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姓可以追溯至黄帝七世孙彭祖。这位史传寿高880岁的寿星真名叫篯铿,后被尧赏识,受封于大彭,成为彭姓的祖先。而彭祖之子篯孚,在西周都城,任钱府(掌管钱财的官署)上士(官名),篯孚就以“钱”为姓,所以彭姓与钱姓本为一家,民间至今也有“彭钱不分家”的说法。由于西周建都于镐京(今陕西西安),篯孚必在京为官,所以钱姓也是发源于陕西一带。 [2]
先秦时钱姓表现不明朗。秦汉时期,钱姓在江苏徐州一带静静地发展起来,三国时,钱姓已经遍布了江苏、浙江和安徽。晋朝时江西成为钱姓的另一重要的基地。唐朝之前,钱姓已经分布到中原和长江南北。钱姓发展的鼎盛时期是在唐宋之际,钱镠被唐、后梁朝廷相继封为越王、吴越王,公元907年受封为吴越国王, [129]即在今浙江杭州建立了吴越国,传五主,割据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达86年,钱镠的子孙分封到各地,子孙很快在江浙地区繁衍。不久钱姓进入了闽粤地区,清初涉足台湾。 [3-4]
2013年钱姓人口约有249万,排在全国第93位。钱姓人口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上海、安徽、湖北、云南等省市。 [5]
- 中文名
- 钱
- 外文名
- Qian;Tsien;Chien;Jeon
- 得姓方式
- 以官为氏
- 得姓始祖
- 篯铿
- 主要郡望
- 彭城郡、下邳郡、吴兴郡 [6]
- 主要堂号
- 彭城堂、下邳堂、吴兴堂等 [5]
- 人口数量
- 约 249 万 [2](2013年)
- 发源地
- 陕西西安 [2]
历史发展
播报编辑
姓氏起源
- 源于彭姓
钱姓源出彭姓,属以官为姓。相传颛顼生二子黎和吴回,黎、吴回先后担任祝融氏。祝融氏为上古时连询拔代掌管用火的首领。祝融氏吴回之子陆终,陆终之第三子篯,亦称彭祖,为彭姓之先祖。彭人族大势强,在夏商时代是一个强大的方国,也称大彭,其中一支形成了彭国。商朝后期,彭国衰落,商王武丁灭彭国,之后有彭氏。大彭氏的后裔篯孚在周朝的钱(泉)府担任上士官,经理财政,后代遂以官名为氏。陕西西安是西周都城镐京之地,也是钱氏的发源之地,钱姓的历史有3000多年。 [5] [7]
- 源于赐姓
钱姓来源于赐姓,这是中国古代帝王彰布皇家威仪,昭示荣宠,笼络、褒奖臣属,邀集人心的重要手段之一。五代时钱镠曾以杭州为中心建立了吴越国,历时86年之久,有不少吴越臣僚先后都被赐以国姓“钱”,而改姓为钱。《宋史·吴越钱氏世家》称,吴越王钱镠“与战士多赐己姓”,至忠懿王钱弘俶纳土归宋时,这些因赐姓而改姓钱氏之人大多归宗原姓。目前,属于这种赐姓的钱姓人仅见于台湾高山族土著中,据《台臭懂湾姓氏源流》记载,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台湾高山族土著七姓中有一支因忠于朝廷,有功于国家,被乾隆帝赐姓为钱,此后相沿不改,迄今仍为钱氏。 [7]
- 少数民族
1、源于蒙古族卓尔和沁氏、敏罕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8]
2、阿舟去源于满族钱佳氏、伊伯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9]
3、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回族、苗族、壮族、藏族、黎族、土家族、哈尼族、布依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钱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钱氏,世代相传至今。 [10]
迁徙分布
- 先秦两汉时期
