rüppell 1837、Ginglymostoma ferruginea Lesson 1831、Ginglymostoma ferrugineum Lesson 1831、Ginglymostoma muelleri Günther 1870、Ginglymostoma rueppellii Bleeker 1852、Nebrius concolor Rüppell 1837、Nebrius doldi Smith 1953、Nebrius macrurus Garman 1913、Nebrodes concolor ogilbyi Whitley 1934、Nebrodes macrurus Garman 1913、 Scymnus porosus Ehrenberg 1871。 [4] 

長尾光鱗鯊形態特徵

長尾光鱗鯊
長尾光鱗鯊(8張)
剛產仔鯊長40釐米,雄成魚長約250釐米,雌成魚長230-290釐米,最大約314-320釐米。體延長,紡錘形;前部寬扁,後部略呈圓筒形。頭平扁而寬大,頭長約為全長的1/5-1/4。尾較長,尾長約為體長的1/2弱,尾基上、下方無凹窪。頗短,吻端寬圓,頭長約為口前吻長的7.4倍。眼甚小,長橢圓形,上側位,無瞬膜,距第一鰓孔較距吻端為近,眼徑約為第三鰓孔長的1/2。鼻孔近口,具鼻口溝,前鼻瓣前部具一長的鼻須,須長約為眼徑的2倍,須末端不超過下唇,伸達齒板前面;前鼻瓣後部為1狹扁皮褶,並伸達齒板前面,成一口前皮膜;後鼻瓣前部半環形,後部薄褶沿着鼻口溝外側伸達口隅。口平橫,上、下唇褶很肥厚。齒較小,側扁卵圓形。具9-11齒頭,中央齒頭稍延長,上頜齒每側每行15齒;下頜齒每側每行13-14齒。噴水孔細小,斜裂,約與眼在同一水平上,位眼後方,距眼約等於眼徑。鰓孔5個,中大,第一鰓孔長稍小於口寬的1/3,第三鰓孔稍大,最後2個鰓孔甚接近幾重疊,位於胸鰭基底上方。盾鱗1棘突,3縱嵴。
背鰭2個,形狀相同。第一背鰭較大,上下角鈍尖,後緣平直,起點稍前於腹鰭起點,兩背鰭間距約與第一背鰭基底長相等;第二背鰭較小,位於臀鰭上方,起點前於臀鰭起點,上下角鈍尖。尾鰭較長,約為頭長的1.6倍,尾椎軸低平,上葉不發達,僅見於尾端近處;下葉前部稍圓突,中部低平後延,中部與後部間有一缺刻,後部為小三角形突出,與上葉相接處有一缺刻。臀鰭較大,起點後於第二背鰭,下角向後伸延呈尖突,基底稍大於第二背鰭。腹鰭近方形,後緣截形且與第一背鰭後緣相對。胸鰭中大,近鐮形,前緣稍圓凸,外角鈍尖,後緣稍凹,裏角廣圓,裏緣斜直。
體背面和側面鏽褐色,腹面淡黃色,各鰭與體側同色。 [5] 

長尾光鱗鯊棲息環境

長尾光鱗鯊屬熱帶沿海大型底棲鯊,主要棲息於大陸架與島嶼架的沿、近海中,常棲息在潮間帶至70米處岩礁洞穴中,但更常見的深度是5-30米。通常活動於潟湖的底層、礁石外圍之砂泥地或沙灘之外圍水域。 [4-6] 
長尾光鱗鯊 長尾光鱗鯊

長尾光鱗鯊生活習性

常晝伏夜出,但亦活動於白天。2-6尾成小羣活動。有穴居之習性,但活動範圍很大,經常從一地洄游至另一地。白天,睡在最喜歡的縫隙或洞穴中,經常與其他鯊魚堆在一起,晚上在海底捕食。捕食的範圍廣泛,主要以各種各樣的底棲海洋無脊椎動物為食,包括頭足類、甲殼類和海膽。長尾光鱗鯊還以小魚為食,包括棘魚、皇后魚和兔子魚,以及偶爾的海蛇。在尋找獵物的過程中,這條鯊魚沿着底部遊動,並沿着礁石探索洞和縫隙。在檢測到獵物時,用吸力把熟睡的獵物從洞和裂縫中吸出。 [4-6] 

長尾光鱗鯊分佈範圍

海域:分佈於西太平洋及印度洋南北緯30度沿岸海域。西起紅海、東非洲,西至土木土羣島,北至日本,南至澳大利亞等。在中國分佈於台灣西北及東北海域、南海。 [5-6] 
國家:澳大利亞(西澳大利亞州、昆士蘭州、北領地、新南威爾士州)、巴林、中國、吉布提、埃及、厄立特里亞、印度、印度尼西亞、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日本、科威特、馬達加斯加、馬來西亞、馬爾代夫、馬紹爾羣島、毛里求斯、莫桑比克、新喀里多尼亞、琉球羣島、巴布亞新幾內亞、菲律賓、卡塔爾、薩摩亞、沙特阿拉伯、塞舌爾、新加坡、索馬里、南非、蘇丹、泰國、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越南、也門。 [3] 
長尾光鱗鯊分佈圖 長尾光鱗鯊分佈圖

長尾光鱗鯊繁殖方式

卵胎生,母體子宮內的胎盤結構沒有提供胚胎營養;胚胎以卵殼內的卵黃為食。長尾光鱗鯊似乎在相對較大的、有殼的營養卵子上進行卵噬,是已知的第一個有子宮食人行為的卵子。然而,還不知道該物種的胎兒是否吃其他的胎兒。在圈養條件下,雌性在底部的基質上產卵,但這些卵不發育,可能是營養不良且未受精。由於遊離卵的出現引起的混亂,該物種一度被認為是卵生的。每子宮至少有4尾胎兒,多達8尾。 [4-5] 

長尾光鱗鯊保護現狀

長尾光鱗鯊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03年 ver 3.1——易危(VU)。 [3] 

長尾光鱗鯊種羣現狀

長尾光鱗鯊的分佈範圍狹窄,分佈有限,繁殖率低,因此特別容易受到過度捕撈的影響。在其範圍的一部分內,炸藥和中毒使珊瑚礁的棲息地和當地食物網遭到破壞,從而進一步增加了長尾光鱗鯊的脆弱性。有報道説,由於漁業捕撈量增加以及棲息地遭到破壞,印度和泰國灣周圍的水域出現了局部滅絕。但是,澳大利亞以外的長尾光鱗鯊仍然很豐富,那裏的捕魚影響要小得多。 [4] 

長尾光鱗鯊主要價值

在印度,巴基斯坦和泰國為普通食用魚,肉質佳,可加工成各種肉製品;鰭制魚翅,內臟制魚粉;皮厚可加工成皮革。肝可加工製成維他命及油;剩餘物製成魚粉。在昆士蘭和澳大利亞是遊釣魚。 [5]  它是泰國和所羅門羣島附近水域生態旅遊者最喜歡的觀察物種。 [4] 

長尾光鱗鯊物種危害

長尾光鱗鯊非常温順,允許潛水員觸摸它,但也有一些對人類的非致命攻擊歸因於這個物種。由於它強壯的下顎和鋒利的牙齒,長尾光鱗鯊應該被視為具有潛在危險並應受到尊重。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