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拼音:tiě)是汉语一级通用汉字(常用字) [1]。此字始见于秦代篆书,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已经普遍使用铁 [2]。铁是一种金属元素,又转指铁制的各种器物;古代战场上的兵器也常用铁制作,故铁又转指武器。铁的质地坚硬,因此又用于比喻坚强、坚硬,或用来形容精锐或无情。
- 中文名
- 铁
- 拼 音
- tiě
- 繁 体
- 鐵
- 部 首
- 钅 [3]
- 五 笔
- QRWY(86);QTGY(98) [4]
- 仓 颉
- OPHQO [4]
- 郑 码
- PMOD [4]
- 笔 顺
- 撇—横—横—横—竖提—撇—横—横—撇—捺
- 字 级
- 一级(编号:1932) [1]
- 平水韵
- 入声九屑 [5]
- 注音字母
- ㄊㄧㄝˇ
- 笔画数
- 5+5(部首+部首外)
- 造字法
- 形声字(左形右声)
- 结 构
- 左右结构 [3]
- 四角号码
- 8578₀
- 异体字
- 鉄、銕、䥫、鐡、𨫓、𨬿、𨮯、𨭓
- 统一码
- 基本区 U+94C1 [4]
文字源流
播报编辑
形声字。颈凳铁字在汉字体系中出现得比较晚,最早见于秦代文字,在传世文献中最早见于《尚书·禹贡》。秦代文字从金只订,戜(dié)声。形旁“金”说明该字本义是希照淋和金属有关的;右边的戜键罪店(dié)指示它的读音。《说文解字》小篆声旁改为“𢧜(zhì)”,隶变后楷书写作字形9。现行简化字“铁”来自“鐵”的俗字“鉄”,将右边的“金”类推简化为“钅”,就写成“铁”字。铁指一种金属,古时又叫“黑金”。 [2]
铁字出现得晚,并不等于铁发现或使用得晚。现代考古发掘中,春秋战国的墓葬中经常发现铁制品,说明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已经普遍使用铁了。1990年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曾出土5件西周晚期的铁器,是人工冶制而成,说明至迟西周晚期已经发明了冶铁术。郭沫若《〈班簋〉的再发现》认为班簋铭文中“王令毛公以邦冢君、土驭、𢧄人伐东国”之𢧄为铁的初文即戜,春秋时代齐叔夷钟铭文有“造戜徒四千”,即冶铁工人四千。西周晚期晋侯苏编钟铭文:“晋侯率厥亚旅、小子、戜人先陷人。”也有人认为此“戜人”也为冶铁工人。如果西周金文班簋和晋侯苏编钟铭文中的“戜”确为铜铁之“铁”的初文,说明西周中期穆王时代就已经有了“铁”这个名称了,并且西周中期已经发现了铁这种金属。 [2]
文献还有其他的线索,如许慎《说文解字》解释:“铁,黑金也。……銕,古文铁从夷。”有学者考证说,“銕”是古代东夷人(居住于今山东滨海地区)使用的字,“銕”从金,从夷,有东夷人发明人工冶铁的含义。这样说的话,人工冶铁可能还要早些。 [6]
进入铁器时代后,刀枪等武器少芝欢雅就用铁来制做,成语“手无寸铁”意思就是手中没有任何武器,指宙归射赤手空拳。
铁的突出特点是坚硬,因此“铁”字很自然地引申出了坚硬、坚强的意义。比如把坚强有力的拳头称为“铁拳”,把战斗力强的队伍称为“铁流”,把难以攻破的防线称为“铁壁铜墙”或“铜墙铁壁”。强有力的精锐骑兵队伍称为“铁骑”,如果这样的队伍代表一种非正义的暴力用来蹂躏人民,就被称为“铁蹄”。“铁蹄良灶雄”也泛指军队的暴行,不一定专指骑兵的暴行。形容人的心肠硬,不为感情所动,就说是“铁石心肠”。“铁”由坚硬、坚强才体纹进一步引申,就产生了确定不移的意义。如“铁的事实”“铁案如山”的“铁”都有不可更改、确定无疑的意思。 [7]
详细释义
播报编辑
词性 | 释义 | 英译 | 例句 | 例词 |
---|---|---|---|---|
名词 | 金属元素。符号Fe。有延展性,显磁性,质地坚硬,在湿空气中容易生锈。 | iron | 《尚书·禹贡》:“厥贡璆、铁、银、镂、砮、磬。” 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一编第四章第二节:“铁的发现,大约是在商代,到西周时期,已成为习见的事物。” | 铁轨;铁甲;铁皮 |
