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鼎(拼音:dǐng)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2]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鼎。鼎是古代的一種煮食物的器具。在古代,鼎不僅僅是用來烹煮食物,也是放在宗廟裏祭祀用的一種禮器。鼎很大、很重,所以“鼎”又表示很盛大,如:鼎鼎大名、鼎盛。由於“鼎”的重要,又常用於比喻王位和帝業,如:定鼎、問鼎。鼎也是國家政權的象徵。鼎是煮食物的大容器,水在鼎裏翻滾稱為“鼎沸”,比喻喧鬧、混亂。鼎又有更新的意思,如:鼎革、鼎故革新。 [17] 
中文名
拼    音
dǐng
部    首
鼎、目 [14] 
五    筆
HNDN [1] 
倉    頡
BUVML [1] 
鄭    碼
LZNX [1] 
筆    順
豎、橫折、橫、橫、橫、豎折折、橫、撇、豎、橫、豎、橫折
字    級
一級(2617) [2] 
平水韻
上聲二十四迥 [3] 
異    體
鐤、鼑、𣃒、𥅀、𥇴、𪔂 
筆畫數
12+0,5+7
統一碼
9F0E [1] 
四角碼
2222₇ [1] 
結    構
獨體字;半包圍結構
造字法
象形字
注音字母
ㄉㄧㄥˇ

字源解説

演變流程圖 演變流程圖 [4]
象形字。“鼎”在甲骨文(圖1-4)中就已經出現,與“”是同源字,徐鍇《説文解字系傳》:“從貞省聲。古文以貞為鼎,籀文以鼎為貞。”“鼎”的字形模擬的是古代的一種烹飪器具,其形制上面像缸,有圓形也有方形的,有兩側有耳的;下面為足。通常情況下圓鼎是三足,方鼎是四足。金文(圖5-17)與甲骨文的形體相同,戰國金文或從金,貞聲(圖17);或從皿,貞聲。漢代金文或作“”(圖20、21),從金,聲鼎。到了小篆(圖18),其形體發生了變化,鼎身以“目”來替代;而下面部分,有的説法是正反兩個“片”字,表示把一段木頭分為兩片,表示煮東西時用的柴薪。也有的説法是僅僅表示鼎足的形狀,但仍為象形字。 [4-5] 
“鼎”的本義是古代的一種炊器。到了奴隸社會,鼎被專用於祭祀和宴饗,因而有“列鼎而食”之説。後又發展成統治階級的權力象徵,是君位,政權的標誌,成為傳國之重器。的權力象徵。再往後,由於禮制之需,又兼做禮器,出現了列鼎,如天子九鼎,諸侯七鼎等,用來別貴賤,分上下。史書記載,夏禹就曾鑄九鼎象徵九州。秦漢之後到三國,這種政治功能消失殆盡,也就逐漸成為仿古的陳列品了。鼎有三足,於是比喻三方勢力,因此有“三足鼎立”之説。“鼎”的特徵是大,因此引申出“盛大”的意思,例如“鼎力相助”“鼎鼎有名”“人聲鼎沸”等説法。 [17] 

詳細解釋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三足兩耳,也有方形四足的。
tripod caldron
儀禮·士冠禮》:若殺則特豚,載合升,離肺實於鼎。
銅鼎;鼎食;鼎鑊;青銅鼎
〈方言〉鍋。
pot

鼎罐;鼎鍋
相傳夏禹鑄九鼎,夏商周三代都以鼎為傳國的重器。後用鼎比喻王位。
emperor
左傳·宣公三年》:鼎遷於商,載祀六百。
鼎彝;九鼎;定鼎;問鼎
〈文言〉象徵三方並立、互相對峙。

三國志·吳志·陸凱傳》:近者漢之衰末,三家鼎立,曹失綱紀,晉有其政。
鼎立;鼎峙;鼎足
〈文言〉比喻三公、宰輔、重臣之位。

後漢書·陳球傳》:公出自宗室,位登台鼎。
鼎台;鼎臣
〈文言〉系船的用具。

方言》卷九:所以刺船謂之檔,維之謂之鼎。

(Dǐng)姓氏用字。



《周易》六十四卦之一,詳見“鼎卦



形容詞
〈文言〉顯赫、盛大。
important;
grand
左思《吳都賦》:高門鼎貴。
鼎言;鼎族;鼎臣;鼎力
副詞
〈文言〉正當,正在


鼎盛
〈文言〉最,頂

馮惟敏《仙子步蟾宮·十劣》曲:這兩點怕不是鼎,那一塊也欠十成。

參考文獻: [6-7]  [16] 

