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鐵鎖關

(長江夔門鐵鎖關)

鎖定
鐵鎖關是歷代兵家為了扼守夔門天險,控制江上交通,用鐵索設置的關口。現存的夔門鐵柱位於夔門北岸草堂河入口處的石盤上,為宋代末年所置,曾有攔江鐵鏈七條,總長920多米。鐵鎖關在孟良梯對面的瞿塘峽北岸。有一條小小的支流-草堂河。在其注入長江口的地方,有一石盤,上豎兩根鐵柱,高約二三米,南岸有石孔相對。在草堂河注入長江的匯流處,卧着一方大石盤,石盤上兀立着兩根鏽跡班駁的高約6.4尺的鐵柱,這便是著名的“鐵鎖關”遺蹟。
中文名
鐵鎖關
地理位置
夔門北岸草堂河入口處的石盤上
總    長
920多米
建造於
宋代末年

鐵鎖關長江夔門鐵鎖關

鐵鎖關
鐵鎖關(5張)
鐵鎖關原本是古人用來禦敵的。當時,只要是在鐵柱和石孔中間拉幾道鐵索,就可將長江封死,入侵之敵難以闖入。宋代曾有一位叫徐宗武的大將,在此設攔江鐵鎖7條,長200餘丈,用來鎖江,以防元兵入侵。可謂“雄關漫道真如鐵”了。現在當枯水時才露出水面,這是古代攔江守關的鐵索柱。傳説,現在遺存有兩根鐵柱即當時那位徐將軍留下的。鐵鎖關在和平時期,又是江上商船納税的税卡。南宋大奸臣賈似道也曾為鐵鎖夔門頒發過告示,刻於鐵鎖關附近的崖壁上。
鐵鎖關 鐵鎖關
賈似道告示和鎖江鐵柱,作為宋元戰爭的實物資料,具有很高的學術研究價值。唐宋以來,鐵索關成為全國最大的商税關,謂之"夔關",過往商船,凡不繳税者,一律不予放行。1997年,兩根鐵柱被駛過的輪船撞斷。萬幸的是,撞斷的上半截,順勢倒向礁石而未落入滔滔江水。1998年3月,白帝城博物館將鎖江鐵柱以及鐵柱下方礁石上的宋人元不伐的"白帝城邊春草生,黃牛峽裏水波清。追思昭烈千年事,常使英雄氣不平"石刻一併遷至新近落成的夔門古象館左側正對夔門的一塊岩石上,並將斷成兩截的鐵柱,原樣修復。飽經滄桑的鎖江鐵柱也因此而成為三峽工程奉節縣淹沒區地面文物搬遷的先行者。

鐵鎖關景點介紹

鐵鎖關 鐵鎖關
鐵鎖關在草堂河注入長江的匯流處,卧着一方大石盤,石盤上兀立着兩根鏽跡班駁的高約6.4尺的鐵柱,這便是著名的“鐵鎖關”遺蹟。瞿塘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在古代,只要有一索橫江,便可將川東咽喉嚴密封鎖。“鐵鎖橫江山,橫江亙張兩岸,造舟為梁,施牀於上,以禦寇焉。”宋景定五年(公元1264),宋將徐宗武“於白帝城下巖穴,設攔江鎖七條,長二百七十七丈五尺,五千一十股,又有鐵柱,各六尺七寸”,封鎖此關。現存的夔門鐵柱系宋代末年所設置,鐵柱旁的岩石上,現還有元代題刻。
鐵鎖關 鐵鎖關
“鐵鎖橫江山,橫江亙張兩岸,造舟為梁,施牀於上,以禦寇焉。”建立鐵鎖關的目的,起初是防禦外敵人侵,後來曾一度成為關卡,商旅往來均須繳納税銀。據《五代史》記載,宋景定元年(公元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後,蒙、宋兩軍在四川圍繞要衝山寨展開爭奪。景定五年(公元1264年)領兵守衞淮右地區的白帝城守關大將徐宗武同元軍在瞿塘峽口與元軍交戰,為抵抗元軍入川,徐宗武在瞿塘峽口,豎立鐵柱兩根,上鑄“守關大將軍徐宗武”等字,並橫攔鐵鏈七條,計925米,鎖斷長江,是為鐵鎖關。
宋祥興元年(公元1278年),元軍攻克重慶,順江而下,奪取夔州。在鐵柱附近的石壁上,刊刻有當時官至右丞相的賈似道於景定四年(公元1263年)專為鎖江鐵柱頒佈的告示,史稱《賈似道告示碑》。鎖江鐵柱未能完成它抵抗元軍入川的歷史使命,但卻如賈似道所説,成為“萬萬年古蹟”而保存至今。

鐵鎖關歷史傳説

大禹開關的神話故事:大禹治水來到這裏,三面密閉,洪水前去無路,倒退不能。驅趕神牛去撞瞿塘的山頭,神牛的角撞彎了,而山岩上一點裂縫也沒有留下;揮起鬼斧去劈瞿塘的頑石,斧把折斷了,虎口震裂了,而頑石還是一絲一毫也沒動。大禹走遍整個巫山山脈,把石匠、樵夫、獵人、漁翁們的智慧集中起來,決定用火攻的辦法去撬開瞿塘的“門縫”。於是,大禹點燃起松明,眾人拾柴相助。火苗猛撲巖壁,烈焰衝上了九霄。頑石爆炸了,巨峯崩裂了……就這樣,赤甲、白鹽二山閃開了道,變成了今天的夔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