铁制的农具。 | ironware | 《孟子·滕文公上》:“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 | ||
指刀、枪等兵器。 | weapon | 毛泽东《团结起来,划清敌我界限》:“敌人大炮比我们多,但士气低,是铁多气少。” | 手无寸铁 | |
指铁衣,铁甲。 | ||||
铁马,檐铃。 | 康海《香罗带·离思》套曲:“只见雕窗静,绣帏揭,无言怕听窗外铁。” | |||
赤黑色的马。后作“驖”。 | 《初学记》卷二九引三国魏贾岱宗《大狗赋》:“绝驷铁之猲獢,云何卢令之足书。” | |||
古丘名。春秋卫地。在今河南濮阳北。 | 《春秋·哀公二年》:“晋赵鞅帅师及郑罕达帅师战于铁。” 《左传·哀公二年》:“登铁上,望见郑师众,大子惧,自投于车下。” | |||
形容词 | 像铁一样的颜色。 | |||
比喻坚硬、坚强、牢固。 | firm;solid | |||
比喻精锐。 | 铁骑 | |||
比喻强暴或无情。 | strong | 铁蹄;铁面无私;铁石心肠 | ||
比喻确定不移。 | irrefutable | 刘少奇《论党内斗争》二:“列宁并且确定了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党有统一的铁的纪律。” | 铁证;铁定;铁杆 | |
动词 | 指下定决心。 | 残酷的现实使他铁了心。 | ||
板着面孔,形容表情严肃。 | 他总是铁着脸。 |
(表格信息来源:《汉语大词典》 [8]《现代汉语词典》 [9])
古籍释义
播报编辑
说文解字
【卷十四】【金部】天结切(tiě)
黑金也。从金𢧤声。
𨫓,铁或省。
銕,古文铁,从夷。 [10]
说文解字注
“黑金也。从金,𢧤声”注:天结切,十二部。
“銕,古文铁,从夷”注:按夷盖弟之譌也。 [11]
广韵
他结切,入屑透 ‖呈声质2部(tiě)
铁,《说文》云:“黑金也。”《神异经》云:“南方有兽名曰齧铁,大如水牛,色如漆,食铁饮水,其粪可作兵器,其利如钢也。”又虏复姓,赫连勃勃改其支庶为铁伐氏,云:“庶朕宗族子孙刚锐如铁,皆堪伐人也。”又作𨫓。俗作鐡。他结切。八。
銕,古文。 [12]
康熙字典
【戌集上】【金部】 铁
古文:銕、䥫
(tiě)《唐韵》天结切。《集韵》《韵会》《正韵》他结切,竝天入声。《说文》:黑金也。《书·禹贡》:厥贡璆铁银镂砮磬。《史记·货殖传》:邯郸郭纵以冶铁成业,蜀卓氏之先赵人也。用冶铁富鲁人,曹邴氏亦然。江淹《铜剑赞序》:古以铜为兵,至於秦时,攻争纷乱,兵革互兴,铜既不克给,故以铁足之。
又黄铁,铜也。《书·吕刑》其罚百锾传:锾,黄铁也。疏:古者金银铜铁,总号为金,此传言黄铁,舜典传言黄金,皆是今之铜也。古人赎罪,悉皆用铜,而传或称黄金,或言黄铁,谓铜为金为铁耳。
又《礼·月令》:孟冬驾铁骊。注:铁骊,色如铁。《诗·秦风》:驷铁孔阜。传:铁骊也。疏:铁者,言其黑色如铁。◎按今集注作驖。
又地名。《春秋·哀二年》:战于铁。注:铁,卫地,在戚城南。
又水名。《山海经》:敝铁之水出焉。
又兽名。《神异经》:南方有兽,名曰齧铁,大如水牛,色如漆,食铁,饮水,其粪可作兵器,其利如钢。
又书名。《前汉·艺文志》:桓宽《盐铁论》六十篇。
又姓。《正字通》:宋铁南仲,明铁铉。
又《广韵》:复姓。赫连勃勃改其支庶为铁伐氏,云庶朕宗族,刚锐如铁,皆堪伐人。
(dié)又《集韵》徒结切,音耊。利铁也。 [13]
字形书法
播报编辑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钅”的第二笔是横,末笔㇙(竖提)一笔写成。“钅”窄“失”宽,顶部和底部左右旁齐平。“钅”第三笔横在横中线。“失”,第一笔短撇起笔于竖中线;两上短下长,下横收于横中线;第四笔长撇撇尖伸向“钅”下;捺与撇底部持平。 [3]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播报编辑
中上古音
时代 | 声韵系统名称 | 韵部 | 声母 | 韵母 |
---|---|---|---|---|
先秦 | 王力系统 | 质 | tʰ | iet |
董同龢系统 | 脂 | tʰ | iet | |
