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鑫諾二號

鎖定
“鑫諾二號”是中國第一顆具備抗干擾能力的大型通信廣播衞星。“鑫諾二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為主研製,是基於“東方紅四號”衞星公用平台研製的首顆通信廣播衞星
中文名
鑫諾二號
重    量
5.1噸
設計功率
1萬瓦
設計壽命
12年
運行軌道
東經92.2度赤道上空地球同步軌道
研製機構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

鑫諾二號簡介

“鑫諾二號”是基於東方紅四號衞星公用平台的首顆通信廣播衞星,衞星用户為鑫諾衞星通信有限公司。2006年10月29日0時20分,在西昌衞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發射成功。東方紅四號平台是我國獨立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一代大型地球同步軌道衞星公用平台,其技術水平與目前國際同類衞星平台先進水平相當。

鑫諾二號特點

“鑫諾二號”衞星重約5.1噸,設計功率1萬瓦,設計壽命15年,運營壽命12年,定點於東經92.2度赤道上空地球同步軌道上,配置22路Ku頻段高功率轉發器,為中國大陸、港、澳、台地區直播電視數字電視、廣播和數字寬帶多媒體系統等用户服務。

鑫諾二號項目簡介

鑫諾二號 鑫諾二號
為加快中國自主研製通信衞星的市場競爭力,1998年新的國防科工委成立,即加緊開展新一代大型靜止軌道衞星公用平台論證工作,在九五期間重點開展了大型地球靜止軌道衞星公用平台(東四平台)的技術開發工作,並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用了一年的時間,於2001年1月完成了預發展階段任務,通過了國防科工委組織的專家評審,2001年10月國家正式批准東四平台立項,2002年1月通過了轉初樣設計評審,正式轉入初樣研製階段。2002年5月與鑫諾衞星公司簽署了鑫諾二號(SINOSAT-2)衞星採購訂貨合同。鑫諾二號衞星的主要服務對象是中國大陸、港澳台地區的通信廣播用户。該衞星使用中國正在研製的新一代大型靜止軌道衞星公用平台,即東方紅四號衞星平台,裝載22路Ku頻段大功率轉發器,衞星壽命末期輸出功率10500W,發射重量5100kg(東方紅三號衞星為中等容量通信衞星,可裝載有效載荷200公斤,整星功率1800瓦,可裝載24路中校功率轉發器),設計壽命15年,使用長征三號乙(CZ-3B)運載火箭由西昌衞星發射中心發射,整星指標和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SINOSAT-2衞星飛行星研製工作已於2003年開始,並計劃於2006年出廠發射。在東方紅四號大平台的基礎上,先後又簽署了尼日利亞委內瑞拉通信衞星合同,走出了中國整星出口零的突破。

鑫諾二號研製目的

適應民用和軍用地球靜止軌道衞星向長壽命、大容量發展的趨勢,滿足“十五”期間研製大容量通信衞星的需求,掌握大型地球靜止軌道衞星平台的研製技術。

鑫諾二號技術指標

該平台由電源、測控、數據管理、姿態和軌道控制、推進、結構與機構、熱控等分系統組成,全三軸穩定控制方式。該平台輸出總功率為8000-10000瓦,並具有擴展至10000瓦以上的能力,能為有效載荷提供功率約6000-8000瓦。該平台可承載有效載荷重量600-800公斤,整星最大發射重量可達5200公斤,可採用長征三號乙、阿里安和質子號等運載火箭發射。該平台設計壽命15年。

