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長安河

(長江支流漢江支流子午河的支流)

鎖定
長安河,長江支流漢江支流子午河的支流。下游也稱堰坪河,源於陝西省寧陝縣平河梁南麓,經寧陝縣石泉縣,在兩河鎮與汶水河相匯為子午河。流域內植被狀況良好,水土流失不嚴重。水能資源比較豐富,理論藴藏量50883千瓦,可開發量6411千瓦。已建成關口、紅星、華嚴、湯坪等多處小型水電站。 [1] 
長安河河谷是古子午道南段的一部分。寧陝縣城就是由子午道驛站發展起來的城鎮。 [2] 
中文名
長安河
別    名
堰坪河
所屬水系
長江支流漢江支流子午河的支
流經地區
寧陝縣石泉縣
發源地
於陝西省寧陝縣平河梁南麓
河    長
48.9 m

長安河幹流概況

長安河,源於陝西省寧陝縣平河梁南麓,大致東北-西南向流經寧陝縣和石泉縣。
長安河汶水河交匯處 長安河汶水河交匯處
寧陝縣,流經老城、城關鎮、賈營、獅子壩、華嚴、湯坪6個鄉(鎮),在湯坪鄉青草關處流入石泉縣境內。在石泉縣境內與汶水兩河鎮交匯,下游皆稱子午河。流域面積458平方公里,是縣內人口密度最大的流域。西萬公路沿長安河南北相通,流域內交通比較發達。寧陝縣境內從平河梁南麓至青草關,河道總長48.9公里,平均比降2.58%。 [1] 
石泉縣,縣誌謂長安河為堰坪河,因過縣境堰坪村而得名,是子午河東源,流域縣西北邊緣,於兩河鎮的兩河大橋與汶水河合流,為子午河。寧陝界至兩河鎮河口,河長約20公里。陝西省水利志以汶水河為子午河正源,故長安河為子午河支流。 [3] 

長安河水文特徵

平均徑流深375毫米,徑流總量17175萬米,平均流量為5.37米/秒。7~9月為汛期,2月為枯水期,流域內植被狀況良好,水土流失不嚴重。水能資源比較豐富,理論藴藏量50883千瓦,可開發量6411千瓦。 [1] 
民國十四年(1925)陰雨連綿,河水高漲,沖毀河堤,淹沒田舍。十五年(1926)七月大雨連綿七天七夜,長安河水頭高達二、三丈。老城東城牆沖塌數處,關口街進水數尺深,沖毀民房二三十户,沿河兩岸良田被淤成沙洲,損失慘重。 [4] 

長安河主要支流

發源地寧陝縣境內,有東河、斜峪河、湯坪河、雙河、麻莊河等10條支流。 [1] 
東河,源頭在長安河發源地附近寧陝縣平河梁南麓,大致與長安河平行,流經城關鎮的五間房、下紙廠、青龍埡、青巖溝、槐樹村、旱壩村,至縣城東部匯入長安河。

長安河流域概況

長安河地理特徵

長安河發源地秦嶺山脈的平河梁 長安河發源地秦嶺山脈的平河梁 [5]
長安河發源地,在秦嶺山脈的平河梁山脈的上中部地帶,海拔1000米以上,土壤類型以棕壤和黃棕壤為主,土層較深厚,土壤較肥沃,富含有機質。氣温較低,雨量充沛,具有山地北温帶和山地中温帶的氣候特徵。林特資源極為豐富,是本縣用材林的主產區和水源涵養、水土保持基地。山大林深,地廣人稀,農耕地面積較少,以旱坡地為主,基本上無水田。農作物一年一熟,主要種植洋芋、玉米、小麥和雜糧。 [6] 
長安河上游,一般海拔820~1000米。具有山地南温帶的氣候特點,氣候温和,雨量充沛,野生植物種類繁多,林特資源豐富,適應於多種農作物生長。飼草飼料資源豐富,有中、小型草場草坡155384畝,佔全縣總草場草坡面積的57.8%,牧草生長繁茂,水源充足,為本縣主要牧場。農作物種類主要有:小麥、水稻、玉米、洋芋、雜糧等。二年三熟或一年二熟,農耕面積和糧食產量均佔全縣的40%左右。 [7] 
長安河下游,一般海拔820米以下,為河谷地帶。土壤類型以水稻土、潮土為主。為北亞熱帶氣候,温暖濕潤,適宜多種農作物的生長,主要種植水稻、小麥、油菜、玉米、豆類等,一年二熟。是寧陝縣的糧食和油料生產基地。其產量分別佔全縣總產量的45%和55%以上。經濟林特作物主要有桑、桐、棕等亞熱帶植物。此外,還有大量的櫟類樹種。主要特產有蠶繭、油桐、棕片、木耳等。城關鎮是寧陝縣的蠶繭生產基地。該地區位於低山河谷,南北方向有公路通過,東西兩側均有地方公路連接,交通比較便利,大部分鄉村分佈在縣城和區公所周圍,距集鎮較近,經濟文化相對發達。 [8] 