周法高系统 | 质 | tʰ | et | |
李方桂系统 | 脂 | th | it | |
西汉 | 质 | |||
东汉 | 质 | |||
南北朝 | 宋北魏前期 | 黠屑薛 | iɑt | |
北魏后期北齐 | 黠屑薛 | iɑt | ||
齐梁陈北周隋 | 黠屑薛 | iɑt | ||
隋唐 | 拟音/高本汉系统 | tʰ | iet | |
拟音/王力系统 | tʰ | iet | ||
拟音/董同龢系统 | tʰ | iɛt | ||
拟音/周法高系统 | tʰ | iɛt | ||
拟音/李方桂系统 | th | iet | ||
拟音/陈新雄系统 | tʰ | iet |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14])
韵书集成
字头 | 小韵 | 韵摄 | 声调 | 韵目 | 韵系 | 声母 | 声类 | 开合 | 等第 | 清浊 | 反切 | 拟音 | |
---|---|---|---|---|---|---|---|---|---|---|---|---|---|
广韵 | 铁 | 铁 | 山 | 入声 | 十六屑 | 先 | 透 | 开口呼 | 四等 | 次清 | 他结切 | tʰiɛt | |
集韵 | 铁 | 山 | 入声 | 十六屑 | 先 | 透 | 开口呼 | 四等 | 次清 | 他结切 | tʰɛt | ||
礼部韵略 | 入声 | 屑 | 他结切 | ||||||||||
增韵 | 入声 | 屑 | 他结切 | ||||||||||
中原音韵 | 铁 | 入声作上声 | 车遮 | 透 | 次清 | tʼiɛ | |||||||
中州音韵 | 入声作上声 | 车遮 | 汤也切 | ||||||||||
洪武正韵 | 铁 | 入声 | 五屑 | 先 | 透 | 佗 | 次清 | 他结切 | t‘iet | ||||
分韵撮要 | 铁 | 阴入 | 第一先藓线屑 | 屑 | 透 |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14])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方言类别 | 方言点 | 声母及韵母 | 调值 | 调类 | 备注 |
---|---|---|---|---|---|
官话(北京官话) | 北京 | tʰie | 214 | 上声 | |
官话(冀鲁官话) | 济南 | tʰie | 213 | 阴平 | |
官话(中原官话) | 西安 | tʰie | 21 | 阴平 | |
官话(西南官话) | 武汉 | tʰie | 213 | 阳平 | |
官话(西南官话) | 成都 | tʰie | 21 | 阳平 | |
官话(江淮官话) | 合肥 | tʰiɐʔ | 4 | 入声 | |
官话(江淮官话) | 扬州 | tʰieʔ | 4 | 入声 | |
晋语 | 太原 | tʰieʔ | 2 | 阴入 | |
吴语 | 苏州 | tʰiɪʔ | 4 | 阴入 | |
吴语 | 温州 | tʰi | 323 | 阴入 | |
湘语 | 长沙 | tʰie | 24 | 入声 | |
湘语 | 双峰 | tʰe | 13 | 阳平 | 文读 |
湘语 | 双峰 | tʰia | 13 | 阳平 | 白读 |
赣语 | 南昌 | tʰiɛt | 5 | 阴入 | |
客家话 | 梅县 | tʰiat | 1 | 阴入 | |
粤语 | 广州 | tʰit | 33 | 下阴入 | |
粤语 | 阳江 | tʰit | 21 | 下阴入 | |
闽语(闽南语) | 厦门 | tʰiɛt | 32 | 阴入 | 文读 |
闽语(闽南语) | 厦门 | tʰiʔ | 32 | 阴入 | 白读 |
闽语(闽南语) | 潮州 | tʰiʔ | 21 | 阴入 | |
闽语(闽东语) | 福州 | tʰieʔ | 23 | 阴入 | |
闽语(闽北语) | 建瓯 | tʰiɛ | 24 | 阴入 |
(表格信息来源:《汉语方音字汇》 [15]、汉典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