鑫諾二號研製經費

研製總經費控制在13.26億元(含外匯指標2400萬美)以內,其中預發展階段1.1億元,“十五”安排12.16億元,由民用航天科研費支出。

鑫諾二號研製計劃

鑫諾二號 鑫諾二號
2000年,預發展階段(關鍵項目預先研究)
2001年,批覆立項
2004年,轉入正樣研製。
完成正樣研製和整星大型試驗——出廠審定(國防科工委組織)——火箭發射成功——衞星成果,在軌交付國內衞星通信當前情況。據不完全統計,中國衞星應用產業的總產值從1996年的接近30億元人民幣增加到2000年的100多億人民幣,年平均增長率達到35%,高於同期全部工業產值增長率約24各百分點,也高於中國高技術產業產值平均增長率約12個百分點。
中國衞星通信產業已形成規模,不僅擁有了大量的衞星通信地球站,實現了全國所有省級電視節目全部通過衞星播出,衞星遠程教育和衞星遠程醫療等業務也開始投入使用,“村村通”衞視直播平台已經建立,未來衞星數字音頻廣播、衞星寬帶傳輸及互聯網接入、基於互聯網業務的衞星寬帶媒體數據投遞業務、交互式衞星遠程教育教學通信的業務的高速發展,使中國衞星通信業務有了巨大的擴展空間,衞星電視直播將成為中國新的經濟增長點。
1996年國家教育部批准了四所大學作為首批開展現代遠程教育的試點院校,2001年底,全國44所省級電大建立了互聯網站和校園網,形成了衞星電視和互聯網相結合的世界上最大的遠程教育系統。遠程教育的優點是:廣泛性、便捷性、實時性、廣域性。遠程教育的發展目標:專業教育和職業教育相結合;全日制和業餘兼職相結合;建立以計算機網絡、多媒體為代表的現代遠程教育體系;建立遠程教育系統的有效手段是基於雙向交互式的數字衞星電視

鑫諾二號發射實況

2006年10月29日北京時間0時20分,中國自行研製的新一代大功率通信廣播衞星“鑫諾二號”,在西昌衞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
火箭飛行約25分鐘後,星箭分離,衞星進入近地點高度為207公里、遠地點高度為35932公里、軌道傾角為28度的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隨後一段時間,西安衞星測控中心和“遠望”測量船將對“鑫諾二號”實施測量和多次變軌控制,最終使衞星進入地球同步軌道,定點於東經92.2度赤道上空,建立正常工作姿態。 [1] 

鑫諾二號主要用途

鑫諾二號 鑫諾二號
該衞星用户為鑫諾衞星通信有限公司,主要為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台灣等兩岸四地的廣播電視、數字電視、直播電視和數字寬帶多媒體系統用户提供服務。“鑫諾二號”的投入使用,一方面為豐富人民的文化生活和解決廣播電視的全人口覆蓋提供有力保障,另一方面,對於中國開拓航天國際市場,提高國家信息廣播的能力及安全性、可靠性,開展電視直播業務等具有重大意義。
“東方紅四號”平台是中國獨立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一代大型地球同步軌道衞星公用平台,其技術水平與目前國際同類衞星平台先進水平相當,在平台上可以根據用户需要安裝不同的有效載荷,生產出一顆顆不同用途的衞星。
“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研製,該型火箭在控制系統和箭體結構等方面進行多項技術改進,提高了火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本次發射是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93次飛行,也是自1996年10月以來,中國航天發射連續第51次獲得成功。
鑫諾衞星通信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説,1998年7月發射升空的“鑫諾一號”衞星是從國外購買,主要承擔國家廣播電視和亞太地區通信傳輸業務,目前已開始研製的“鑫諾三號”衞星被確定為廣播電視專用,計劃2007年發射並投入使用。

鑫諾二號數據參數

“鑫諾二號”衞星重約5.1噸,衞星壽命末期輸出功率10500W,整星功率1800瓦,設計壽命15年,運營壽命12年,定點於東經92.2度赤道上空地球同步軌道上,配置22路Ku頻段高功率轉發器,為中國大陸、港、澳、台地區直播電視、數字電視、廣播和數字寬帶多媒體系統等用户服務。使用長征三號乙(CZ-3B)運載火箭由西昌衞星發射中心發射,整星指標和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鑫諾二號性能特點

