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長嘴鳳頭鸚鵡

鎖定
長嘴鳳頭鸚鵡(學名:Cacatua tenuirostris)體格粗壯,外型特殊, 外表與一般鳳頭鸚鵡不同,冠羽較小,眼圈呈藍灰色裸面,上喙部很長。是典型的攀禽,鳥喙強勁有力,喙鈎曲,上頜具有可活動關節,喙基部具有臘膜。肌肉質舌厚。腳短,強大,對趾型,兩趾向前兩趾向後,適合抓握和攀援生活。羽毛白色。晚成雛。主要棲息地是水源區旁的森林地帶、開闊的林地、農耕區、草原與牧場等。食物為堅果、種子、水果、蔬菜類、植物的嫩芽、花苞與根莖、漿果類以及一些穀物作物。通常聚大羣活動,僅分佈於澳洲的東南部地區。
中文學名
長嘴鳳頭鸚鵡
拉丁學名
Cacatua tenuirostris
別    名
尖嘴巴丹,尖嘴鳳頭鸚鵡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鸚形目
鳳頭鸚鵡科
Cacatua屬
命名者及年代
Kuhl, 1820
外文名
Long-billed Corella

長嘴鳳頭鸚鵡外形特徵

長嘴鳳頭鸚鵡
長嘴鳳頭鸚鵡(40張)
長嘴鳳頭鸚鵡是一種體型中等的鸚鵡,體長為37-41釐米,翼展80-90釐米,體重565-640克。體格粗壯,外型特殊,冠羽較小,尾巴短。羽毛以白色為主,前額和眼先有橙紅色染色,相比臉部的其他部分形成了眼鏡的效果。下頦和喉嚨有桔紅色羽毛,在胸部上方形成一個月牙狀,可以區分其他的白鳳頭鸚鵡。翅膀和尾巴的底部覆蓋着一些黃色的的斑紋,虹膜深褐色,周圍有一圈淡灰藍色的裸皮形成的眼環。雌雄完全一樣,上喙部很長,也是它們最大的特點。幼鳥像它們的父母,但上頜短,羽毛較枯燥,桔紅色標記欠發達。 [1] 

長嘴鳳頭鸚鵡棲息環境

棲息地主要為水源區旁的森林地帶、開闊的林地、疏林、灌叢、農耕區、田野、草原與牧場等,強烈的偏好桉樹和Allocasuarina屬(當地稱為buloke)的樹木。 [1] 

長嘴鳳頭鸚鵡生活習性

長嘴鳳頭鸚鵡通常以羣體約上百至2千隻左右聚集活動,尤其是在夏季尋找豐盛食物的期間會比較常出現大量聚集的情形,常被發現與澳洲葵花鳳頭鸚鵡一起活動,有時會因覓食農作物造成損失而被當成害鳥,尖長的上喙主要是用於在地上覓食,主食包括堅果、種子、水果、蔬菜類、植物的嫩芽、花苞與根莖、漿果類以及一些穀物作物等。
鳳頭鸚鵡喜歡吃不同草類植物的種子,當地的植被、水果、漿果、堅果、草根、植物嫩芽、昆蟲以及其幼蟲等。特別喜歡挖掘草根以及一種叫做洋葱草(Romulea longifolia)的植物,有時候也會到種植穀類、玉米和向日葵的地方覓食,而造成破壞。 [1] 

長嘴鳳頭鸚鵡分佈範圍

長嘴鳳頭鸚鵡分佈圖 長嘴鳳頭鸚鵡分佈圖 [2]
長嘴鳳頭鸚鵡是澳洲大陸東南部特有的鸚鵡。其分佈區域涵蓋了澳大利亞的東南部,維多利亞州的西部和中部,新南威爾士州西南邊。這些地區有豐富的灌溉河流形成的林區,有相當高的降雨量。在東海岸地區的珀斯也有野生種羣,可能是從籠子裏逃出並發展起來的。 [1] 

長嘴鳳頭鸚鵡繁殖方式

野外的長嘴鳳頭鸚鵡多在9月至10月間築巢準備繁殖,有些較早在7月時就築巢,通常選擇在近水源地附近高度高的樹洞內築巢,有些也會在巖壁內築巢,一次約產2到4枚卵,親鳥通常只能成功帶大一隻幼雛。 [1] 
人工繁殖的長嘴鳳頭鸚鵡非常活躍,很快能適應環境與親近飼主,人工繁殖鳥和人的互動性高且頻繁,與其它大型鳳頭鸚鵡比較起來不吵鬧,然而叫聲依舊響亮,長嘴鳳頭鸚鵡是很強壯的鳥兒,良好的飼養條件下不容易出問題,咬勁相當大,籠舍內所有的器材必須是強韌的材質所造才能避免被嚴重破壞,定期提供一些木頭、樹枝給其啃咬。
繁殖尖嘴鳳頭鸚鵡最好能提供各種巢箱供其選擇,因為有些繁殖者的的經驗顯示它們可能有時會比較挑巢箱,提供多種選擇也會加大成功繁殖的機率,由於它們有着強勁的咬合力,所以一定得使用堅固的材質製成的巢箱,不然很可能會被嚴重破壞,一次繁殖約產下2-3枚,孵化期需要24天左右,幼鳥羽毛長成約2個月,手飼幼鳥説話能力佳,活潑親人,相當聰穎易訓練,是風評頗佳的寵物鳥。 [3] 

長嘴鳳頭鸚鵡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4] 
注:長嘴鳳頭鸚鵡圖冊網址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