古籍解釋

説文解字

【原文】
三足兩耳,和五味1之寶器也。昔禹2收九牧3之金,鑄鼎荊山4之下,入山林川澤,螭魅蝄蜽5,莫能逢之,以協承天休。《易》卦:“巽木於下者為鼎,象析木以炊也”6。籀文以鼎為貞7字。凡鼎之屬皆從鼎。都挺切(dǐng)。
【譯文】
鼎,有三隻腳,兩隻耳朵,是調和各種味料的珍貴的器物。過去夏禹收集九州長貢獻的金屬,在荊山底下鑄鼎。進人山林、江河、湖澤,魑魅魍魎,沒有什麼山怪能遇見他,他憑藉鑄鼎十分和諧地接受蒼天的恩賜。鼎是《易經》的卦象,用“木”進人火下,是鼎卦。象剖開木頭用以燒火煮飯。籀文假借鼎作貞字。大凡鼎的部屬都從鼎。
【註釋】
  1. 五味:醯、酒、飴蜜、姜、之屬。醯,酸;酒,苦;飴蜜,甘;姜,辛;鹽,鹹也。
  2. “昔禹”六句:王筠《説文解字句讀》:“以下括《宣三年左傳》文,又自為説以增成之。”
  3. 九牧:《禮記·曲禮下》:“九州之長人天子之國曰牧。”
  4. 荊山:在今陝西富平縣西南。
  5. 螭魅蝄蜽:魑魅魍魎,古人幻想中的怪物。
  6. “《易》卦”句:王筠《説文解字句讀》:“解《易》象者,為下文説字形緣起也。”析木:王筠《説文解字句讀》:“謂(鼎)下半是析木為兩而作[爿片]。”
  7. 以鼎為貞:饒炯《部首訂》:“蓋貞從鼎省聲,籀文借鼎為貞,本屬同聲假借也。”按:上古鼎、貞同屬耕部、端紐。 [8] 

説文解字注

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
注:三足兩耳謂器形,非謂字形也。九家易曰:鼎三足以象三台也。易曰:鼎黃耳,和當作盉。許亦從俗通用,
象析木以炊。
注:巳下次第依《韻會》所據小徐本訂。?者,判木也。反?為?。一?析為二之形,炊鼎必用薪,故像之。唐張氏參誤會三足兩耳為字形,乃高析木之兩旁為耳。唐人皆作鼎,非也。唐氏玄度既辨之矣。
貞省聲。
注:大徐本無,無此三字則上體未説,此謂上體目者貞省聲也。或曰離為目,巽為木,鼎卦上離下巽。何不以此説字乎?曰言易卦之取象則可。若六書之會意,必使二字相合成文。如人言,止戈是,目與木不相合也,故釋下體為象形。上體為諧聲,古叚(假)鼎為丁。如賈誼傳春秋鼎盛,匡衡傳匡鼎來皆是。鼎之言當也,正也。都挺切。十一部。
昔禹收九牧之金。
注:鑄鼎荊山之下。
入山林川澤者。
注:此字依《韻會》補。
離魅蛧蜽莫能逢之,以協承天休。
注:離俗用螭,依禸部則當作離。此用宣三年左傳王孫滿説。傳不言鑄鼎荊山之下。《尚書》古文疏證雲:陝西同州朝邑縣西南三十二里有懷德城,漢縣也。漢志左馮翊褱德下曰:禹貢北條荊山在南,皇甫謐帝王世紀,禹鑄鼎於荊山。在馮翊懷德之南。山下有荊渠。酈氏《水經注》:懷德縣故城在渭水之北,沙苑之南。禹貢北條荊山在南。山下有荊渠。即夏後鑄九鼎處也。
《易》卦巽木於下者為鼎。
注:此引易證下體象析木之意,與㬜下引易證從日一例。
古文以貝為鼎,籀文以鼎為貝。
注:二貝字小徐皆作貞。郭忠恕佩觿雲:古文以貞為鼎。籀文以鼎為則,亦誤,今正。京房説貞字鼎聲,此古文以貝為鼎之證也。許説𠟭???者,籀文之則員霣妘字,此籀文以鼎為貝之證也。凡鼎之屬皆從鼎。 [9] 