虽然钱姓早在西周就已获姓得氏,但在发展的最初阶段却是寂寥无闻、无所作为,整个先秦时期见诸于史籍记载的仅仅有隐士钱丹一人而已,且语焉不详、事迹不清。而钱姓族人这时的活动范围仍只局限于其肇基之地的彭城及其周围地区,至于关中钱姓则已是湮没戒采赠付无闻了。进入秦代,钱姓人中才有当时地属关东的下邳(今江苏雎宁)名士钱产因才能出众、节操高雅被朝延委命为御史大夫,由于御史大夫在秦代是专门负责掌管朝廷监察、纠劾百官之权的三公要职,位尊而权重,一般非皇帝股肱亲信不得担任。故而诏令一出,钱产顿时声名雀起,饮誉一时,一向不为人所熟知的钱姓也变得家喻户晓,从此进入天下著名姓族之列。
然而就在钱产及其钱姓的发展渐入佳境之时,不可一世的秦王朝却因长期的暴政苛刑最终引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大起义,并很快崩溃垮台,此后项羽刘邦楚汉相争,天下大乱,一时狼烟四起,生灵涂炭。是时钱产业已亡故,其后人为躲避兵燹之苦,便纷纷离开京师咸阳重返家乡下邳。 [11]
-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之后,钱姓宗族尤其是江南乌程、长兴等地钱姓却面目一新,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态势。尽管这时中国北方仅仅经历了西晋短暂的统一就再度陷入到持续不断的割据纷争之中,进而形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又一大分裂时期,但中原百姓为躲避北方日渐频炽的战乱而大规模南迁所引发的“永嘉南渡”却给原本地广人稀、经济落后的江南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契机。因为南渡不仅使江南宗族、人口大增,也极大推动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开发和发展。同时由于这些人口南迁后仍大多保持着分宗别姓聚族而居的生活习惯,这就使江南钱姓伴随北方钱姓的南来得到了长月的发展,不但人丁兴旺、福祚良多,而且名人贤士层出不穷,出将入相者甚众,逐渐成为社会中举足轻重的一支力量,影响日益扩大。如三国曹魏时,长兴人钱盛官居庐江 (治今安徽合肥)太守,钱瑞历任青冀二州刺史、龙骧将军。入晋,汉高密侯钱咸九世孙钱弥迁家于长城(今浙江长兴东),官至大司农、辅国将军,封豫章县(今江西南昌)侯。约于同时,长城人钱宠积功封授东迁县 (今浙江湖州东)开国侯,钱迪升太子太傅,钱祥拜伏波将军,钱岳任步兵校尉,钱凤任大将军铠曹参军。此外,钱端、钱广、钱象等人也都是这一时期知名一时的风云人物。然而直到此时,江南钱姓仍以乌程、长兴以及附近的长城、东迁等地为主要聚居区。由于这些地方从三国孙吴时就隶属于吴兴郡管辖,所以吴兴自然也就成为当时天下钱姓最为瞩目的地区,进而跻身于钱姓著名郡望之列。 [11]
- 隋唐五代时期
隋开皇九年(589年),隋文帝杨坚用兵江南,掳获陈后主陈叔宝,灭亡陈朝,喇寻微结束了中国自东晋十六国以来270多年的分裂局面,天下复归于统一,是时南北畅通,社会安定,经济渐趋繁荣。其后不久,李唐代兴,因袭隋制,继有四海,通过隋唐诸帝的不懈努力,中国封建社会终于迎来了以隋唐盛世为标志的全盛期。而伴随着这一历史进程,钱姓宗族的发展也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由于隋唐政治文化中心仍主要集中在长安、洛阳等北方城市,因此钱姓族人往往以出仕、经商等形式,开始流向北方,出现北迁趋势,并逐渐遍布于中原各地。
隋代由于国祚短促,钱姓宗族尚不彰显,仅有长城人钱秀卿与钱伯仁二人入朝分别担任伏波将军与散骑常侍之职,影响颇为有限。但进入唐代,钱姓不断壮大,活动范围相应拓展。唐初,光州固始(今属河南)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开辟漳州,随行有不少中原钱姓将佐,后多在福建落户生根,成为福建钱氏的先祖。而随后出现的钱九陇与钱起这两个一武一文家族,则成为唐代钱姓的代表。 [12]
- 宋元时期