作為國家指定的直播星系統主用星,SINOSA-T2使用的是廣播專用頻段,因 此,它具有一般通信衞星所不具 備的、 更有效的抗干擾能力。SINOSA下2衞星包含有22個150w 行波管放大器、54MHz或36MHz帶寬的廣播轉發器,5 副衞星天線波束覆蓋整個中國大陸及港、澳、台地區,同時按照中國人口密度的分佈和雨區降雨衰減的分佈對波束覆蓋進行了優化設計,覆蓋區內衞星EIRP最大可達到57dBW 以上。在滿足99.9% 可用度、地面採用0.45m 小口徑天線接收的條件下,每個轉發器至少可傳輸12 套電視節目和12套聲音廣播,整個衞星可以傳輸近300餘套廣播、電視節目。
SINOSAT一將成為目前亞洲地 O區上空的在軌優質衞星之一。在系統可用度的條件下,滿 足終端用户使用0.45m天線直接接收衞星廣播電視、數字電影、直播電視和數字寬帶多媒體業務的要求。同時,INOSAT一2是我 國第一顆在星上採用抗干擾措施的廣播通信衞星。通過在衞星上採取有效的抗干擾方案,以有效避免境外非法信號的惡意干擾,滿足國家廣播電視信息傳輸的安全要求。 [2] 

鑫諾二號出現故障

2006年11月28日,鑫諾衞星公司相關部門告之:“鑫諾二號”衞星在定點過程中,出現技術故障,致使太陽帆板二次展開和通信天線展開未能完成,衞星無法提供通信廣播傳輸服務。
出現故障時,“鑫諾二號”衞星保持在東經92.2度預定軌道位置附近,衞星平台的其他系統在軌運行正常。衞星製造商正就故障機理做進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鑫諾衞星通信有限公司新聞發言人表示,技術上的高風險是衞星運營業的行業特點之一,國內外許多衞星公司都曾經歷過類似的情況。作為中國國有衞星運營商,鑫諾衞星公司更好地服務於國家通信、廣播和電視直播業務的宗旨未變,不斷支持民族航天製造業的信心沒有動搖。
“鑫諾二號”的製造者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工作人員除了表示“正就故障機理作進一步的分析和研究”外,拒絕透露進一步的消息。
來自有關方面的消息顯示,鑫諾公司已經向保險公司開始申請相關賠付。“鑫諾二號”由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獨家承保。此次發射,中國人保財險在承保衞星發射加一年在軌保險的同時,還獨家承保了衞星發射第三方責任險
中國人保財險投資者關係部相關人士表示,保險額度屬於保密條款,不能對外公佈。據業界人士估算,此顆衞星成本在20億元人民幣以上。
針對“鑫諾二號”衞星出現故障問題,鑫諾衞星通信有限公司作出官方迴應,並表示2007上半年將發射“鑫諾二號”的備份衞星——“中星9號”。

鑫諾二號進行搶救

2007年11月18日,國防科工委和國家發改委聯合召開了第三次民用航天工作會暨全國空間應用推廣交流會。國防科工委副主任兼國家航天局局長孫來燕做了大會主報告,通報了未來航天發展和應用的一些情況。
孫來燕在回顧“十一五”頭兩年航天發展的開局時評價“開局良好”,不過他也遺憾地指出,去年10月我國發射的鑫諾二號直播衞星,由於技術上的原因導致衞星天線、太陽能帆板無法打開,至今不能工作,對鑫諾二號直播衞星的最後一次“搶救”工作預計在今年年底前進行。
孫來燕在會上表示,中國今後將重點突破大型衞星天線、激光通信、高分辨率對地觀測衞星有效載荷、先進運載技術等“瓶頸”,為航天的可持續發展奠定技術基礎。同時,實施好“航天產品高可靠、長壽命工程”,力爭實現太陽同步軌道衞星設計壽命由目前的2至3年提高到4至5年,地球靜止軌道衞星壽命由目前的8年提高到穩定運行15年。
“鑫諾二號”將進行最後一次“搶救”。把握究竟有多大?中國直播衞星有限公司業內人士表示,經過一年的分析研究,這最後一次“搶救”就是最後一擊,失敗則意味着衞星完全報廢。
“所幸的是,目前衞星除了太陽能板和通信天線外,其它設備基本正常,也還能夠接收到地面發送的指令。”該業內人士説,衞星沒能展開的天線,只是發揮通訊衞星作用的工作天線,目前地面還可以向衞星發送指令,“搶救”還要靠遙感技術。如果專門發送一顆修理衞星,成本和技術難度太高,還不如再發送一顆通訊衞星。
目前“鑫諾二號”的發動機和燃料儲備都還正常,如果“搶救”成功,至少可以挽回數十億元的損失,但要在距離地球36000公里的同步軌道上實施修復,業內人士稱成功的機會很小。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太空碎片專家都亨稱,如果“搶救”失敗,成本至少20億元的“鑫諾二號”將成為徹底的太空垃圾,並要利用剩餘燃料離開地球同步軌道。
投資巨大的“鑫諾二號”,就沒有回收的可能嗎?“到現在為止,國際上還沒有從地球同步軌道成功實施回收的例子。”都亨説,國際上普遍不要求對地球同步軌道上的報廢衞星實施回收,但是需要衞星離開軌道238公里以上。
“鑫諾二號”的燃料儲備和發動機都正常,如果宣佈報廢,地面也將發送指令讓衞星主動離開軌道。
美國曾利用導彈將報廢的衞星擊毀,“鑫諾二號”是否也會有此命運呢?“這不可能。首先美國打的那顆衞星,距離地面只有數百公里,屬於低軌道;‘鑫諾二號’距離地球36000公里,技術上講雖然可以,但成本之高是不可能去考慮實施的。”都亨説。 [3] 
根據國內新聞報道 [4]  和美國太空監視網數據,鑫諾二號於2009年年中—2010年初主動脱離同步軌道,進入比同步軌道高約2000km的廢棄衞星軌道,標誌着鑫諾二號徹底失效。

