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拼音:zhōng),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 [1]。“钟”是由多个繁体字合并简化的字,其繁体有“鐘”“鍾”两个。“鐘”始见于西周金文,古字形从金、童声,本义为一种打击乐器。古时以钟报时,引申指计时器,又引申为钟点、时间。“鍾”始见于春秋金文,古字形从金、重声。“鍾”本义指一种酒器,泛指酒杯或茶杯,此义后写作“盅”。“鍾”由本义又引申指古代的一种量器,再引申指聚到一起。后来“鐘”和“鍾”都简化作“钟”。 [2-3]
“鐘”和“鍾”是不同的姓氏,“鍾”姓人数大于“鐘”姓 [4]。用作姓氏、人名的“鍾”可简化为“锺” [1] [5]。
- 中文名
- 钟
- 拼 音
- zhōng
- 繁 体
- 鐘(铜钟、闹钟)、鍾(钟爱;钟情) [23]
- 部 首
- 钅 [6]
- 五 笔
- QKHH [7]
- 仓 颉
- OPL [7]
- 郑 码
- PJI [7]
- 笔 顺
- 撇、横、横、横、竖提、竖、横折、横、竖
- 字 级
- 一级 [1](编号:1528)
- 平水韵
- 上平声·二冬 [8]
- 总笔画
- 5+4(部首+部首外)
- 四角码
- 8570₆
- 统一码
- 949F
- 注音字母
- ㄓㄨㄥ
- 造字法
- 形声字
- 字形结构
- 左右结构
- 异体字
- 鈡、𦉂、螤、銿
文字源流
播报编辑
“鐘”是篮判古代的一种用铁或青铜制成的乐器。金文的“鐘”(甲组图1-5)是一她永杠个形赠凳仔声字,由“童”和“金”两部分组成,“金”指金属,作意符,说明“鐘”是一种金属制品;“童”作声旁,指示读音。“童”在《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协慨阿男有辠曰奴,奴曰童,女曰妾。”意思是被刺瞎双目无法奔跑的奴隶,所以有人认为“钟”字可能仿拟的是古代有钱人家的奴仆敲打或使用的一种金属报时器。 [3] [9]
现代汉字简化后“,鐘”和“鍾”都简化成了“钟”。就使用频率而言,一般第一个“鐘”字比较常见,就是运用于平时使用的“时钟”“钟表”中,而第二个鍾相对而言使用频率较低,往往就会被使用者忽略。此二字在古汉语中,读音完全相同,也同属一部,意义比较类似,源流也相近,确实不太容易区分。在随后的汉字发展中,才慢慢分化出相互区别的意义,用法也发生了一定改变。
“鐘”,首先根据其本义可知,就是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如:《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后由这种发声的乐器引申为佛寺悬挂的钟,用以报时、报警、集合的信号音,如:晨钟暮鼓、“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在佛寺之中已有用钟来报时的习仔舟惯,由此再次引申为计时器、报时器之义,如:时钟、挂钟、钟表。随后,再由名词“鐘”引申为抽象的时间名词,就指时间、钟点,至此,“鐘”字全部用法均为名词。
“鍾”,根据其本义得知,就是一种盛酒的容器,因此其名词用法多与酒器相关,如:《论衡·语增》:“文王饮酒千鍾。”由酒器引申为一种计量单位,量词,六石(或斛)四斗为一鍾,如:《庄子·人间世》:“则受三鍾与十束薪。”《孟子·告子章句上》:“万鍾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鍾于我何加焉?”也指代古代的用槌叩击发声的一种乐器,如:《诗经·小雅·白华》:“鼓鍾于宫,声闻于外。”
