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長吻角鯊

鎖定
長吻角鯊,學名Squalus mitsukurii (Jordan et Snyder,1901),又名豐胴棘鮫,是角鯊科角鯊屬下的一種鯊魚,分佈在北緯45°至南緯55°熱帶亞熱帶海洋大陸棚、島基台及大陸坡上,水深至950米處。它們一般可長達75釐米。
長吻角鯊是大型的角鯊屬,吻長及起角,口細,只有約吻部的一半長度。它們身體一般都沒有斑點,背部呈珍珠灰色,腹部呈白色。第一背鰭鰭棘是在胸鰭之上,鰭有白邊。它們以硬骨魚,如鱈魚狗魚海鰻燈籠魚頭足綱甲殼類為食物。
它們是卵胎生的,每胎約有4-9條幼鯊。
別    名
豐胴棘鮫
中文學名
長吻角鯊
拉丁學名
Squalus mitsukurii (Jordan et Snyder,1901)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軟骨魚綱
亞    綱
板鰓亞綱
角鯊目
亞    目
角鯊亞目
角鯊科
角鯊屬
長吻角鯊
分佈區域
南海, 東海, 黃海,朝鮮,日本
年    代
1901

長吻角鯊形態特徵

體細而延長。頭平扁而頗長,頭寬比頭高為大,頭長約為全長的1/4。尾細長,比頭和軀幹稍短,尾基上方具一凹窪,尾柄下側自第二背鰭基底後端下方起至尾基稍後止有一低弱縱行突起。吻長,背視三角形,兩側向前劇斜,前緣鈍尖,側視尖而突出。眼長橢圓形,前端圓,後端尖而有一缺刻,無瞬膜,距第一鰓孔比距吻端近許多,眼徑比鼻孔長約大3倍。鼻孔頗小,幾橫平,外側位,側緣向外突出,距口端比距吻端稍近,鼻間隔頗寬,比鼻孔長約大2.5倍;前鼻瓣中部具1個三角形分枝突出,出水孔暴露,後鼻瓣後部具一很淺的半環形薄膜。口淺弧形,近於橫列,口寬約等於口前吻長的2/3,口長約等於口寬的1/4;口側具一斜行深溝;唇褶扁狹,上唇褶頗長,約等於口寬的1/4,下唇褶較短。齒上下頜都單齒頭型,側扁,近長方形,邊緣光滑,齒頭外斜很劇,裏緣幾與頜平行,外緣深凹,2~3行在使用;上頜齒稍狹,每側每行14齒,下頜每側每行11齒。噴水孔頗大,腎形,直徑約等於眼徑的1/3,位於眼后角水平線上,距眼很近。鰓孔5個,頗狹小,下部轉入腹面,前4個大小相同,最後1個較大,位於胸鰭基底前方。盾鱗具3棘突3縱嵴。
背鰭2個,各具一硬棘。第一背鰭中大,起點約與胸鰭裏緣中部相對,距吻端幾與距第二背鰭相等,棘長約等於鰭的前緣長的3/5;上角鈍圓,後緣凹人,下角延長尖突,未伸達腹鰭起點垂直線上方,有一相當距離。第二背鰭小於第一背鰭,距尾基比距腹鰭為近,棘長約等於鰭的前緣長4/5;上角鈍圓,後緣深凹,下角延長尖突。尾鰭短寬,帚形,約為全長的2/11,尾椎軸上翹;上葉很發達,約與下葉等大,下葉前部圓形突出,中後部不區分,無缺刻,與上葉連接,成一廣圓形後緣,尾端圓鈍。腹鰭低平。約位於背鰭間隔之中部下方,前後緣連續,呈半弧形,裏角尖而微突;鰭腳在470cm長的個體已很粗大而長,基部寬扁,後端狹小鈍尖。胸鰭比第一背鰭大,後緣凹人,外角鈍圓,裏角鈍尖微突。
背側面暗褐微帶亦色,腹面淡白色。第一和第二背鰭上端,尾鰭下葉中部邊緣黑色;胸鰭後緣淺色。

長吻角鯊種羣分佈

長吻角鯊是大型的角鯊屬,吻長及起角,口細,只有約吻部的一半長度。它們身體一般都沒有斑點,背部呈珍珠灰色,腹部呈白色。第一背鰭鰭棘是在胸鰭之上,鰭有白邊。它們以硬骨魚,如鱈魚狗魚海鰻燈籠魚頭足綱甲殼類為食物。
它們是卵胎生的,每胎約有4-9條幼鯊。

長吻角鯊生活習性

為暖温性和熱帶海洋常見鯊,在大陸架和島架近底棲息和大陸坡上部水深180~300m處棲息。卵胎生,每產4~9仔,絕大多數秋季生殖,妊娠期約2年。食硬骨魚類,頭足類和甲殼類。雌鯊性成熟長約72cm,雄鯊性成熟長約65~89 cm,剛產仔鯊長約22~26cm。
長吻角鯊 長吻角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