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錢邦芑

鎖定
錢邦芑(1600~1673) [1]  ,字開少,法名大錯,字他山。鎮江(今江蘇丹徒)人。抗清名士。南明永曆中,以御史巡按四川。永曆六年(1652),受任撫黔。翌年,張獻忠起義軍餘部孫可望率眾進入貴州,他退居貴州東部餘慶縣蒲村隱居。孫可望連續派出13次使者,都被他打發走了。孫可望封刀交付使者説:錢邦芑若是聽命來歸,自有好官好爵對待,如其依然頑固抗命,便用這把刀把他的頭割下帶來見我!可是錢邦芑乂命自安,不為所動。永曆八年在貴州修文潮水寺削髮為僧,從此隱居僻處,縱情山水之間,潛心以詩文自娛。曾寄籍武陵,與門下士講《易》,後居衡山,卒於寶慶。知府某歸其柩,葬于衡山集賢峯下。著書凡20餘種,刊行於世。
本    名
錢邦芑
所處時代
明末
民族族羣
出生地
丹徒
出生日期
1600年
逝世日期
1673年

目錄

錢邦芑生平

南明弘光元年,即清順治二年(1645年),清兵渡江。錢邦芑把家財捐散,離家到浙江、福建參加抗清軍事。因上書隆武帝,受到賞識而授官御史。順治三年,隆武政權失敗後,到廣東去見南明永曆帝,仍用為御史,巡按四川。他在四川平定朱容藩的割據叛亂,招撫王祥部隊,又建議招撫張獻忠的舊部孫可望等。但孫可望卻反過來授他為官,錢邦芑不得已,在順治十一年削髮為僧,改居宅為“大錯庵”,門人隨同出家的達11人。其後,孫可望敗亡,錢邦芑重新出山。
順治十六年,永曆小朝廷失敗,清兵搜捕錢邦芑,復入雲南雞足山重新為僧。康熙元年(1662年)他在貴州路上遇到吳三桂之子吳應熊,因“出語不遜”,被抓去見吳三桂。吳三桂知道他是故意辱罵自己以求死成名,便叫兒子趕快把他放了。康熙三年入衡山。康熙十二年死於嶽麓,終年73歲。遺命用明朝的幅巾方被裹屍入土。
他的兩個弟弟邦韶、邦寅都能文。邦韶死於清軍;邦寅入清不仕,與顧炎武等為友,死後門人私諡為介節先生。 [1] 

錢邦芑著作

著作有《他山詩選》、《十年堂詩選》、《後瀟湘賦》、《大招詩》、《遊嶽草》等。編纂的志書有《永州府志》、《寶慶府志》、《浯溪志》、《九疑山志》、《雞山志》,以及與徐遵湯、惲本初等同編纂的《靖江縣誌》等。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