经过隋唐五代的蓬勃发展,至北宋建立时,整个钱姓宗族已呈现出一种全面繁荣的态势,影响日大。尤其吴越是因忠懿王钱弘俶明识大局,主动向北宋王朝献国纳土而隆,并不像其他割据政权那样被武力平灭,所以吴越钱氏王族不仅没有遭受通常改朝换代时国破家亡、惨遭杀戮的厄运,反而在入宋后大多仍能入仕为官,继保荣华,扮演着重要的社会角色。虽然公元1127年北宋为金所灭,中国北方一度战火纷飞,生灵涂炭,人口损失严重,并出现了南宋与金朝长期的南北对峙局面,但由于钱姓宗族分布最为密集的江南地区远离战火,且南宋定都于杭州,因此,钱姓的发展并未受到大的影响,甚至还出现了昌盛的势头。不过,两宋钱姓的发展特点基本上还是建立于隋唐五代的基础之上,即以吴越钱氏王族为核心,其他支系则遥相呼应。 [12]
入元后,又涌现出许多新兴的家族支系,诸如松江钱壁,华亭钱全衮、钱惟善,江西吉水钱好德等等。 [12]
- 明清时期
明朝建立后愚匙,大量原先居住于江浙一带的钱姓宗族再度迁往大江南北的广大地区,进一步巩固并扩大了活动范围,进而形成钱姓历史上的又一次迁徙浪潮。由于江浙钱姓自五代以来便罕遇战乱,生活相对富足稳定,加之又极富文化传统崇尚学术,特别在元代其更以文教工商为业,勤俭治家,到明代时便很快涌现出一大批人才,据编撰于清代乾隆年间的《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记载,仅其知名者便已百数,分布地区已不再限于江浙而遍及全国各地。他们或官或宦,或文或武,都对社会进步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并用实际行动壮大、印证了钱姓“自古多才俊”的声势。 [12]
- 移居台湾及海外
颂芝从迁徙方向看,钱姓迁移目标主要集中在台湾、东南亚以及欧美等地。 [12]
由于台湾与大陆隔海相望,距离最近,故而往往成为移民们的首选之地。仅明末崇祯年间,福建沿海饥民迁往台湾的就有数万人之多,形成第一次大规模的移民。至 17世纪初期,在台湾的汉族人数便已达到十万多人。1662年抗清将领郑成功率军收复台湾后,又有大批反清军民相继来台,据粗略统计,当时来自福建、广东的汉人移民几近20万,台湾钱姓也就是在这个时期迁入定居的。按照《台湾省通志·人民志》等书记载,南明桂王永历年间 (1647— 1661),福建同安人钱某入垦凤山县观音里竹仔门庄及后庄仔庄,首开钱姓迁居台湾之先河,惜其名已无考。 [12]
清嘉庆年间,入台钱姓也空前活跃起来。乾隆二年(1737年),安溪人钱甫举家移居台北县泰山乡大山科村钱厝坑,成为台湾钱姓第一位有名有姓者。乾隆十二年(1747年)至五十九年 (1794年),大陆钱姓又分别有钱登选、钱□(名无考)和钱子白等人率族众分三批入台,定居于凤山、苗栗、湖口等地。嘉庆四年 (1799年),钱桐迁居凤山县。道光七年 (1827年),钱兴和钱头等人迁居基隆。同治十二年(1873年),又有钱国珍迁居台湾县,并在当年中武举,成为当地移民中较有身份的人。总计自明末至清末近300年间,钱姓人约有8次入垦台湾,不仅开拓了他们原有的生存空间,而且还为台湾带去了新的人口和劳动力,极大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开发与发展。 [12]
1949年,国民请剃妹党政权在内战中失败、被迫败退台湾,大批军政科教人员随同迁台,其中就有不少的钱姓人,如国学大师钱穆、化学教育家钱思亮、报业巨子钱震、国民党高级将领钱大钧、钱怀源等等都是当中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们的到来,无疑进一步扩大了在台的钱姓人数和影响力。
如今,钱姓位居台湾大姓的第92位,主要分布在台北、凤山、苗栗、新竹等地区。
在迁往台湾的同时,钱姓宗族中也有不少人漂洋过海,迈出国门,走向世界各地。从目前来看,其最主要的海外聚居地为东南亚和欧美诸国。他们以自己的聪明才智,积极进取,勇于开拓,并通过不懈努力,与所在地各族人民一道为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12]
得姓始祖
钱姓得姓始祖为钱孚。颛顼帝是中国南方早期主要八个姓氏的先祖,有裔孙名篯铿,后来封于彭城(今江苏徐州),因此得了彭姓,彭铿是有名的长寿者,据说亲历夏商两代,活了800多岁,被尊为彭祖。彭祖有孙名孚,西周时担任钱府上士,其后子孙便以其官名为氏,称钱姓。他们尊钱孚为钱姓的得姓始祖。 [7]
传统文化
播报编辑
郡望堂号
- 郡望
