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鍾洋村

鎖定
鍾洋村地處寧德市蕉城區洋中鎮西南部,地處蕉城、古田、羅源三縣交界,距鎮區16公里、市區43公里,海拔800米左右。轄鍾洋、上村、後路、橋頭、西溪、湖頭、鯉魚湖等7個自然村,設9個村民小組。共計343户,1304人。
鍾洋村位於頂旗山(展旗峯)西麓,是一個典型的山區貧困革命老區村。正因村居僻遠,許多古物得以留存。
2021年11月,被福建省愛衞辦列入“福建省衞生村”擬命名公示名單。 [5] 
中文名
鍾洋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中國華東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展旗峯

鍾洋村地名由來

村西山形似鍾,村前有小平洋,故名。

鍾洋村鄉村概況

1958年成立大隊,1984年改為村委會。在洋中鎮南16公里,頂旗山西麓。轄鍾洋、上村、後路、橋頭、西溪、湖頭、鯉魚湖等7個自然村,設9個村民小組。343户,1304人。常駐740人,本村籍大學文化42人,耕地1620畝,林業9270畝。以農為主,產水稻、蔬菜、茶葉、食用菌等,林業有杉、竹等。 日用商店6間,年銷售值約1.8萬元。
鍾洋 鍾洋
公共設施有醫療站1所,小學教學樓1幢。
展旗峯 展旗峯