長安河沿岸集鎮

寧陝老城 寧陝老城 [9]
寧陝老城,位於寧陝縣城北5公里。老城是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置廳治所在地。清嘉慶三年(1787)修築“文衙”城,七年(1802)修築“武衙”城,因建城的先後不同,故有“老城”與“新城”之別。老城從置廳到民國二十四年(1935)為廳或縣治所在地。民國二十五年(1936)以後為城關聯保第五、六、七保。民國二十九年(1940)改屬城關鄉第三、四保。1950年設置老城、梁家2鄉。1952年又增設慄柞鄉,屬第一區。1964年設老城公社,為縣直屬;1983年改為老城鄉,後撤鄉併入城關鎮,更老城村。城垣沿山大部分尚存,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寧陝縣城 寧陝縣城 [10]
寧陝縣城,即城關鎮、關口鎮。位於寧陝縣境南部偏西,寧陝縣人民政府、城關區工委、城關鎮人民政府所在地,為本縣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長安河自北而南,穿鎮而過,與東河在此交匯後蜿蜒西流,上下均有大橋相連,西萬公路從鎮西經過。新修的河堤形成環形街。城關鎮山青水秀,春來百花爭妍,夏季蒼翠葱鬱,秋日紅葉似染,冬天銀裝素裹。城關鎮地處三面環山、三水相融的五穀之中,北為長安河上谷口,南為長安河下谷口,西南為西溝谷口,東北有魚洞河谷口,東南為東河谷口。山高谷峽,地勢險要,為關卡要塞之地。唐代在此設置五穀關。此關係子午道上第五關隘(依次為子午即石羊關、夾嶺關、高關、腰嶺關、五穀關),並設五郎壩巡檢司。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設五郎廳。清嘉慶五年(1800)白蓮教起義軍遍及川鄂陝三邊,為保護省城西安,清仁宗准奏在五郎廳之五郎關口處築城建鎮(即新城,武衙同總兵署駐此;文衙在老城),並賜鎮名“寧陝”。故有秦嶺寧則長安寧,長安寧則陝西寧之説。習慣簡稱為“關口”。民國二十五年(1936)縣址遷移關口。1949年12月5日關口解放,縣人民政府駐此。 [11] 
石泉縣兩河鎮,位於石泉縣西北邊緣。鄉駐地兩河街。因汶水河、堰坪(長安)兩條小河在街頭匯合而得名。全境面積91平方公里。轄雙河、童關、中心、艾心、新春、張家河、高原、迎和、金盆、三義、清水溝11個行政村,65個村民小組,1545户,6600人。主產玉米、小麥、水稻、花生、油菜、西瓜、天麻、杜仲。西瓜以皮薄味甜而著稱。獼猴桃年產居全縣首位。境內有西萬公路、兩佛公路,可通漢中、佛坪、西安。 [12]  這個集鎮地處縣西北邊境,四界與寧陝、佛坪、洋縣、西鄉縣接壤,是5縣邊陲交通要地,古代有子午道相通;民國時期,下街屬西鄉縣境,后街歸屬佛坪和寧陝兩縣管轄。民國三十年(1941)調整插花邊界,全鎮歸屬石泉所轄。1970年9月,堰坪河口建成了一座500千瓦的電站,給集鎮提供了生產和照明用電。兩河集鎮的附近農村,盛產花生、西瓜。還有天麻、杜仲、木耳、香菇、獼猴桃。西瓜以皮薄、味甜而著稱。獼猴桃年產近200擔,居全縣首位。集鎮內有農機、榨油、縫紉、貿易貨棧等企業。西萬公路和兩佛公路都從集鎮過境。每天有班車,可去西安,可去佛坪。 [13] 

長安河治理開發

長安河灌區。是本縣目前最大的一項灌溉工程。1985年動工興建,1986年建成受益。渠道漿砌石水壩長32米,高2.1米,建壩地址老城鄉政府門前,沿長安河而下,分東、西兩個灌區。西乾渠長4.8公里,灌溉老城、城關鎮3個村、7個組,580餘畝水田。東干渠長2.5公里,澆灌老城鄉、城關鎮150畝水田。工程總投資4.5萬元,其中國家投資4萬元。
華嚴大堰。位於華嚴鄉朱家嘴至旱坪之間,漿砌石溢流蓑衣壩,建於1973年,壩址設在紅星電站尾水處。渠長5公里,前段2.8公里,渠道底寬1米,深1.3米,沿途灌溉該鄉兩個村、5個組500餘畝水田。 [14] 
寧陝縣境內建有關口、紅星、華嚴、湯坪等多處小型水電站。 [1]  全縣第一座水電站——關口水電站,於1958年動工興建,1959年正式建成投產,裝機75千瓦,結束了城關地區“點油燈”的歷史。 [15] 
石泉縣段有興坪電站:位於兩河鎮興坪村堰坪河畔。縣水電局設計施工。有砌石溢流壩1座,長98米,高4米;引水渠長2000米。發電水頭14.5米。廠房1座,長16米,寬8米。裝機2台,容量200千瓦,其中1台125千瓦,1台75千瓦。1977年興建,1981年發電。工程總投資34.95萬元。1988年發電40萬度,產值2.2萬元。供應興坪鄉7個村照明用電,米麪加工動力用電。 [16] 