钱姓的郡望主要有彭城郡、下邳郡、吴兴郡等。 [1]
彭城郡:西汉地节元年(前69年)改楚国为彭城郡,不久复为楚国。东汉章和二年(88年)又改为彭城国,治所在彭城(今徐州市)。相当今山东微山县、江苏徐州市、铜山县、沛县东南部、邳县西北部及安徽濉溪县东部。 [1]
- 堂号
钱姓的主要的堂号有彭城堂、下邳堂、吴兴堂以及吴越堂、丹桂堂、万选堂、锦树堂、射潮堂等。 [5]
彭城堂:以望立堂。 [5]
下邳堂:以望立堂。 [5]
吴兴堂:以望立堂。 [5]
吴越堂:钱镠是五代吴越开国君王。他在后唐时只是一个偏将。但是他深通兵法,很会打仗,打败了王郢,消灭了黄巢,剿平了刘汉宏。皇帝因他战功累累,升他为镇海节度使。这时董昌造反,他有剿平了董昌,皇帝就封他为越王,后来又封他为吴王。到了梁太祖的时候,封他为吴越王。 [6]
万选堂:出自唐钱起的故事。钱起,唐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字仲文。唐天宝年间进士,博学多才,时誉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在天宝年间文人中,可以说是万中选一,其后人取"万选"为堂号。 [13]
还有追远堂、信古堂、斐文堂、锦树堂等。 [3] [13]
钱姓图腾
钱姓图腾钱是炎帝第五世祝融八姓之一的大彭氏的族称,其始祖为彭祖篯铿。钱由“天俞”和两个“戈”组成。因为钱铿崇尚武功,以武力征战壮大了自己的氏族,并取得了祭天权,所以以戈为图腾,并立天俞。右边的“天俞”代表冶炼金属,因为祝融的图腾为火。 [14]
文物故居
- 钱王陵
钱王陵是杭州城缔造者——吴越国王钱镠的墓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浙江省保存最完好的王陵,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钱王陵坐落在浙江临安市锦城太庙山,海拔92m,距杭州市38公里,钱王陵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15]
- 钱王祠
钱王祠位于浙江西湖涌金池南,与岳庙隔西湖相望。在宋代初名“表忠观”,清代以后则通称为钱王祠,供奉着钱氏三世五代国王,康熙、乾隆二帝在此留有“保障江山”和“忠顺遗庥”等御题。人民褒扬了历代钱王的功绩,认为“有德于斯民甚厚”、“有功于朝廷甚大”。
- 金书铁券
吴越钱氏金书铁券又称“钱鏐铁券”,国家一级国宝,是唐昭宗李晔(867—904)于乾宁四年(897)八月四日赐给当时担任镇海镇东军节度使钱鏐(852—932)的免死金牌。这件国宝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铁券,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16]
- 元宵钱王祭
- 清明祭钱王
“清明祭钱王”是浙江省临安非物质文化遗产。“清明恭祭钱王”典礼共分撞钟击鼓、敬奉供品、净手上香、行施拜礼、恭读祭文、颂歌钱王、乐舞敬拜、诵读家训、敬献花篮等仪程。吴越钱氏纳土归宋、维护统一的典故对后世具有重大教育意义。 [18-19]
- 钱氏家训
吴越国王钱镠的后裔遍及海内外,千百年来人才辈出,这与良好家训家风密不可分,据《钱氏家乘》记载,钱氏家训分为个人篇、家庭篇、社会篇、国家篇,四个篇章,字字珠玑,饱含智慧。《钱氏家训》成为中国历史上影响较为广泛的家训之一,2014年被批准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1]
宗祠楹联
方岩镇后浅村的钱氏宗祠始建于清朝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钱氏宗祠坐西朝东,石柱木梁,青砖白瓦。东西长25.09米,南北宽19.28米,总占地面积483.73平方米,建筑面积590平方米。整个宗祠使用了19根圆形的石柱,石柱周长为100厘米,使用方形石柱38根,宽30厘米,长40厘米,最高的石柱有5.48米。 [22] | |
