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鎮肝熄風湯

鎖定
鎮肝熄風湯,中醫方劑名。為治風劑,具有鎮肝熄風,滋陰潛陽之功效。主治類中風。頭目眩暈,目脹耳鳴,腦部熱痛,面色如醉,心中煩熱,或時常噫氣,或肢體漸覺不利,口眼漸形喁斜;甚或眩暈顛仆,昏不知人,移時始醒,或醒後不能復元,脈弦長有力。臨牀常用於治療高血壓、腦血栓形成、腦溢血、血管神經性頭痛等屬於肝腎陰虛,肝風內動者。
中文名
鎮肝熄風湯
功    用
鎮肝熄風,滋陰潛陽
主    治
內中風
分    類
治風劑-平熄內風
出    處
《醫學衷中參西錄》

鎮肝熄風湯歌訣

張氏鎮肝熄風湯,龍牡龜牛治亢陽,代赭天冬元芍草,茵陳川楝麥芽襄。

鎮肝熄風湯組成

懷牛膝、生赭石、生龍骨、生牡蠣、生龜板、生杭芍、玄蔘天冬川楝子、生麥芽、茵陳、甘草。

鎮肝熄風湯用量

懷牛膝、生赭石(軋細)各30g,生龍骨(搗碎)、生牡蠣(搗碎)、生龜板(搗碎)、生杭芍、玄蔘、天冬各15g,川楝子(搗碎)、生麥芽、茵陳各6g,甘草4.5g。

鎮肝熄風湯用法

水煎服。

鎮肝熄風湯功用

鎮肝熄風,滋陰潛陽。

鎮肝熄風湯主治

內中風。頭目眩暈,目脹耳鳴,腦部熱痛,面色如醉,心中煩熱,或時常噫氣,或肢體漸覺不利,口眼漸形喁斜;甚或眩暈顛仆,昏不知人,移時始醒,或醒後不能復元,脈弦長有力。

鎮肝熄風湯出處

《醫學衷中參西錄》

鎮肝熄風湯方義

本方張氏稱之為內中風。其病機為肝腎陰虛,肝陽化風所致。肝為風木之髒,體陰而用陽,肝腎陰虛,肝陽偏亢,陽亢化風,風陽上擾,故見頭目眩暈、目脹耳鳴、腦部熱痛、面紅如醉;腎水不能上濟心火,心肝火盛,則心中煩熱;肝陽偏亢,氣血隨之逆亂,遂致卒中。輕則風中經絡,肢體漸覺不利,口眼漸形喁斜;重則風中臟腑,眩暈顛仆,不知人事等,即《素問·調經論》所謂“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反則生,不反則死。”本證以肝腎陰虛為本,肝陽上亢,氣血逆亂為標,但以標實為主。治以鎮肝熄風為主,佐以滋養肝腎。方中懷牛膝歸肝腎經,入血分,性善下行,故重用以引血下行,並有補益肝腎之效為君。代赭石之質重沉降,鎮肝降逆,合牛膝以引氣血下行,急治其標;龍骨、牡蠣、龜板、白芍益陰潛陽,鎮肝熄風,共為臣藥。玄蔘、天冬下走腎經,滋陰清熱,合龜板、白芍滋水以涵木,滋陰以柔肝;肝為剛髒,性喜條達而惡抑鬱,過用重鎮之品,勢必影響其條達之性,故又以茵陳、川楝子、生麥芽清泄肝熱,疏肝理氣,以遂其性,以上俱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合生麥芽能和胃安中,以防金石、介類藥物礙胃為使。

鎮肝熄風湯配伍特點

全方重用潛鎮諸藥,配伍滋陰、疏肝之品,共成標本兼治,而以治標為主的良方。

鎮肝熄風湯運用

本方是治療內中風之常用方。無論是中風之前,還是中風之時,抑或中風之後,皆可運用。臨牀應用以頭目眩暈,腦部熱痛,面色如醉,脈弦長有力為辨證要點。

鎮肝熄風湯加減化裁

心中煩熱甚者,加石膏、梔子以清熱除煩;痰多者,加膽南星、竹瀝水以清熱化痰;尺脈重按虛者,加熟地黃、山茱萸以補肝腎;中風後遺有半身不遂、口眼喁斜等不能復元者,可加桃仁、紅花、丹蔘、地龍等活血通絡。

鎮肝熄風湯禁忌

若屬氣虛血瘀之風,則不宜使用本方。

鎮肝熄風湯附註

鎮肝熄風湯附方

建瓴湯

鎮肝熄風湯組成

懷山藥、懷牛膝、生赭石、生龍骨、生牡蠣、生懷地黃、生杭芍、柏子仁。

鎮肝熄風湯功用

鎮肝熄風,滋陰安神。

鎮肝熄風湯主治

肝陽上亢證。頭暈目眩,耳鳴目脹,心悸健忘,煩躁不寧,失眠多夢,脈弦長而硬。

鎮肝熄風湯出處

《醫學衷中參西錄》

鎮肝熄風湯化裁方之間的鑑別

建瓴湯與鎮肝熄風湯均能鎮肝熄風,滋陰潛陽,均可用於肝腎陰虧,肝陽上亢之證。但鎮肝熄風湯中配伍玄蔘、天冬、龜版、茵陳、川楝子等滋陰清降之品,鎮潛清降之力較強,用於肝陽化風,氣血逆亂見有腦部熱痛,或面色如醉,肢體不利,甚至中風不知人者;建瓴湯中配伍生地、柏子仁等清心安神之品,寧心安神之力略優,適用於肝陽上亢見有失眠多夢,心神不寧等而未致氣血逆亂者。

鎮肝熄風湯重要文獻摘要

1.原書主治 《醫學衷中參西錄》卷7:“治內中風證(亦名類中風,即西人所謂腦充血證),其脈弦長有力(即西醫所謂血壓過高),或上盛下虛,頭目時常眩暈,或腦中時常作疼發熱,或目脹耳鳴,或心中煩熱,或時常噫氣;或肢體漸覺不利,或口眼漸形矚斜,或面色如醉;甚或眩暈,至於顛仆,昏不知人,移時始醒,或醒後不能復元,精神短少,或肢體痿廢,或成偏枯。” [1] 
2.方論選錄 《醫學衷中參西錄》卷7:“是以方中重用牛膝以引血下行,此為治標之主藥。而復深究病之本源,用龍骨、牡蠣、龜版、芍藥以鎮熄肝風,赭石以降胃降衝,玄蔘、天冬以清肺氣,肺中清肅之氣下行,自能鎮制肝木……從前所擬之方,原止此數味,後因用此方效者固多,問有初次將藥服下,轉覺氣血上攻而病加劇者,於斯加生麥芽、茵陳、川楝子即無此弊。蓋肝為將軍之官,其性剛果,若但用藥強制,或轉激發其反動之力。茵陳為青蒿之嫩者,得初春少陽生髮之氣,與肝.木同氣相求,瀉肝熱兼舒肝鬱,實能將順肝木之性。麥芽為谷之萌芽,生用之亦善將順肝木之性,使不抑鬱。川楝子善引肝氣下達,又有折其反動之力。方中加此三味,而後用此方者,自無他虞也。” [2-3] 
參考資料
  • 1.    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年01月
  • 2.    鄧中甲.《方劑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1年9月
  • 3.    汪昂.《湯頭歌訣》: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