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鑽葉紫菀

鎖定
鑽葉紫菀(Symphyotrichum subulatum (Michx.) G. L. Nesom),菊科聯毛紫菀屬一年生草本植物。鑽葉紫菀莖無毛;基生葉倒披針形,花後凋落;莖中部葉線狀披針形;頭狀花序,多數在莖頂端排成圓錐狀,總苞鍾狀,舌狀花細狹,淡紅色;瘦果長圓形或橢圓形,冠毛淡褐色; [6]  花果期近全年。 [9] 
鑽葉紫菀原產北美洲,現分佈於亞洲、歐洲、非洲和南美洲熱帶至温帶地區; [9]  中國江西、浙江等地均有分佈。 [6]  鑽葉紫菀極常見,耐旱、耐貧瘠,喜濕潤和肥沃的土壤,耐鹽鹼,適應性非常強,常生於路旁、廢棄地、荒野、村旁等地。 [9]  鑽葉紫菀繁殖方式為播種繁殖。 [10] 
全草入藥,性涼,味甘苦,具涼血、止血、清熱解毒之功效,主治癰腫、濕疹。鑽葉紫菀嫩苗、嫩莖葉可以當作野菜食用,營養豐富,是非常有開發前景的海水蔬菜。 [10] 
中文名
鑽葉紫菀
拉丁學名
Symphyotrichum subulatum (Michx.) G. L. Nesom [6]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菊目 [7] 
菊科
聯毛紫菀屬
鑽葉紫菀
命名者及年代
(Michx.) G.L.Nesom,1995
國際瀕危等級
無危(LC) [8] 

鑽葉紫菀形態特徵

鑽葉紫菀
鑽葉紫菀(4張)
鑽葉紫菀,菊科聯毛紫菀屬一年生草本植物,高(8-)20-100(-150)釐米。主根圓柱狀,向下漸狹,長5-17釐米,粗2-5毫米,具多數側根和纖維狀細根。莖單一,直立,基部粗1-6毫米,自基部或中部或上部具多分枝,莖和分枝具粗稜,光滑無毛,基部或下部或有時整個帶紫紅色。基生葉在花期凋落;莖生葉多數,葉片倒披針形,極稀狹披針形,長2-10(-15)釐米,寬0.2-1.2(-2.3)釐米,先端鋭尖或急尖,基部漸狹,邊緣通常全緣,稀有疏離的小尖頭狀齒,兩面綠色,光滑無毛,中脈在背面凸起,側脈數對,不明顯或有時明顯,上部葉漸小,近線形,全部葉無柄。花後凋落;莖中部葉線狀披針形。 [2]  [6]  [9] 
鑽葉紫菀
鑽葉紫菀(3張)
頭狀花序極多數,多數在莖頂端排成圓錐狀,徑7-10毫米,於莖和枝先端排列成疏圓錐狀花序;花序梗纖細、光滑,具4-8枚鑽形、長2-3毫米的苞葉;總苞鐘形,徑7-10毫米;總苞片,鍾狀,3-4層,外層披針狀線形,長2-2.5毫米,內層線形,長5-6毫米,全部總苞片綠色或先端帶紫色,先端尖,邊緣膜質,光滑無毛。雌花花冠舌狀,舌狀花細狹,淡紅色、紅色、紫紅色或紫色,線形,長1.5-2毫米,先端2淺齒,常捲曲,管部極細,長1.5-2毫米;兩性花花冠管狀,長3-4毫米,冠檐狹鍾狀筒形,先端5齒裂,冠管細,長1.5-2毫米。瘦果線狀,長圓形或橢圓形,長1.5-2毫米,冠毛淡褐色,稍扁,具邊肋,兩面各具1肋,疏被白色微毛;冠毛1層,細而軟,長3-4毫米。花果期近全年。 [2]  [6]  [9] 