海盐沈荡镇中钱村钱家祠堂,是钱镠二十五世孙钱陈群所建。又名永思堂,俗称“钱家祠堂”,为沈荡钱氏家族祠堂。 钱氏宗祠始建于明代,重建于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解放后作为粮库,而保存至今。2002年,被县政府授予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10月对其进行恢复性维修。 [23] |
- 马上运槊;国旁课读。
- 还乡衣锦;聚宦添花。
- 系承钱孚;望出下邳。
全联典自黄帝裔孙孚,在周为钱府上士,子孙以官为氏。
- 追芳东越;绍美西昆。
- 射潮靖海;庐墓旌闾。
- 彭城世泽;越国家声。
- 泽承周府;名并钱郎。
上联典指钱氏来历。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钱起。
- 银麋瑞角;锦树仙枝。 [13]
全联典指钱鏐。
- 彭城阀阅;兰水衣冠。 [13]
全联典指钱氏来历及郡望。
- 崔恭人浣青留草;陈贤母夜绩授经。
- 里巷相邀传座酒;祖宗曾出买灯钱。
- 述古堂中藏万卷;绛云楼里备千家。 [13]
- 才多隽永诗名重;学有渊源道脉长。 [13]
- 墨花点毫晓云湿;芝草入帘春雨香。
全联典用清朝年间的书法家、诗人钱鲁斯撰书联。钱鲁斯,字伯垌,武进人。
- 启匣尚存归国诏;解弢时拂射潮弓。
全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武肃王钱鎏。
- 仙凤玉露争飘洒;密竹疏松斗志苍。
- 学如牛毛,成如麟角;言不文典,暮不作经。
- 名标鼎甲,门闾代代;秀毓钱塘,兄弟怡怡。
上联前句典自明朝年间的翰林修撰钱福,弦治中试礼部廷对皆第一;上联后句典自明朝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钱升,万历殿试第一。下联前句典自明人礼部侍郎钱谦益;万历进士。下联后句典自宋代秘书监钱昆及其弟翰林学士钱易均为进士。
- 江上峰青,才藻何如太白;州中蟹紫,啸歌不让次山。 [13]
上联前句典自唐朝时期的钱起,工诗,为“大历十才子”之一。有名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赴举时,主考官以为“有如神助”;上联后句典自宋朝时期的钱易,以才藻知名。苏易简称钱易有李白才。下联前句典自宋朝时期的钱昆,钱易之兄性嗜蟹,尝求补外职,希望能到“有蟹无通判”处。下联后句典自明朝年间的钱薇,曾因星变言主失,为世宗所衔恨。又疏谏南巡,被斥为民。归而讲学,足迹不及公府。
- 陌上花开,铁券王孙君独秀;梁间燕语,乌衣子弟我重来。
此联采用江苏省无锡钱氏宗祠联。上联“铁券”,典指五代时吴越王钱鏐,唐昭宗任他为镇海节度使,赐给铁券(即铁契,古代皇帝颁赐给功臣授以世代享受某种特权的凭证。汉朝表用丹砂书写誓词,从中剖开,朝廷和受赐者各保存一半;唐朝以后则嵌金,刻有免死等特权的文字),到明朝,他的后人还保存着。明朝年间的陶宗仪在《辍耕录·钱武肃铁券》中说:“我乡钱叔琛,是钱武肃王的后裔,曾拿出家中所藏的铁券,开状像瓦,高一尺多,宽二尺左右,券词是用黄金镶嵌的。”下联“乌衣子弟”,典指豪门望族的后代。“乌衣”,指乌衣巷,在今南京市秦淮河以南,三国时吴国曾在此驻兵,因士兵穿乌(黑)衣而得名。东晋时,因王、谢等大族住在这里,从此闻名。
家谱文献
家谱名称 | 编纂者 | 编撰方式 | 藏地 | 备注 |
---|---|---|---|---|
江苏溧(lì)阳钱氏家谱不分卷 | 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木刻活字印本 | 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 即《钱氏家乘》,此书为吴越钱氏大宗谱 | |
河北保阳钱氏宗谱 | (清)钱漱泉修 |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 ||
浙江杭州钱武肃王集附录四卷 | (清)钱槐等编辑 | 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 ||
