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錢皋韻

鎖定
錢皋韻,1927年3月14日出生於上海市,核燃料工程、同位素分離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研究員。 [1] 
1950年,錢皋韻畢業於交通大學 [7]  ;1951年,到哈爾濱工業大學學習俄語;1952年,到北京俄文專修學校(今北京外國語大學)的留蘇預備部學習;1953年-1955年,作為莫斯科大學研究生進修兩年;1955年—1956年,成為莫斯科熱工研究所助理研究員;1956年—1964年,擔任北京原子能研究所室副主任;1964年—1987年,擔任核工業理化工程研究院院長;1986年—1988年,擔任核工業部科技委副主任;1988年—1999年,擔任中國核工業總公司科技委主任;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1-3] 
錢皋韻先後在中子物理、聚變物理和鈾同位素分離的科學研究及其組織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1] 
中文名
錢皋韻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上海市
出生日期
1927年3月14日
畢業院校
交通大學 [7] 
職    業
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性    別

錢皋韻人物經歷

1927年3月14日,錢皋韻出生在上海南市區一個普通的市民家庭。 [3] 
1946年9月—1950年7月,在交通大學 [7]  物理系學習,畢業後獲得學士學位。 [4] 
1951年7月,到哈爾濱工業大學學習俄語,從觀摩蘇聯專家的物理教學進入到正式跟班教學。
1952年4月,到北京俄文專修學校(今北京外國語大學)的留蘇預備部學習。 [3] 
錢皋韻
錢皋韻(6張)
1953年-1955年,作為莫斯科大學研究生進修兩年。
1955年11月—1956年7月,成為莫斯科熱工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1956年7月—1964年4月,擔任北京原子能研究所室副主任。
1964年—1987年,擔任核工業理化工程研究院院長。
1986年12月—1988年6月,擔任核工業部科技委副主任。
1988年—1999年,擔任中國核工業總公司科技委主任。
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 [1-2] 

錢皋韻主要成就

錢皋韻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20世紀60年代初,錢皋韻組織並參加了氣體擴散機中核心元件-分離膜研製的協作工程,在中國鈾濃縮技術向離心法過渡的決策中,曾起到過促進作用,主持並參與包括離心機和輔助系統研製在內的一整套完整的離心機研製體系的建立,並組織了幾種離心機的擴大試驗和籌建了離心機小批量生產線。 [1] 
20世紀60年代末,錢皋韻帶領核工業部的一個工作小組,與上海的中國科學院冶金研究所、冶金部鋼鐵研究院等共同協作攻關,通過對蘇聯分離膜樣品的分析與研究,研究建立了氣體通過多孔介質分離的一個簡單但能給出清晰的物理圖像的模型,並給出了分離膜研製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測試方法和相應的實驗裝置。同時,在大量工藝及實驗研究的基礎上,形成了適合大規模生產的粉末冶金軋製成型工藝技術路線。最後,團隊用4年的時間開發出了可批量生產的中國第一代甲、乙兩種分離膜,接着又成功研製成丙、丁兩種更高效的分離膜。
1978年以後,錢皋韻在充分調研中國國外鈾濃縮技術發展動態和中國國內實情後,認為耗電量小、規模靈活的氣體離心分離法已成為當時國際鈾濃縮技術的新潮流,且必將有取氣體擴散法而代之的趨勢,因此,錢皋韻向上級有關領導呼籲並促進離心技術研究小組的成立。
1979年,錢皋韻成功地使第一台工業型離心機運行到額定轉速。
1983年,錢皋韻負責主持研製的兩種離心機單機與級聯試驗取得成功,達到設計分離功率。 [3] 
科研獲獎
據2020年6月中國工程院官網顯示,錢皋韻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一項、國家發明獎一等獎四項。 [1] 
獲獎年份
獲獎項目名稱
獎項名稱
2002年

光華工程科技獎
1987年

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
1985年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5] 
1985年
丁種分離膜
國家發明獎二等獎
1985年
乙種分離膜
國家發明獎一等獎
1984年
甲種分離膜的製造技術
國家發明獎一等獎 [3] 

錢皋韻榮譽表彰

1994年,錢皋韻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1] 

錢皋韻社會任職

錢皋韻擔任天津市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人大代表(1983年4月—1988年5月)、第四屆中國核學會理事長。 [6] 

錢皋韻個人生活

  • 家庭背景
錢皋韻的父親只上過舊式私塾,長期失業在家,因家境日益敗落,少年時期的錢皋韻長年寄居在兄長的岳父家,從小學到中學的學費,也主要通過申請助學金勉強維持。生計困頓的磨礪、寄人籬下的無奈,熔鑄出他自立自強的品格。 [3] 

錢皋韻人物評價

錢皋韻是中國分離膜研製的創始人之一,為促進科研成果迅速向工業化轉化作出了重要貢獻 [1] 中國工程院評)
錢老(錢皋韻)前半生的頻繁轉崗、奔波勞碌不是汲汲於個人名利,而是戮力於國家使命;不是趨避個人榮辱,而是奉獻於民族自強。這種舍小我而顧大我的精神境界,歸根結底導源於他樸素而熾熱的愛國之心 [3] (《中華兒女報刊社》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