康熙字典

【亥集下】【鼎部】 鼎 ·康熙筆畫:13 ·部外筆畫:0
古文:鼑
《唐韻》《集韻》《韻會》並都挺切,音頂。《説文》: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昔禹收九牧之金,鑄鼎荊山之下。《玉篇》:鼎,所以熟食器也。《左傳·宣三年》: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兩莫能逢之。《周禮·天官·膳夫》:王日一舉鼎,十有二物,皆有俎。鄭注:鼎有十二,牢鼎九,陪鼎三。
又《周易》卦名:巽下離上之卦。
又《正韻》:鼎,當也。
又方也。《前漢·賈誼傳》:天子春秋鼎盛。
又鼎鼎,大舒也。《禮·檀弓》:喪事鼎鼎爾,則小人。疏:形體寬慢也。
又周鼎,星名。見《步天歌》。
又湖名。《史記·封禪書》:黃帝鑄鼎於荊山,後世因名其處為鼎湖。
又州名。宋朗州改鼎州。
又城門名。《後漢·郡國志》:雒陽東城曰鼎門。注:九鼎所後入。
又維舟曰鼎。揚子《方言》:維之謂之鼎。
又官名。《前漢·東方朔傳》:夏育為鼎官。注:鼎官,今殿前舉鼎者也。
又姓。未將鼎澧。
又人名。《西京雜記》:鼎,匡衡小名也。
又《前漢·匡衡傳注》:張晏曰:匡衡少時字鼎,長乃易字稚圭,世所傳衡與貢禹書,上言衡狀報,下言匡鼎白,知是字也。又:無説詩,匡鼎來。注:服虔曰:鼎,猶言當也,若言匡且來也。○按:服虔注誤。
又《前漢·賈捐之傳》:捐之復短石顯。楊興曰:顯鼎貴。注:如淳曰:言方且欲貴矣。鼎音釘。師古曰:讀如字。
又葉他經切,音汀。左思《吳都賦》:精若耀星,聲若雷霆。名藏於山經,形鏤於夏鼎。 [10]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書影 [11]
《康熙字典》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12]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日本-韓國-舊字形對比 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日本-韓國-舊字形對比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圖 書寫提示圖
❶右下末筆是㇕,一筆寫成。❷全字上窄小,下寬大。❸“目”居上居中。❹左下首筆“㇞”上豎短下豎長,上豎從橫中線上側起筆,下豎在豎中線左側;右下第一筆短豎略斜,在橫中線上側,短橫在橫中線下側,第三筆豎在豎中線右側,末筆㇕的橫段與左部橫筆持平。 [14] 

書法欣賞

參考資料 [15] 

音韻彙集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t
ieŋ
先秦
王力系統
t
ieŋ
先秦
董同龢系統
t
ieŋ
先秦
周法高系統
t
先秦
李方桂系統
t
ingx


ieng


ieng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庚耕清青

ieŋ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庚耕清青

ieŋ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庚耕清青

ieŋ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t
ieŋ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t
ieŋ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t
ieŋ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t
iɛŋ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t
ieng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t
ieŋ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3]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上聲
四十一迥迥

開口呼
全清
都挺切
tieŋ
集韻
上聲
四十一迥迥
開口呼
全清
都挺切
tɛŋ
去聲
四十六徑
開口呼
全清
丁定切
tɛŋ
禮部韻略

上聲





都挺切

增韻

上聲





都挺切

中原音韻

上聲
庚青

齊齒呼

全清

tiəŋ
中州音韻

上聲
庚青





葉丁上聲

洪武正韻

上聲
十八梗


全清
都領切
tiəŋ
分韻撮要
陰上
第七英影應益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3] 
參考資料
  • 1.      .漢典[引用日期2018-07-21]
  • 2.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8-07-21]
  • 3.    二十四迥 鼎  .搜韻[引用日期2018-07-21]
  • 4.    李學勤編.字源.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07:630
  • 5.    顏煦之編著.一字一世界 CDEF.北京:台海出版社,2015.01:134
  • 6.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六版):商務印書館,2012:306
  • 7.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5055
  • 8.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945
  • 9.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0:1273-1275
  • 10.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1527
  • 11.    《説文解字》影印 卷七 鼎部  .搜韻[引用日期2018-07-21]
  • 12.    (清)張玉書等編纂.康熙字典:大眾文藝出版社,2009.06:1525
  • 13.    字形對比、異體字  .漢典[引用日期2018-07-21]
  • 14.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72
  • 15.    書法圖來源  .漢典[引用日期2018-07-21]
  • 16.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新華字典:商務印書館,2019:105
  • 17.    鄭春蘭編著.精彩漢字[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8.06:102-103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