鑫諾二號失敗代價

“鑫諾二號”是一顆廣播電視直播衞星。在出現故障之前,並不被公眾熟悉,但在業內它卻備受推崇,在它身上擁有中國航天領域的多項“第一” :中國發射的第一顆直播衞星、第一次啓用中國新一代“東方紅四號”衞星平台的衞星、中國第一顆具有抗干擾能力的通信衞星。
2006 年10月29日,這顆重5.1噸、設計壽命15年(在軌服務壽命12年)的地球靜止軌道衞星在西昌衞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並準確進入地球同步軌道。但遺憾的是,在接下來幾天的定點過程中,“鑫諾二號”卻出現了意外,衞星沒有按程序定點在東經 92.2度。
除了給航天事業帶來沉重打擊之外,受“鑫諾二號”失利影響更大的則是中國直播衞星產業。作為中國第一顆直播衞星,“鑫諾二號”的升空一度被認為是“中國廣播電視事業的歷史性時刻”。20 世紀 60 年代,衞星開始應用於全球廣播電視業。但那時通訊衞星只能將信號先傳送給地面的廣播電台或有線電視台,然後再傳遞到用户家中,即“點對點”的傳輸模式。直播衞星的優勢就在於它能夠進行“點對面”的傳輸,用户只要使用小型衞星接收天線,就可以直接收到來自直播衞星的電視或廣播節目,而不再需要電台或電視台轉播。
正因如此,有報道説,如果“鑫諾二號”最終無法運作,中國損失的將不僅僅是價值20 億元人民幣的衞星(神舟六號總造價僅10 億元),未來五年在國際通訊市場的潛在損失可能高達 1000 億元。
事實上,“鑫諾二號”的問世可謂幾經波折,研製週期近10年,發射時間也數次推遲。到10月29日發射,也是自 1996年以來中國連續第 51 顆成功發射的人造衞星。沒想到,衞星定點卻出現了故障。 [5] 

鑫諾二號鑫諾一號

鑫諾一號衞星是由歐洲製造的、具有20世紀90年代世界先進水平的大容量通信衞星。星上有24個C頻段和14個Ku頻段轉發器,在軌工作壽命約15年。衞星主要覆蓋國內及周邊國家和地區。鑫諾一號衞星地面測控站由國內自行設計和研製,衞星控制軟件全部由國內編制。鑫諾一號衞星於1998年7月18日由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發射升空,定點在東經110.5度赤道上空。鑫諾一號衞星服務於國家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絡、新華社全球衞星數據廣播網、國家廣電總局“村村通”工程,以及中國海上石油、國家氣象局中國吉通、中國聯通和中國教育電視台等數十家用户。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