長安河棧道交通

長安河河谷是古子午道南段的一部分。寧陝縣城就是由子午道驛站發展起來的城鎮。 [2] 
子午道晉以後的新線路,經過長安河。秦嶺以北和南子午鎮以西線路仍依舊道,中間一段有變化。大致是從寧陝縣江口鎮起,路線折向西南,越嶺溯冷水河谷西上關帝廟,又折南翻雞公梁至七里溝口,進入月河河谷。沿谷西南上,過洵陽壩,越平河梁,入長安河河谷,順谷而下,經火地塘、西腰嶺關、寧陝老城、關口(寧陝縣城)和湯坪,進入石泉縣境。再過青草關、斬龍埡、堰平、兩河口,至西鄉縣南子午鎮。此後,子午道路線再無大的變動,只有小的調整,如清代曾將由兩河口西南去南子午鎮,再折西北去金水鎮的曲折路線,改為由兩河口直接向西經扇子坡、湘子山、土門埡、鐵門關至金水鎮的直西路線。
子午道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雖然經過了上述大的改線和幾處小的調整,但其舊路並未因改線而廢棄,仍繼續發揮着與新線不同的作用。新線去漢中比舊線捷近,但舊線去漢陰、安康則比新線捷近。742~756(唐代天寶年間)開闢的“荔枝道”,南子午鎮以北利用的是子午道新線路,南子午鎮以南則離開子午道,經西鄉、鎮巴至四川涪州,成為繼金牛道之後由秦入蜀的另一捷徑。 [17] 
祖溪關:即斬龍埡。縣西北60公里處。興坪鄉政府所在地。西萬公路由此通過。為軍事要道。
青草關:石泉縣西北60公里處。羣山環抱,雙水交流,懸崖絕壁。與寧陝縣交界。西萬公路由此經過。 [18] 
參考資料
  • 1.    寧陝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寧陝縣誌 :陝西人民出版社 ,1992年10月 :自然環境志 第三章 水 文 第一節 地表水 .
  • 2.    陝西省地方誌纂委員會 .陝西省志 第26卷 1 公路誌 :陝西人民出版社 ,2000年1月1日 :古道-子午道 .
  • 3.    石泉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石泉縣誌 :陝西人民出版社 ,1991年12月 :卷二 自然環境志 第三章 水文 第二節 河流 .
  • 4.    寧陝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寧陝縣誌 :陝西人民出版社 ,1992年10月 :災害志 第二章 水 災 第一節 災情記錄 .
  • 5.    平河梁仲夏  .寧陝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4-07-11]
  • 6.    寧陝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寧陝縣誌 :陝西人民出版社 ,1992年10月 :自然環境志 第二章 地 貌 第一節 高山區 .
  • 7.    寧陝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寧陝縣誌 :陝西人民出版社 ,1992年10月 :自然環境志 第二章 地 貌 第二節 中山區 .
  • 8.    寧陝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寧陝縣誌 :陝西人民出版社 ,1992年10月 :自然環境志 第二章 地 貌 第三節 低山河谷區 .
  • 9.    城隍廟觀光  .寧陝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4-07-11]
  • 10.    寧陝縣城-關口鎮  .安康市政府[引用日期2014-07-11]
  • 11.    寧陝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寧陝縣誌 :陝西人民出版社 ,1992年10月 :行政建置志 第三章 鄉鎮沿革 .
  • 12.    石泉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石泉縣誌 :陝西人民出版社 ,1991年12月 :卷一 行政建置志 第四章 區、鄉現狀 第三節 饒峯區 .
  • 13.    石泉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石泉縣誌:陝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12月:卷八 工業交通志 第四章 城鄉建設 第二節 集鎮建設 .
  • 14.    寧陝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寧陝縣誌 :陝西人民出版社 ,1992年10月 :水利志 第一章 農田水利 第二節 水利建設 .
  • 15.    寧陝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寧陝縣誌 :陝西人民出版社 ,1992年10月 :水利志 第三章 小型水電 第一節 水電站建設 .
  • 16.    石泉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石泉縣誌 :陝西人民出版社 ,1991年12月 :卷七 農 業 志 第四章 水利水保 第二節 農村水電 .
  • 17.    陝西省地方誌纂委員會 .陝西省志 第26卷 1 公路誌 :陝西人民出版社 ,2000年1月1日 :古道-子午道 .
  • 18.    石泉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石泉縣誌 :陝西人民出版社 ,1991年12月 :卷二 自然環境志 第二章 山脈 第二節 關隘 .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