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戰國鑄客銅鼎

鎖定
鑄客銅鼎,又稱楚大鼎或大鑄客鼎。戰國青銅器,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1933年壽縣朱家集李三孤堆楚王墓(今屬淮南市謝家集區)出土,收藏於安徽博物院 [5] 
圓口,方唇,鼓腹,圓底,附耳,耳的上部外侈,三蹄足。。此形制雄偉,堪稱楚國重器。 [5] 
中文名
戰國鑄客銅鼎
類    型
銅鼎
時    代
戰國
出土地點
李三孤堆楚王墓
館藏點
安徽博物院

戰國鑄客銅鼎文物流傳

1933年,安徽省壽縣朱家集的朱鴻初等糾集100多人盜掘李三孤堆(或稱離散孤堆)的楚墓,獲得大量文物,其中部分器物被安徽省政府收繳 [1]  ,保存在安慶安徽省立圖書館保存整理。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大鼎輾轉運送到大後方四川避難,抗戰勝利後又運回南京博物館收藏。全國解放前夕,南京國民黨將大批珍貴文物運往台灣,由於時間緊迫,鑄客鼎沒來得及被裝上船,南京解放後,大銅鼎又被運回安徽收藏。
1950年代初,轉至合肥安徽省博物館籌備處(今安徽博物院的前身)收藏。鑄客銅鼎即在其中。
1958年毛澤東主席視察安徽省博物館,他仔細觀察了雙耳上的花紋、口沿上的銘文和足部浮雕紋飾,並且詢問了大鼎的來歷,他還低頭往鼎的內部看,詼諧地説:“裏面能煮頭牛”。 [2] 

戰國鑄客銅鼎文物特徵

鑄客“銅鼎” 鑄客“銅鼎” [3]
銅鼎通高113釐米,口徑87釐米,耳高36.5釐米,腹圍290釐米,深52釐米,足高67釐米,重達400千克左右。
形制為圓口方唇,鼓腹圓底,三蹄足。頸側附雙耳,耳上部略外展。
鼎腹飾一週突起圓箍,雙耳及頸部外壁飾有模印菱形幾何紋,足根部飾有浮雕旋渦紋。 [3] 

戰國鑄客銅鼎文物銘文

大銅鼎的鼎口平沿刻有銘文12字,銘文的開頭為“鑄客”兩字,所以根據慣例這件銅鼎就以鑄客命名,又因此鼎在數千件楚器中最為雄偉,所以又被稱為大銅鼎。另外,鼎的前足和腹下均刻有“安邦”二字,是當時常用的吉語。
銘文十二字:鑄客為集腏、伸腏、瞏腋腏為之(又作:鑄客為集脀、造脀、鳴腋脀為之 [4]  )。 [5] 

戰國鑄客銅鼎文物背景

鼎是商周時期最重要的青銅禮器,是統治階級用來“明尊卑,別上下”的等級和權力的標誌。鑄客大鼎圓口,方唇,鼓腹,圜底,附耳,耳的上部外侈,三蹄足。腹部飾一週突起的圓箍,箍上飾模印羽翅紋,雙耳和頸部外壁模印變體鳥首幾何紋,足的根部高浮雕獸首紋。鼎口平沿處陰刻銘文十二字“鑄客為集腏(zhui) 、伸腏(zhui)、睘(huan)腋(yé)腏(zhui)為之”,前足足根和左腹下外壁各刻“安邦”二字。“鑄客”,是從其他諸侯國請來的工匠,説明戰國時期的工匠已不再是奴隸社會時期奴隸主的附屬物,身份比較自由。該鼎在眾多楚器當中最為雄偉,為楚王重器。鑄客大鼎體量巨大,造型設計上處處追求力量與氣勢的完美結合,無不呈現出其主人拔山蓋世的雄心壯志。 [5] 

戰國鑄客銅鼎文物地位

此鼎形制雄偉,堪稱楚國重器。2002年,該鼎被列為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