鍾洋村珍貴古蹟

餘六府將軍古墓、水碓、觀音堂(菩薩廟)等。
古建築有大廳3座、宮5座,佛堂1座。 [1-2] 
帝”形古畫 帝”形古畫

鍾洋村新聞報道

建文帝出亡寧德之謎十—:保駕大將軍
福建寧德餘六府將軍墓 福建寧德餘六府將軍墓
在福建省洋中鎮鍾洋村,在鱗次櫛比的民居團團環繞下,有一座奇怪的古墓。通常來説,墓地和民居應該是分開的,但鍾洋村這座古墓,卻怪異地位於民居中心。鍾洋村近百年來居住着一羣姓餘的村人,鍾洋余姓不光繞着這座古墓安家落户,還有一些匪夷所思的奇特習俗,比如:余姓的姑娘出嫁前,要先穿素服到村中心這座古墓拜祭,再穿上新嫁娘的紅衣上轎;余姓人家娶媳婦,新婦也要先着白衣祭拜這座古墓,之後方能換上喜服拜堂成親,據説是明朝起就定下的規矩,持續五百餘年,建國後才被廢除。天長日久,先人的規矩變成了傳統,模糊了含義,鍾洋村的餘家後人代代嚴格遵守,卻不知箇中緣由。
一村一墓之間,顯然有着不可分割的關係。教人不禁好奇,被稱為鍾洋餘家先祖的墓主人,究竟是什麼身份?
我們在前篇提到,建文帝南逃到福建,由於天高地遠,燕軍暫時沒有向此地滲透。故而大部分勢力還在朱允炆掌握中。建文帝在寺廟找到棲身之地後,便在閩東建立抗擊朱棣燕軍的根據地,這些根據地往往有着類似的特點:佔山為寨,建寺立廟,形成村落,村中暗藏地道,互相連通,或有密室,用以轉移、藏匿武裝力量。建文帝把和自己一起出亡的心腹武將紛紛派散,命令他們四下建立屯田軍,以期反攻朱棣。鍾洋村余姓的先祖,會不會也是隨同建文帝出亡,一路保駕護航其中一位武將呢呢?
鍾洋村古墓採用溪石、卵石為葬料,這點與寧德當地的墓葬風俗迥異,反而與江蘇南京明代建墓習慣相同。古墓與上金貝的明二帝陵風格極為相似,均是明代官帽椅造型,大小、建制雖不及上金貝古墓,顯然也不是普通人能夠享有的。相傳墓前原有神道,神道兩旁立有石兵石獸,這是三品以上武官的規格:明代來自江蘇南京的三品以上余姓武官,會不會是朱允炆的保駕大將軍餘六府呢?關於這座古墓有很多傳説,余姓的宗老們至今還在講述:在鍾洋村早年動盪的歲月裏,每到三更時分,一名武官的英魂就會顯靈,“身騎白馬,手持關刀”,繞村巡視,鎮守一方水土一方人。這些口耳相傳的故事年代悠久,武官的形象卻十分鮮明,顯然不是純然的捏造,也許正是參考了餘六府本人編撰,以震懾永樂勢力和盜墓賊,保護墓地不遭毀壞。
墓葬的邊上,有一座同樣古老的余姓宗祠,雖然於清代重修,還是能看出其典型的明代建築風格。走進餘氏宗祠,在最顯眼的位置上,一副黑底金字的楹聯赫然書道:“國族聚於斯相府芳聲未艾,宗祊藏之久後賢俊烈重興。”鍾洋村地處古田、蕉城、羅源交界,地理位置相當偏遠,何以有如此氣度寫“國族”匯聚,又寫“相府”後繼有人,期待俊烈重新光耀門楣呢? 祠堂大門邊,兩側粉牆上還書有一副對聯:“鐘山發跡,子而承,孫而繼,千秋統緒續當年;灣水開基,宗有功,祖有德,數代怡謀俎日。”鐘山指的是南京鐘山,暗指余姓先祖餘六府正是在南京受任,得到建文帝的賞識,成了皇帝近臣。不幸靖難烽煙起,倉皇南逃時,餘六府一路保駕護航,隨建文帝來到福建。而“灣水開基”,則是寫明餘家後人為守先人陵寢,來到鍾洋村定居。宗祠門口那灣人造的半月形水池,或許表達着餘家先人對南京城內的月牙池的思念。
就像其他從亡大臣一樣,這位保駕大將軍也隱姓埋名,“六府”是他的化名,真名已不可考。在鍾洋村一間香火旺盛的 “蘇林宮”裏,人們找到了這個化名的由來。“蘇林宮”裏供奉着主神“蘇林元帥”,村民們誰也不知道這些稱號的來由。直到學者翻閲《六府廟記》,才明白蘇林正是司火木之神,是“水、火、金、木、土、谷”這“六府”當中的元帥。看來,餘六府不僅是建文帝的保駕將軍,更有可能是後期建文武裝勢力對抗朱棣的元帥。古墓碑上刻有的“戎宋大夫”的封號,足以證明其人身份不低,或許就是建文帝念他保駕有功賜的。
彷彿是為了印證此處正是保駕大將軍曾經的駐紮地,人們在鍾洋村餘氏宗祠僅僅數百米開外的下路山,半山腰間發現了一處密道,洞口旁散落着不少石碑石刻。這處密道遺址縱然覆滿青苔,仍舊可以見到以接近明代軍事工程的制式壘砌石塊的痕跡。老人們以鬧鬼的傳説嚇唬孩子,還有不相信的孩子壯着膽摸着石壁走進伸手不見五指的地道。發現地道內還有數處密室,可以容人。秘道位於蕉城、古田、羅源三地交界位置,連接蕉城與古田,在蕉城的洞口放把火,古田的地洞口會冒煙。遙想永樂初年,或許建文勢力就是靠着這樣的方式聯絡支援,將各個根據地連點成線,孤注一擲地反擊。 [3] 
寧德發現地宮秘道 疑與明朝建文帝行蹤有關
昨日,記者從寧德建文帝研究小組瞭解到,近日在寧德接連發現一些地宮秘道,推測很可能與建文帝在閩的活動蹤跡有關。據介紹,這條秘道位於蕉城、古田、羅源三地交界位置。
地宮秘道連接蕉城、古田
據介紹,此次發現的地宮秘道位於寧德蕉城區鍾洋村,距離鍾洋村餘氏宗祠約600米。
寧德建文帝研究小組的工作人員王道亨介紹,這條秘道位於蕉城、古田、羅源三地交界位置,連接蕉城與古田,在蕉城的這個洞口放把火,古田的另一個地洞口會冒煙。
在鍾洋村下路山半山腰,記者見到了該處遺址,洞口旁散落着不少石構件。一面疑似碑文的石構件,正面傾覆於洞口正前方,碑身寬且長,頭尾由兩個半圓形大石構成,用手觸摸碑面着地處,可明顯感覺到碑上的文字。這處秘道遺址,洞口邊上的圍牆經年累月已覆上厚厚的青苔,但仍可見由石塊壘砌而成的痕跡。
“老人們傳言下路山鬧鬼,少有人到此地,我七八歲時曾壯膽進去過一次。”據當地人餘承曲回憶,秘道內,牆壁由石塊砌成,秘道很深很黑,行走時只能用手扶着石壁。他告訴記者,秘道內還有密室,至於數量就記不清了。
據介紹,此前,寧德建文帝研究小組就曾在寧德金貝寺周圍的遺址內,發現秘道,研究小組推測,這些秘道可能與建文帝在閩行蹤有關,秘道的歷史有待進一步考證。
當地有建文朝武將墓
記者瞭解到,在洋中鎮鍾洋村,還有一處古墓葬,當地人傳言是“建文朝武將餘六府墓葬”。該墓葬位於深山之中,被民居團團包圍。
“古墓葬穴位怪異,按墓葬風俗,墓葬地應與民居分開,而該墓葬卻位於民居中心,且向陽。”王道亨介紹,該墓葬與南京、江蘇一帶古墓葬用料相同,與福建閩東的明代墓葬用料卻全然不同。
調查人員在對餘氏及其分支的族系家譜研究中,發現存在家譜裏不少地方語焉不詳,似有難言之隱。調查人員認為,建文朝“武將餘六府身世之謎”、“帝師周斌後裔下落之謎”、“國母亭與呂太后下落之謎”三者之間涉及的歷史、人物存在着邏輯關係,對餘氏家譜的研究,可能揭開建文朝武將餘六府的身世之謎,推動建文帝在閩行蹤的研究。 [4] 

鍾洋村所獲榮譽

2023年3月19日,被列入第六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