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鐵西區

(2002年王兵執導紀錄片)

鎖定
《鐵西區》是由王兵執導的一部紀錄電影,於2002年在葡萄牙里斯本紀錄片電影節上映。
該片由《工廠》《豔粉街》和《鐵路》三部分獨立影片構成,紀錄了遼寧瀋陽鐵西區一段不尋常的社會變遷。 [1] 
中文名
鐵西區
外文名
À l'ouest des rails
其他譯名
West of the Tracks
類    型
紀錄片
製片地區
中國大陸
拍攝地點
遼寧省瀋陽市鐵西區
導    演
王兵
片    長
555 分鐘
上映時間
2002年
對白語言
普通話、東北話
色    彩
彩色
主要獎項
2003年日本山形國際紀錄片電影節最佳紀錄片
出品時間
2002年
製片成本
60 萬元

鐵西區劇情簡介

第一部分《工廠》
《工廠》主要拍攝鐵西區工廠的情況,多為車間工作和休息室景象的交叉剪輯。休息室裏,工人們打撲克,説髒話,閒談時預測着廠子倒閉的時間。似乎所有人都是被動的存在。工作已然沒了熱情,只有疲憊,工人們當着攝像機的面,毫無心理障礙地脱下衣服,赤裸裸走向澡堂。新千年來臨,廠領導聚餐,説明年廠子就解散了,最後,領導們一起去唱卡拉OK [1] 
第二部分《豔粉街》
《豔粉街》主要拍攝工人家屬區的日常生活,由鐵西區政府彩券發行現場開始。主持人拿着麥克風説:“從來就沒有救世主,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抽煙,傷肺,喝酒,傷胃。到歌廳,高消費。買點彩券,經濟又實惠。生活區,孩子們在髒亂的街道上談戀愛,開玩笑,調侃着未來和理想。大街上貼出來了拆遷佈告,大家在為新安置房而議論。無論滿意與否,最後都搬走了。有人在廢墟上挖先人的骨灰盒,想一併帶走。舊的集體生活煙消雲散 [1] 
第三部分《鐵路》
《鐵路》主要拍攝老杜。他以前家境不錯,文革時被抄家,後來在車站邊上揀煤渣生活,同時做鐵路派出所的內線。由於身份曖昧,所以能居住着車站的一間倉庫。但是後來車站不想讓他住了,把他抓到了派出所。拘留結束後他就搬走了。電影結束在晚上,一列火車在夜色裏行駛 [1] 

鐵西區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王兵以前在瀋陽上學,經常到鐵西區拍圖片。在他眼裏,鐵西區首先是一箇中國幾十年政治、經濟、生活歷史的一個縮影。王兵本來想在鐵西區拍個故事片,但在鐵西區這個突然變得紛繁和沉重的題材下,這一想法似乎變得無法實施。更讓王兵苦惱的是資金的問題,當時王兵的口袋裏只有幾千塊錢,他沒有錢組建劇組,攝影器材也只有一台精度並不高的DV。題材和資金的雙重問題,讓王兵為鐵西區拍攝一部故事片的想法走入了死衚衕。如何把單薄的DV和體積龐大的鐵西區聯繫起來,王兵左想右想,他發現只有紀錄片這一種方式能完成 [2] 
製作過程
該片開拍前,王兵擬定了一份拍攝大綱,鐵西區最讓他痴迷的地方有三個,這三個地方正好可以組成拍攝的主體——工廠、鐵軌、豔粉街。王兵決定就用這三個場景來概括整個鐵西區,這三個地區也正好是鐵西區特點最為鮮明的區域。該片拍攝的過程中,王兵其實並沒有按照區域的遞進順序來拍攝。攝影師出身的王兵,隨機性的在鐵西區內尋找最好的景深和景別。王兵不與拍攝對象接觸,原因之一是性格內斂,另外一個原因則是因為王兵害怕有阻力影響紀錄片的拍攝 [2]  。從1999年下半年開始,到2001年拍攝結束,一 共積累素材長達300餘小時。2002年,《鐵西區》粗剪版完成 [1] 

鐵西區主創團隊

導演
王兵
策劃
王兵 [2] 
攝影
王兵
剪輯
王兵
製片
王兵 [1] 

鐵西區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獎項名稱
2005年
第2屆墨西哥城國際現代電影節最佳紀錄片獎 [3] 
2004年
加拿大蒙特利爾電影節紀錄片單元獎
2003年
法國馬塞記錄片電影節最佳紀錄片
2003年
南特電影節紀錄片單元大獎
2003年
日本山形國際紀錄片電影節最佳紀錄片
2002年
葡萄牙里斯本紀錄片電影節大獎 [4] 

鐵西區發行信息

上映信息
上映時間
地點
2005年
墨西哥城國際現代電影節 [3] 
2004年
法國院線 [4] 
2004年
加拿大蒙特利爾電影節
2003年
法國馬塞紀錄片電影節
2003年
南特電影節紀錄片
2003年
日本山形國際紀錄片電影節
2002年
葡萄牙里斯本紀錄片電影節 [4] 

鐵西區作品評價

王兵對影像的把握有着出於感性經驗的敏感。對於不同空間在鏡頭中的表現,構圖、光線、影子、光暈、色調等等元素組合之後的美感,有着不同尋常的精緻。《鐵西區》的許多影像,在作者的眼裏呈現,“都像一幅畫兒一樣”。有時候,王兵取靜觀的姿態,他隱藏在房間裏的某個角落,凝視着人物;有時候,他尾隨着人物的行走而行走,他追逐着人物的背影,而在這一路跟蹤般的拍攝中,沿途空間的環境也得到了不動聲色的表現;有時候,你不能準確判斷王兵鏡頭運動的確切用意何在,是要表現某個人,又或者是空間。他的拍攝甚至是不拘一格的,長鏡頭語彙並不是王兵的必然選擇,鏡頭的運動暴露了他的存在和他的思想 [5] (網易稻子評)
 拋開長度,觀眾從《鐵西區》裏看到的是過去50年計劃經濟崩潰瓦解的縮影。《工廠》關乎的是整個體制、工廠的工人也是作為一個整體,而不是個人。因而在很多時候刻意地大而化之,個人湮沒了,他們成為不停在這即將崩潰的工廠依然渙散地工作着的鉚釘,他們成為在浴室裏忘記惶恐洗浴的一團團臃肉,他們的臉模糊在彼此的插科打諢中。這可能是3部中最實在最精心的一部,但是也缺乏真實人的展現和僅停留在外表、無從深入的挖掘。《豔粉街》,很“碎”,街上一羣17歲少年的生活狀態,浮,飄渺。這條街面臨的還有拆遷,鏡頭從孩子深入到每個家庭。觀眾體會到導演的無可奈何,畢竟家庭是一個個隱私的空間,那些孩子幾乎是急切而興奮地在鏡頭前表現着他們自己,但大人就難以做到了。《鐵路》無疑是3部中最有温情的一部,很“沉”,可能因為是最後剪輯,各方面的考慮也成熟、自信,瓜熟蒂落的感覺。而且那段父子之情成為9個小時中最易被接納的亮點 [6] (袁洪娟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