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鐵角鳳尾草

鎖定
鐵角鳳尾草,是鐵角蕨科鐵角蕨屬多年生草本植物 [7]  鐵角鳳尾草根狀莖直立,密生全緣狹披針形鱗片;葉簇生,葉柄及葉軸慄褐色,有光澤;沿上面縱溝兩側有全緣的膜質狹翅,葉片厚紙質,輪廓長條形,互生,橢圓形或斜卵形,兩側邊緣有小鈍齒,孢子囊羣長圓形,着生於小脈上側;囊羣蓋全緣,膜質,灰白色。 [8] 
鐵角鳳尾草主要分佈於中國雲南,四川,貴州,湖北,湖南等地區。鐵角鳳尾草喜生於温暖濕潤環境,常生於林下,林緣,山谷石巖,巖壁上,土壤以肥沃疏鬆,深厚的鈣質壤土為好。鐵角鳳尾草繁殖方式為分株繁殖和孢子繁殖。 [9] 
鐵角鳳尾草味淡,性平,其全草具有清熱、滲濕、止血、散瘀等功能。 [9] 
中文名
鐵角鳳尾草
植物界
蕨類植物門
蕨綱
真蕨目
鐵角蕨科
鐵角蕨屬
鐵角蕨
中文學名
鐵角鳳尾草
採收時間
全年
毒    性
無毒《湖南藥物志》

鐵角鳳尾草形態特性

多年生草本植物。 [7]  植株高10-30釐米。根狀莖短而直立,粗約2毫米,密生全緣狹披針形鱗片;鱗片線狀披針形,長3-4毫米,基部寬約0.5毫米,厚膜質,黑色,有光澤,略帶虹色,全緣。葉多數,密集簇生;葉柄長2-8釐米,粗約1毫米,慄褐色,有光澤,基部密被與根狀莖上同樣的鱗片,向上光滑,上面有1條闊縱溝,兩邊有棕色的膜質全緣狹翅,下面圓形,質脆,通常葉片脱落而柄宿存;葉片長線形,長10-25釐米,中部寬9-16毫米,長漸尖頭,基部略變狹,一回羽狀;羽片約20-30對,基部的對生,向上對生或互生,平展,近無柄,中部羽片同大,長3.5-6(-9)毫米,中部寬2-4(-5)毫米,橢圓形或卵形,圓頭,有鈍齒牙,基部為近對稱或不對稱的圓楔形,上側較大,偶或有小耳狀突起,全緣,兩側邊緣有小圓齒;中部各對羽片相距4-8毫米,彼此疏離,下部羽片向下逐漸遠離並縮小,形狀多種,卵形、圓形、扇形、三角形或耳形。葉脈羽狀,纖細,兩面均不明顯,小脈極斜向上,二叉,偶有單一,羽片基部上側一脈常為二回二叉,不達葉邊。葉厚紙質,輪廓長條形,互生,橢圓形或斜卵形,兩側邊緣有小鈍齒,孢子囊羣長圓形,着生於小脈上側;囊羣蓋全緣,膜質,灰白色。幹後草綠色、棕綠色或棕色;葉軸慄褐色,有光澤,光滑,上面有平闊縱溝,兩側有棕色的膜質全緣狹翅,下面圓形。孢子囊羣闊線形,長1-3.5毫米,黃棕色,極斜向上,通常生於上側小脈,每羽片有4-8枚,位於主脈與葉邊之間,不達葉邊;囊羣蓋闊線形,灰白色,後變棕色,膜質,全緣,開向主脈,宿存。染色體2n=144。 [8] 

鐵角鳳尾草生長環境

鐵角鳳尾草生於林下山谷中的岩石上或石縫中、林緣,海拔400-3400米。 [9] 

鐵角鳳尾草分佈範圍

鐵角鳳尾草主要分佈於中國山西、陝西、甘肅、新疆、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及西藏等地。 [9] 

鐵角鳳尾草生長習性

鐵角鳳尾草喜生於温暖濕潤環境,以土壤以肥沃疏鬆,深厚的鈣質壤土為好。 [9] 

鐵角鳳尾草繁殖方法

鐵角鳳尾草繁殖方式為分株繁殖和孢子繁殖。 [9] 

鐵角鳳尾草主要價值

藥用價值
《植物名實圖考》:“治紅白痢,連根葉酒煎服。”
《峨嵋藥植》:“治跌打損傷及腰痛,浸酒服。” [1-6] 
鐵角鳳尾草味淡,性平,其全草具有清熱、滲濕、止血、散瘀等功能。 [9]  別名石林珠(《(峨眉山藥用植物調查報告》),瓜子蓮(《天目山藥用植物誌》),豬鬃七(《陝西中草藥》),篦子草、蜈蚣草、石間生(《湖南藥物志》),對月草(《湖北中草藥志》),洞裏仙、石蜈蚣(《浙江藥用植物志》),石壁連、一掃光(《廣西藥用植物名錄》),豬毛七、鐵線蕨(《貴州中草藥名錄》)。入藥部位植物鐵角蕨的全草。入心、脾經。主治小兒高熱驚風,腎炎水腫,食積腹瀉,痢疾,咳嗽,咯血,月經不調,白帶,瘡癤腫毒,毒蛇咬傷,水火燙傷,外傷出血。
相關配伍
  • 治小兒高熱驚風,對月草30克,鈎藤15克,殭蠶6克。水煎服。(《湖北中草藥志》)
  • 治咳嗽,豬鬃七全草10克,加冰糖30克。水煎服。(《秦嶺巴山天然藥物志》)
  • 治月經不調,對月草30克,雞蛋3個。煮熟去渣,食蛋。(《湖北中草藥志》)
  • 治小兒疳積,鐵角蕨9克,豬肝適量。水煎服。(《福建藥物志》)
  • 治燙傷,鐵角蕨葉、芭蕉葉適量。搗爛,敷患處。(《湖南藥物志》)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30克。
外用:適量。
採集加工:全年可採,鮮用或曬乾。
鑑別
藥材性狀:全草長約20釐米。根莖短,被有多數黑褐色鱗片。下部叢生極纖細的鬚根。葉簇生;葉柄與葉軸呈細長扁圓柱形,直徑約1毫米,慄褐色而顯光澤,有縱溝,上面兩側常可見全緣的膜質狹翅,質脆,易折斷,斷面常中空;葉片條狀披針形,長約15釐米。小羽片黃棕色,多已皺縮破碎,完整者展開後呈斜卵形或扇狀橢圓形,兩側邊緣有小鈍齒,背面可見孢子囊羣。氣無,味淡。
貯藏
幹品鐵角蕨打捆包裝,置於通風乾燥處,防潮,黴變。
參考資料
  •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
  • 2.    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大辭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年
  • 3.    冉先德.《中華藥海》:哈爾濱出版社,1993年
  • 4.    中科院“中國植物誌”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誌》:科學出版社,2013年
  • 5.    蔡光先.《湖南藥物志 第5卷》: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年
  • 6.    冉懋雄,周厚瓊.《現代中藥栽培養殖與加工手冊》: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年
  • 7.    陳遇春主編,青草藥識別與應用圖譜,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20.04,第430頁
  • 8.    司有奇主編;蘇意明,張承明,楊應科,司嵐清副主編,黔南本草 上,貴州科技出版社,2015.01,第50頁
  • 9.    冉懋雄,周厚瓊主編,現代中藥栽培養殖與加工手冊,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05,第60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