王力先生认为,当作乐器讲时,“鐘”和“鍾”可互通。先秦古籍已有用“鍾”为“鐘”之例,如《诗经·小雅·白华》:“鍾鼓于宫,声闻于外。”明《正字通·乎蒸金部》:“鍾,《汉志》黄鐘,《周礼》作‘鐘’,《诗》鍾鼓亦作鐘。古二字通用。”
真正将此二字区分开来的是,“鍾”字本身比“鐘”字多了一个动词词性,分别有两个意思,其一是汇聚、集中,如杜甫《望岳》:“造化鍾神秀,阴阳割昏晓。”其二是指情感的专一专注,如:鍾灵毓秀,情有独鍾。由于“鍾”有此美好专一之义,很多人也将此字用于人名地名之中,如现代学者钱钟书先生名字里面的“钟”字其实就是“鍾”而不是“鐘”,“鍾”取钟情于书籍之义。很多人取名用“钟”字,其实都是取“鍾”之义,而很少有人去强调此“鍾”非彼“钟”了。 [9]
简化字的“钟”来自于“鈡”。1932年《国音常用字汇》 [26]和1935年《简体字表》都把“鐘”简化为“鈡”。 [22]《简化字总表》因“古二字通用”,确定“鈡”为“鐘”“鍾”二字共用的简化字,又依简化偏旁类推为“钟”。必须注意:在乐器、计时器、钟点、时间义上,“钟”是“鐘”的简化字。在酒器,量度单位和集聚义上(如钟爱、钟情、钟灵毓秀),“钟”是“鍾”的简化字。 [25]《通用规范汉字表》规定,作为姓氏人名,“鍾”简化为“锺”。 [1]
详细释义
播报编辑
词性 | 释义 | 英译 | 例句 | 例词 |
---|---|---|---|---|
名词 | 古代打击乐器。铜制或铁制,悬挂于架上,以槌叩击发音。 | bell |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总术》:“知夫调钟未易,张琴实难。” | |
专指佛寺悬挂的钟。梵语称“犍椎”“犍稚”。多用作报时、报警、集合的信号。 | bell | 北周·庾信《陪驾幸终南山和宇文内史》:“戍楼鸣夕鼓,山寺响晨钟。” | 钟楼;警钟 | |
计时器具,多摆放在桌上或挂在墙上。 | clock | 明·冯时可《蓬窗续录》:“(外国人利玛窦)出自鸣钟,仅如小香盒,精金为之,一日十二时,凡十二次鸣。” 茅盾《子夜》十九:“大时钟镗镗地响了九下。” | ||
指时间或时刻。 | o'clock | 茅盾《子夜》一:“专等船靠了码头,就进来报告,顶多再等五分钟,五分钟。” | 钟点;分钟 | |
古代盛酒器。腹大,颈细,口小。 | cup | 《列子·杨朱》:“朝之室也,聚酒千钟,积麴成封,望门百步,糟浆之气逆于人鼻。” | ||
古代染鸟羽的人。 | 《周礼·考工记·序官》:“设色之工:画、缋、钟、筐、慌。” | |||
古南诏(今云南省大理市一带)少数民族呼弟曰“钟”。 | ||||
量词 | 古容量单位。 | 《淮南子·要略》:“一朝用三千钟赣,梁邱据、子家哙导于左右,故晏子之谏生焉。”高诱注:“钟,十斛也。” 《后汉书·郎顗传》:“而今之在位,竞托高虚,纳累钟之奉,忘天下之忧。” | ||
春秋时齐国公室的公量,合六斛四斗。之后亦有合八斛及十斛之制。 | 《左传·昭公三年》:“齐旧四量:豆、区、釜、钟。四升为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釜。釜十则钟。” 《左传·昭公三年》:“陈氏三量,皆登一也,钟乃大也。” 《孙子·作战》:“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 | |||
古代妻称夫之兄。 | 《汉书·广川惠王刘越传》“背尊章,嫖以忽”唐颜师古注:“今关中俗妇呼舅为钟。钟者,章声之转也。” | |||
动词 | 鸣钟。 | 清·方文《秋夜怀汤仍三》诗:“寺从钟后寂,月向树梢明。” | ||