江苏无锡吴越钱氏五修流光宗谱十二卷 | (清)钱人麟等修 | 重庆市图书馆 | ||
(清)钱日煦纂 | 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 |||
江苏无锡堠山钱氏宗谱十卷,世谱三十卷 | (清)钱熙元等修 | 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锦树堂木刻活字印本 | 中国国家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 |
江苏无锡钱氏湖头分支马桥宗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附遗芳略二卷 | (清)钱承康纂 | 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锦树堂木刻活字印本 |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 | |
江苏无锡堠山钱氏丹桂堂家谱四卷 | (民国)钱基博编 | 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铅印本一册 | 中国国家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苏州大学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浙江省嘉兴市图书馆、武汉大学图书馆 | |
江苏无锡钱氏湖头宗谱,上卷八卷,下卷十卷,末一卷 | (清)钱邵霖辑 | 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忠义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 | 上海市图书馆 | |
江苏无锡钱氏湖头宗谱上卷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 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锦树堂木刻活字印本 | 中国国家图书馆(有两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 ||
江苏无锡钱氏湖头宗谱两卷 | (清)钱士炳等修 | 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十八册 |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 |
江西永新钱氏家乘六卷 | (清)钱柏园修 | 福建省图书馆 | ||
江西万载福溪钱氏重修族谱 | 著者待考 | 清同治年间木刻活字印本 | 江西省图书馆 | 今仅存第四卷、卷末 |
(清)钱戟门等修 | 清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崇本堂木刻活字印本 | 江西省图书馆 | 今仅存第一卷 | |
安徽广德钱氏家乘不分卷 | (民国)钱文选纂 | 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铅印本一册 | 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吉林省吉林市图书馆、哈尔滨师范大学图书馆、上海市图书馆 | |
广东番禺金钱村候氏族谱不分卷 | (清)侯子城志 | 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手写本一册 | 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 |
湖南、湖北钱氏宗谱五卷 | 钱焱良等纂修 | 1994年彭城堂铅印本 | 寻源姓氏(存卷1、3~5)、美国犹他 | 为湖南、湖北部分钱氏通谱 |
