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鏽胸藍姬鶲

(鶲科姬鶲屬鳥類)

鎖定
鏽胸藍姬鶲(學名:Ficedula hodgsonii [5]  ):體長11-13釐米,體重10-15克。是一種體型小的青石藍色鶲。雄鳥胸橘黃,上體無虹閃,外側尾羽基部白色,胸橙褐漸變為腹部的皮黃白色。與山藍仙鶲的區別在背部色彩較暗淡,尾基部白色,兩翼較長而嘴短,且缺少眉紋和翼斑。雌鳥與灰藍姬鶲雌鳥的區別在胸部無淺色的中央斑紋,與玉頭姬鶲雌鳥的區別在下體較暗淡。虹膜褐色,嘴黑色,腳深褐色。
棲於海拔2400-4300米的潮濕密林;冬季下至低海拔處。是一般安靜的林棲型鶲,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偶爾也見成小羣。多在林下灌叢和竹叢間活動和覓食,以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分佈於尼泊爾至中國西部及印度支那北部。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中文名
鏽胸藍姬鶲
拉丁學名
Ficedula hodgsonii [5] 
外文名
Slaty-backed Flycatcher
同義學名
Ficedula sordida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雀形目
鶲科
姬鶲屬
鏽胸藍姬鶲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目
鳴禽亞目
亞    綱
今鳥亞綱
亞    種
無亞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Jerdon and Blyth, 1861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 [4] 

鏽胸藍姬鶲形態特徵

鏽胸藍姬鶲
鏽胸藍姬鶲(23張)
鏽胸藍姬鶲雄鳥整個上體包括兩翅覆羽暗灰藍色或石板藍色,頭部和眼周較暗,眼先和頰絨黑色,耳羽藍黑色。飛羽黑褐色,羽緣較多呈橄欖棕色。尾上覆羽幾近黑色,尾黑色具窄的藍色羽緣,除中央一對尾羽外,其餘外側尾羽基部白色。頦、喉、胸和兩脅亮橙棕色或橙栗色,腹至尾羽漸淡多為淡棕色或皮黃白色,兩脅有時沾橄欖褐色。 [3] 
雌鳥上體橄欖褐色或橄欖綠褐色,頭頂較暗,尾上覆羽沾棕,兩翅覆羽和尾暗褐色,羽緣同背、但較背淡,翅上大覆羽具棕白色端斑,眼先和眼周白色或污黃白色。下體頦、喉、胸淡沙灰褐色或淺褐色,胸沾皮黃色,腹和尾下覆羽白色。 [3] 
虹膜暗褐色,嘴黑色,非繁殖期下嘴基部角褐色或角黃色,腳褐色。 [3] 
大小量度:體重♂10-13克,♀10-15克;體長♂116-135毫米,♀117-130毫米;嘴峯♂8-9毫米,♀8-9毫米;翅♂69-73毫米,♀67-71毫米;尾♂55-76毫米,♀53-60毫米;跗蹠♂16-18毫米,♀16-17毫米。(注:♂雄性;♀雌性) [3] 

鏽胸藍姬鶲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于山地常綠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和針葉林中,也棲息於竹林、林緣疏林和杜鵑灌叢中,繁殖季節主要棲息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針闊葉混交林至4000米左右的針葉林和杜鵑灌叢中,冬季多下到低山和山腳地帶。 [3] 

鏽胸藍姬鶲生活習性

在中國主要為夏候鳥,雲南和西藏部分留居,為留鳥。每年3-4月遷到北部繁殖地,9-11月南遷。 [3] 
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偶爾也見成小羣。多在林下灌叢和竹叢間活動和覓食,繁殖地從停息的枝頭飛到空中捕食飛行性昆蟲,偶爾也下到地上捕食。繁殖期間常站在樹頂端枝頭或枯枝上長時間鳴叫,鳴聲尖細而婉轉。生硬的tchat及terrht的嘟聲。鳴聲短而快,似笛聲且迂迴曲折,為一連串下降哨音。 [3] 
主要以鞘翅目、鱗翅目、直翅目、膜翅目等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 [3] 

鏽胸藍姬鶲分佈範圍

分佈於不丹、中國、印度、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緬甸、尼泊爾、泰國、越南。 [4] 
遊蕩:柬埔寨。 [4] 
中國西藏東南部、青海東部、雲南、四川、甘肅東南部至山西(龐泉溝)。 [3] 

鏽胸藍姬鶲繁殖方式

繁殖期4-7月。營巢於林下灌木中,也在岸邊岩石洞穴中營巢。巢呈杯狀,主要由細樹枝和禾本科枯草莖葉構成,內墊月細草莖、鬚根和苔蘚等。卵淡黃白色或綠色、有時沾有紅色,卵的大小為16.2-19.2毫米×13.0-14.0毫米。 [3] 

鏽胸藍姬鶲保護現狀

鏽胸藍姬鶲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4]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6] 

鏽胸藍姬鶲種羣現狀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羣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羣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