汇聚;集中。 | concentrate; focused |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子貉早死无后,而天钟美於是,将必以是大有败也。”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济水二》:“泽水淼漫,俱钟睢泗。” 叶圣陶《倪焕之》十二:“这样贸贸然大规模地发掘,也不看看风水,卜个吉凶,如果因此而凝成一股厉气,知道钟在谁的身上!” | ||
介词 | 当;遭逢。 | meet | 《陈书·高祖纪上》:“此地山川秀丽,当有王者兴,二百年后,我子孙必钟斯运。” 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九:“吾少钟丧乱,马上取功名。” |
(表格信息来源:《汉语大词典》 [10]《现代汉语词典》 [23]《汉语大字典》 [11])
古籍释义
播报编辑
说文解字
【卷十四】【金部】职茸切(zhōng)
鐘,乐钟也。秋分之音,物穜成。从金童声。古者垂作钟。
銿,钟或从甬。 [12]
【卷十四】【金部】职容切(zhōng)
鍾,酒器也。从金重声。 [13]
说文解字注
【卷十四】【金部】
“鐘,乐钟也”注:当作金乐也。
“秋分之音,万物穜成,故谓之鐘”注:萬故谓之钟五字今补。犹鼓者“春分之音,万物郭皮甲而出,故谓之鼓”;笙者“正月之音,物生,故谓之笙”;管者“十二月之音,物开地牙,故谓之管”也。钟与穜叠韵。
“从金,童声”注:职茸切,九部。经传多作“鍾”,叚借酒器字。
“古者垂作鐘”注:盖出《世本·作篇》。
“銿,鐘或从甬”注:钟柄曰甬,故取以成字。甬亦声。 [14]
【卷十四】【金部】
“鍾,酒器也”注:古者,此器盖用以宁酒,故大其下,小其颈。自鍾倾之而入於尊,自尊勺之而入於觯,故量之大者亦曰鍾。引申之义为鍾聚。
“从金,重声”注:职容切,九部。 [15]
广韵
职容切,平鍾章 ‖ 重声东部(zhōng)
鍾,当也。酒器也。又量名。《左传》曰:“釜十则鍾。”亦姓,出颍川。又汉复姓,有鍾离氏,《丗本》云:“与秦同祖,其后因封为姓。”职容切。十八。
职容切,平鍾章 ‖ 重声东部(zhōng)
鐘,乐器也。《吕氏春秋》云:“黄帝命伶伦铸十二器。”《世本》曰:“垂作钟。” [16]
康熙字典
【戌集上】【金部】鐘;部外笔画:12
(zhōng)《唐韵》职容切。《集韵》《韵会》诸容切,并音鍾。《说文》:乐钟也。《广韵》:世本曰:垂作钟。《释名》:钟,空也。内空受气多,故声大也。《诗·周南》:钟鼓乐之。
又《韵会》:律名,黄钟十一月,夹钟二月,林钟六月,应钟十月。◎按《周礼》皆作鍾,古字通用。互详前鍾字注。
又地名。《春秋·桓十一年》:公会宋公于夫钟。注:夫钟,郕地。
又山名。《广舆记》:钟山属金陵。
《集韵》:或作銿。 [17]
【戌集上】【金部】 鍾;部外笔画:9
(zhōng)《唐韵》职容切。《集韵》《韵会》诸容切,并音钟。《说文》:酒器也。《孔丛子·儒服篇》:尧舜千鍾,孔子百觚。《正字通》:壶属。汉大官铜鍾,即壶也。俗谓酒巵。《晋书·崔洪传》:洪性俭,屏远珠玉,汝南王亮以琉璃鍾行酒,洪不执。
又《玉篇》:聚也。《左传·昭二十一年》:天子省风以作乐,器以鍾之。注:鍾,聚也。以器聚音。又《二十八年》:天鍾美於是。《晋书·王戎传》:然则情之所鍾,正在我辈。
又《正字通》:天所赋予亦曰鍾。曹植诗:经危履险阻,未知命所鍾。鲍照诗:去来今何道,未知生所鍾。
又《广韵》:当也。
又重也。《周礼·冬官考工记》:鍾氏染羽。注:鍾,重也。染色欲其深重,羽以饰王后之车及旌旂也。
又量名。《左传·襄二十九年》:饩国人粟,户一鍾。注:六斛四斗曰鍾。《前汉·食货志》:谷籴千鍾。又《小尔雅》:二缶谓之鍾。注:八斛也。又《淮南子·要略篇》:一朝用三千鍾赣。注:鍾,十斛。