鑽葉紫菀產地生境

鑽葉紫菀原產北美洲。1827年在中國澳門發現。現分佈於安徽、澳門、北京、福建、廣東、廣西、貴州、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蘇、江西、遼寧、山東、上海、四川、台灣、天津、香港、雲南、浙江、重慶。 [1]  在雲南見於蒙自、江川、安寧、昆明、宜良、路南、師宗、楚雄、鎮雄、威信等地;在亞洲、歐洲、非洲和南美洲熱帶至温帶地區也有分佈。生長在海拔1100-1900米的山坡灌叢中、草坡、溝邊、路旁、廢棄地、荒地、荒野、村旁等地。 [1-2]  [6]  [9] 

鑽葉紫菀生長習性

鑽葉紫菀極常見,耐旱、耐貧瘠,喜濕潤和肥沃的土壤,耐鹽鹼,適應性非常強。 [9] 
鑽葉紫菀 鑽葉紫菀

鑽葉紫菀繁殖方法

鑽葉紫菀繁殖方式為播種繁殖。 [10] 

鑽葉紫菀主要價值

鑽葉紫菀藥用

全草入藥,性涼,味甘苦,具涼血、止血、清熱解毒之功效,主治癰腫、濕疹。 [10] 
鑽葉紫菀 鑽葉紫菀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鑽葉紫菀的全草。 [3] 
性味歸經:味苦、酸,性涼;歸肝經。 [3] 
功效主治:清熱解毒,主治癰腫;濕疹。 [3]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30克。外用:適量,搗敷。 [3] 

鑽葉紫菀食用

鑽葉紫菀嫩苗、嫩莖葉可以當作野菜食用,營養豐富,是非常有開發前景的海水蔬菜。 [10] 

鑽葉紫菀物種危害

鑽葉紫菀可產生大量瘦果,果具冠毛隨風散佈入侵。 [1] 
鑽葉紫菀 鑽葉紫菀
鑽葉紫菀生於路邊或侵入棉花、大豆、甘薯田塊和草坪,發生量小,危害輕,被列為一般雜草。據調查,鑽葉紫菀具有較強的耐鹽鹼性,在弱鹼性土壤可以健壯成長,並形成單一優勢羣落。調查的單一優勢羣落面積從幾平方米到幾十平方米不等,其中最大羣落面積達50米,植株數量為30-80株/平方米,平均每株鮮重280克,鑽葉紫菀的生長耗費大量土壤營養,使其他植物難以生存,羣落邊緣僅有少量的小蓬草和馬唐伴生。
危害評價在菊科的入侵植物中,鑽葉紫菀被列為一般雜草。據調查,在中國華北地區菊科入侵植物中,小蓬草發生量最大,分佈最廣泛,危害最嚴重;其次是鑽葉紫菀,其分佈較為廣泛,發生量較大。
由於化感作用及雜草特性,鑽葉紫菀作為入侵雜草,其潛在的危害性較大,所以應加強鑽葉紫菀的防除力度。應加強外來植物分佈動態調查。
鑽葉紫菀對作物的化感作用由強到弱的順序是油菜→小麥→綠豆。與發芽率相比,活力指數能更好地反映種子在田間的出苗能力,因此在自然條件下土壤中含有較多的鑽葉紫菀殘株時,它對小麥、綠豆、油菜的萌發與生長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4] 

鑽葉紫菀防治方法

鑽葉紫菀 鑽葉紫菀
開花前剷除:鑽葉紫菀主要以種子繁殖為主,因此,需要在開花結果前將其剷除。 [5] 
農業防治:由於鑽葉紫菀以種子為繁殖器官,所以在植株開花前應整株剷除,也可以通過深翻土壤,抑制其種子萌發。 [4]  精選種子,防治作物種子夾帶;深翻土壤,遏制種子萌發。
化學藥劑防除:用草甘膦等除草劑在幼苗期噴殺。
開發利用:嫩苗、嫩葉可作蔬菜食用,因此,可合理利用將其有效控制。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