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鏈狀裸甲藻

鎖定
植物體為單細胞,球形、橢圓形、卵形,背腹扁平。橫溝明顯,多數左旋,罕為右旋,橫溝將植物體分為上、下錐部,位於腹面的縱溝長度不等,多數略伸入上錐部。細胞裸露或具薄胞壁,薄壁由多數相同多角形小片組成;表面平滑、罕見具線紋或縱肋紋的。鞭毛 2條,色素體多數,盤狀、狹橢圓狀、棒狀,周生或輻射狀排列,呈黃、褐、綠或藍色。有的種具有藻膽素。有些種類無色素體,營養方式為異養型。具或不具眼點。具一個間核型細胞核
中文學名
鏈狀裸甲藻
拉丁學名
Gymnodinium catenatum
植物界
甲藻門
橫裂甲藻綱
多甲藻目
多甲藻科
裸甲藻屬
鏈狀裸甲藻

鏈狀裸甲藻形態特徵

藻體單細胞長卵形,背腹近圓形,體長48-65μm,寬30-43μm。上錐體近錐形,頂端平截,下錐體錐形漸細。橫溝較深,位於細胞中後部,縱溝從頂端下部起始直至細胞底部,頂溝窄細,起始於縱溝前端,環繞頂端,延伸至接近底部。細胞核大,位於藻體中央,多色素體,小,黃褐色。該種一般為鏈狀羣體,16-32個細胞。休眠孢囊球形,直徑50μm,表面網狀。

鏈狀裸甲藻生長環境

生長在河口、海灣。

鏈狀裸甲藻分佈範圍

西歐(包括地中海),西非、印度洋、東南亞、中國、日本、南及東南澳大利亞、新西蘭、美國西海岸、哥倫比亞、巴西南部南大西洋等。

鏈狀裸甲藻危害

鏈狀裸甲藻傳播方式

無意引入:鏈狀裸甲藻包囊可以偶然通過水產和漁業活動傳播,例如牡蠣籠和貽貝繩索傳播。
船壓艙水:壓艙水可以將該種遠距離傳送,到達新環境。
水流:可以將該種遠距離擴散。
來源:Gymnodinium catenatum不是塔斯馬尼亞和利比里亞沿海的本地藻種,而是外來種。該種首次在塔斯馬尼亞被發現是在1980年赤潮發生時,它作為其中一組成。然後在1991、1993年幾次大赤潮爆發時均有出現。它還一直對利比里亞沿海的麻痹性貝類中毒事件的產生負主要責任。有證據表明該藻種是由日本、韓國等貨船中的壓艙水釋放是帶來的。

鏈狀裸甲藻生態影響

鏈狀裸甲藻 [1]  是生長在河口、海灣的自遊生物。在藻華期間,細胞分佈於整個水體,在沉積物中發現包囊(NIMPIS, 2002a)。最低生長温度4℃,最高生長温度30℃。4℃-12℃生長較弱(塔斯馬尼亞種),在11℃不生長。水温在12-18℃發生藻華。環境温度小於10℃藻華終止。在25℃-3℃生長很差(塔斯馬尼亞種)。17-28℃快速生長,18-22℃生長最好。在35℃下,30分鐘-幾小時可以殺死該藻。最小鹽度15‰,最大鹽度35.5‰。
鏈狀裸甲藻產生的毒素(貝毒和膝口藻毒素)屬於麻痹性貝毒。研究顯示,大多數爆發是在温度低於25℃(Garate-Lizarraga et al., 2004). 當細胞被貝類(牡蠣、貽貝、扇貝)食用後,毒素釋放。引起食用者中毒(NZFSA, 2004)。極端情況下,引起肌肉麻痹、呼吸困難、甚至導致死亡。在墨西哥三次爆發的赤潮中,有460人中毒,32人死亡新西蘭的貝類曾經被PSP污染。鏈狀裸甲藻會對野生和養殖的貝類產業帶來威脅,導致巨大經濟損失(NIMPIS, 2002a;NIMPIS, 2002c)。

鏈狀裸甲藻管理方法

鏈狀裸甲藻是高毒性種,對未引入海域區,應加強檢測、控制、清除和長期管理。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