又地名。《春秋·成十四年》:会吴于鍾离。注:鍾离,楚邑淮南县。《左传·昭六年》:吴人败其师于房鍾。注:房鍾,吴地。《史记·王子侯者年表》:千鍾侯刘摇。
又县名。《前汉·地理志》:江夏郡鍾武县。
又国名。《左传·昭二十七年》:吴公子烛庸奔鍾吾。注:鍾吾,小国。
又官名。《前汉·百官公卿表》:水衡都尉属官,有鍾官令丞。注:鍾官,主铸钱官也。《后汉·隗嚣传》:坐挟铜炭,没入鍾官。
又姓。《左传·定四年》:鍾建负季芉。注:鍾建,楚大夫。又鍾离,复姓。《五音集韵》:《世本》云:与秦同祖,其后因封为姓。
又琴名。《前汉·王褒传》:虽伯牙操递鍾。注:臣瓒曰:《楚辞·九思》云:奏伯牙之号鍾。号鍾,琴名也。马融长笛赋曰:号鍾高调。伯牙以善鼓琴,不闻说能击鍾也。晋灼曰:递音递送之递,二十四鍾,各有节奏,击之不常,故曰递。师古曰:琴名是也。字既作递,则与楚辞不同,不得即读为号,当依晋音耳。
又龙鍾。竹名。产罗浮山。韩愈诗:东野不得官,白首夸龙鍾。《丹铅录》:龙鍾,似竹摇曳不自持也。《杜弼·为侯景檄梁文》:龙鍾稚子。《苏氏演义》:龙鍾,谓不翘举,如䰐鬖拉搭之类。《荀子·议兵篇》:陇种而退。注:遗失貌如陇之种物。《正字通》:龙鍾卽陇种二字声之转。或又作儱偅。卢仝诗作躘蹱。
又垂泪貌。《琴操·退怨歌》:空山欷歔涕龙鍾。
又与钟通。《正字通》:《说文》:鍾,酒器。从金重声,职容切。钟,乐器,秋分之音,物穜成,童声,职茸切。分为二,泥。汉志黄钟,《周礼》作鍾。《诗》钟鼓亦作鍾。古二字通用。
(zhòng)又《集韵》朱用切,音种。《字林》:酒器也。一曰乐器。
又《韵补》叶诸良切,音章。《蜀昭烈帝赞》:皇帝遗植,爰兹八方。别自中山,灵精是鍾。 [18]
【備考·戌集】【金部】 鈡;部外笔画:4
《搜真玉鏡》音中。 [21]
字形书法
播报编辑
字形对比
书写演示
“钅”的第二笔是短横,末笔㇙(竖提)一笔写成。“钅”“中”宽窄相当,顶部左右旁齐平,底部“中”低。“钅”,第三笔横写在横中线上侧。“中”,居右半格,扁框上宽下窄,首笔短竖写在竖中线,第三笔横收笔于横中线。 [6]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播报编辑
中上古音
时代 | 字头 | 声韵系统名称 | 韵部 | 声母 | 韵母 |
---|---|---|---|---|---|
先秦 | 鐘、鍾 | 高本汉系统 | ȶ | i̯uŋ | |
鐘、鍾 | 王力系统 | 东 | ȶ | ǐwɔŋ | |
鐘 | 董同龢系统 | 东 | ȶ | juŋ | |
鐘、鍾 | 周法高系统 | 东 | t | jewŋ | |
鐘 | 李方桂系统 | 东 | t | jung | |
西汉 | 鍾 | 东 | |||
东汉 | 鍾 | 东 | |||
魏 | 鐘 | 东 | jung | ||
晋 | 鐘 | 东 | jung | ||
南北朝 | 鐘、鍾 | 宋北魏前期 | 东冬鍾江 | joŋ | |
鐘、鍾 | 北魏后期北齐 | 冬鍾江 | jwoŋ | ||
鐘、鍾 | 齐梁陈北周隋 | 冬鍾 | jwoŋ | ||
隋唐 | 鐘、鍾 | 拟音/高本汉系统 | tɕ | i̯woŋ | |
鐘、鍾 | 拟音/王力系统 | tɕ | ǐwoŋ | ||
鐘、鍾 | 拟音/董同龢系统 | tɕ | juoŋ | ||
鐘、鍾 | 拟音/周法高系统 | tɕ | iuoŋ | ||
鐘、鍾 | 拟音/李方桂系统 | tś | jwong | ||
鐘、鍾 | 拟音/陈新雄系统 | tɕ | ǐuŋ |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19-20])
