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鑑真東渡紀念塔

鎖定
鑑真(688~763),日文又稱鑑真(がんじん),中國唐朝僧人,江蘇揚州江陽縣人,律宗南山宗傳人,日本佛教律宗開山祖師,著名醫學家。日本人民稱鑑真為“天平之甍”,意為他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時代文化的屋脊(意為高峯)。
鑑真東渡紀念塔於1992年被樹立在江蘇省南通市五山地區的龍爪巖上,以紀念中日人民的友誼及鑑真在南通東渡克服風浪弘揚佛法的精神。 [1] 
中文名
鑑真
外文名
がんじん
中文名
鑑真東渡紀念塔
出生日期
688年
逝世日期
763年
職    業
和尚、醫學家、翻譯家
主要成就
東渡日本,日本佛教律宗開山祖師

鑑真東渡紀念塔人物生平

鑑真是我國唐代著名高僧,揚州人,俗姓淳于,生於武則天垂拱二年(688年)。14歲時出家為僧,20歲西遊洛陽、長安鑽研佛經,27歲回大明寺興戒壇、繕道場、建寺舍、造佛像、修塔宇、廣施醫藥、普濟眾生,先後授戒四萬人,被稱為“江淮化主”。 唐天寶元年,鑑真55歲,應日本和尚榮睿和普照的邀請,決心東渡日本,弘揚佛教律宗。從發願東渡到東渡成功,先後經歷了十二年的漫長曆程。前五次航海啓程,均受挫敗,經歷了來自社會及自然環境的諸多考驗,受盡了顛沛流離,長途跋涉之苦,精神上與肉體上都受到巨大的創傷。在第四次東渡受挫後,鑑真即雙目失明,但他矢志不渝,終於在第六次啓程後東渡成功。受到了日本皇室及民眾的熱烈歡迎。日本天平勝寶六年(754年)在奈良東大寺設壇傳戒,這是日本佛教史上正規傳戒的開始。幾年後,他又創建了唐招提寺,成為日本律宗初祖。鑑真到日本後,心情勞作十年對日本的佛教、建築、雕塑、醫學、文學、書法等方面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對日本文化的各個方面影響深遠。日本人民稱他為“盲聖”、“日本醫學之祖”、“日本文化的恩人”。唐廣德元年(763年)鑑真圓寂,終年76歲。

鑑真東渡紀念塔南通浮海

因南通擁有江海門户的重要地理位置,狼五山自古就有出海入江“第一山”的美稱。且這一帶江面寬闊,當年鑑真法師東渡日本時曾在這裏遭遇險情,躲避風浪。據《唐大和尚東征記》記載:鑑真於天寶七年(748年)過狼山,“六月二十七日,發自崇福寺,乘舟下至常州界狼山,風高浪急,旋轉三山”。為了紀念這一段歷史,於1995年在龍爪巖建造這座鑑真東渡紀念塔。 該塔為仿唐經幢式建築,漢白玉花崗岩砌成。塔身高7.6米,象徵大師76年的人生歷程,塔基部分刻有反映鑑真生平故事的浮雕。塔身“東渡遇險紀念塔”七字為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茗山法師題,塔座採用蓮花葉作裝飾。因蓮花“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鑑真東渡紀念塔紀念塔碑文

唐鑑真東渡遇險紀念塔記
狼峯合左右山丘,並稱狼五山。唐時,尚在江淮平原東南之大江中,扼出江要衝,海口闊渺,風急浪高,舟人視為畏途。
唐高僧鑑真(公元六八七——七六三年)立志東渡扶桑,弘揚佛法,多次受人天所阻,終不能移其志。
唐天寶二年(公元七四三年)十二月,鑑真二次東渡,由揚州啓航,順滾滾長江而下,至狼溝浦(今狼山附近),遭風暴破舟,遇險,鑑真及其弟子諸人於江灘修船。潮來,水至人腰,寒冬臘月,艱苦備嚐。次年修復船隻,再度東航。
唐天寶七年(公元七四八年)六月,第五次東渡,經狼山,狂濤排空,又遇險。舟隨浪旋繞山而轉,而幸得好風,始出江海。鑑真歷盡艱辛,雙目失明,第六次東渡方達彼岸;傳播佛法及藝術與醫藥、建築、農業等技術,誠推進中日文化交流和人民友誼之空前壯舉,千百年來為兩國人民共同景仰。
茲為緬懷高僧業績,增進中日人民世代情誼,建此塔永志紀念。
鑑真東渡紀念塔碑文 鑑真東渡紀念塔碑文
南通狼山旅遊度假區管理委員會謹立丙子冬,海上韓天衡書於豆廬
鑑真東渡紀念亭 鑑真東渡紀念亭
參考資料
  • 1.    真人元開.《鑑真和尚東征傳》:中國旅遊出版社,2015年1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