韵书集成
韵书 | 字头 | 小韵 | 韵摄 | 声调 | 韵目 | 声母 | 声类 | 开合 | 等第 | 清浊 | 反切 | 拟音 |
---|---|---|---|---|---|---|---|---|---|---|---|---|
广韵 | 鐘、鍾 | 鍾 | 通 | 平声 | 上平三鍾 | 章 | 合口呼 | 三等 | 全清 | 职容切 | tɕjuoŋ | |
集韵 | 鐘、鍾 | 鍾 | 通 | 平声 | 上平三鍾 | 章 | 合口呼 | 三等 | 全清 | 诸容切 | ʨioŋ | |
鍾 | 穜 | 通 | 去声 | 三用 | 章 | 合口呼 | 三等 | 全清 | 朱用切 | ʨioŋ | ||
礼部韵略 | 鐘、鍾 | 平声 | 鍾 | 诸容切 | ||||||||
增韵 | 鐘、鍾 | 平声 | 鍾 | 诸容切 | ||||||||
中原音韵 | 鐘、鍾 | 鍾 | 阴平 | 东鍾 | 照 | 合口呼 | 全清 | tʂiuŋ | ||||
中州音韵 | 鐘、鍾 | 平声 | 东鍾 | 之戎切 | ||||||||
洪武正韵 | 鐘、鍾 | 中 | 平声 | 一东 | 照 | 陟 | 全清 | 陟隆切 | tʃyuŋ | |||
切韵 | 鐘、鍾 | 通 | 平声 | 鍾 | 章 | 合口呼 | 三等 | 全清 | 职容切 | |||
分韵撮要 | 鐘、鍾 | 中 | 阴平 | 第六东董冻笃 | 照 |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19-20])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方言类别 | 方言点 | 声母及韵母 | 调值 | 调类 | 备注 |
---|---|---|---|---|---|
官话(北京官话) | 北京 | tʂuŋ | 55 | 阴平 | |
官话(冀鲁官话) | 济南 | tʂuŋ | 213 | 阴平 | |
官话(中原官话) | 西安 | pfəŋ | 21 | 阴平 | |
官话(西南官话) | 武汉 | tsoŋ | 55 | 阴平 | |
官话(西南官话) | 成都 | tsoŋ | 44 | 阴平 | |
官话(江淮官话) | 合肥 | tʂəŋ | 212 | 阴平 | |
官话(江淮官话) | 扬州 | tsoŋ | 21 | 阴平 | |
晋语 | 太原 | tsuŋ | 11 | 平声 | |
吴语 | 苏州 | tsoŋ | 44 | 阴平 | |
吴语 | 温州 | tɕyɔ | 44 | 阴平 | |
湘语 | 长沙 | tsən | 33 | 阴平 | |
湘语 | 双峰 | tan | 55 | 阴平 | |
赣语 | 南昌 | tsuŋ | 42 | 阴平 | |
客家话 | 梅县 | tsuŋ | 44 | 阴平 | |
粤语 | 广州 | tʃʊŋ | 53/55 | 阴平 | |
粤语 | 阳江 | tʃʊŋ | 33 | 阴平 | |
闽语 | 厦门 | tsiɔŋ | 55 | 阴平 | 文读 |
tsɪŋ | 55 | 阴平 | 白读 | ||
闽语 | 潮州 | tseŋ | 33 | 阴平 | |
闽语 | 福州 | tsyŋ | 44 | 阴平 | |
闽语 | 建瓯 | tsœyŋ | 54 | 平声 |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 [24]、汉典 [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