湖南湘潭钱氏三修族谱十四卷 | (清)钱彰玾主修 | 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彭城堂木活字本 | 上图 | 始迁祖柽,元至正三年(1343)迁居湘潭钱家坪 |
湖南湘潭、湘乡钱氏续修族谱十一卷首二卷 | (清)钱序馨主修 | 清同治六年(1867)彭城堂木活字本 | 历史所、上图、山西家谱、美国犹他 | 湘潭始迁祖柽,元至正三年(1343)迁居湘潭钱家坪。其孙仲祖,明初徙居湘乡。是为湘潭、湘乡两地合修谱。 |
湖南湘潭、湘乡钱氏五修族谱十三卷首三卷 | (清)钱永桂等主修 |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彭城堂木活字本 | 历史所、上图、山西家谱、美国犹他 | 湘潭始迁祖柽,元至正三年(1343)迁居湘潭钱家坪。 其孙士怛、叔翰世居湘潭,仲祖徙居湘乡,叔翰后裔登选卜居湘乡。 是为土怛、仲祖、叔翰三派合修谱。 |
湖南湘潭、湘乡钱氏六修族谱十五卷首四卷 | 钱锡珵等纂修 | 1944年彭城堂木活字本 | 上图、湖南图、美国犹他 | 湘潭始迁祖柽,元至正三年(1343)迁居湘潭钱家坪。其孙士怛、叔翰世居湘潭,仲祖徙居湘乡,叔翰后裔登选卜居湘乡。是为土怛、仲祖、叔翰三派合修谱。 |
湖南隆回钱氏三修族谱三十七卷首一卷 | 钱书明等主修 | 2008年述信堂印本 | 湖南图 | 始迁祖文伯,徙居武冈紫阳铜江冲(今属隆回) |
湖南常德、澧县钱氏族谱□□卷 | 钱继本等纂修 | 1936年彭城堂木活字本 | 湖南图(存合房卷1,伯贵房卷1、2、仲贵房卷1~9、13、14、16、17、亨贵房卷1、5) | 始迁祖伯贵、仲贵、亨贵、德贵,明永乐二年(1404)伯贵徙常德钱王嘴,仲贵徙澧县药山坪,亨贵徙常德牟家垱,德贵居慈利雷公塔。是为常德、澧县二邑合修谱 |
湖南常德楚南义陵钱氏三修族谱四卷首一卷 | (清)钱肇江等纂修 |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万卷堂木活字本 | 上图 | 始迁祖右治,明洪武间迁居武陵县前乡枫林村官仓石狮山。 |
部分参考资料: [24-26] |
字辈排行
- 云南昆明钱氏字辈:铸本广济远 宏以宜泰人
- 安徽怀宁钱氏字辈:正中大齐光 普寿新安近
- 安徽巢湖柘皋万选堂钱氏:太泽开昌运 先恩裕厚祥 , 传家惟孝友 礼义振伦常
- 浙江宁波镇海钱氏字辈:应国士舜 文学上大 孝为忠本 功德韦昭 万世相承 天人佑启
- 浙江海宁钱氏字辈:兴邦保国 崇德志道 通经博古 明体达用
- 浙江浦江、兰溪五都钱氏字辈:载熙泰淳崇,仁义礼智信;贤良方正, 禄位名寿……
- 浙江乐清白石钱氏:宗泰怀载动爱起节昭忠,士元存嘉宠修明启彦师……
- 广东潮汕钱氏字辈:伯思孝友仲怀敬恭忠信立德礼义衍芳
- 湖南湘潭钱氏字辈: (原编班序,自第十三世起)广诒彰世序 永锡茂宗支 绳武昭垂日 人文蔚起期 (新增班序)景仰先贤德 鸿基耀楚湘 诗书传后代 克绍振纲常。 [13]
- 江苏泰州钱氏“八训堂”字辈:普存忠厚承先泽,兆启科名展俊才
- 贵州瓮安钱氏字辈:国正天心顺 贞元世道昌 儒学敦诗礼 英华大文章
- 安徽明光紫阳钱氏字辈:宗福启成国 宝善永昌家 文明先从学 广兆必荣华
- 湖南常德、澧县:(仲贵公房,老谱原派)贵贻陞树达 玉万象益修 真养明哲永 昌振兴继绪 (阖族续派)正本学超文 赞焕第道立 克定述育在 宏恒兆承启。 [13]
姓氏名望
播报编辑
名人频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钱姓历代名人310名,占总名人数的0.68%,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二十六位;钱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5%,排在四十八位;钱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1%,排在第二十一位;钱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1.05%,排在第二十一位。
名门望族
海盐钱氏是“千年名门望族,两浙第一世家”吴越钱氏的一个分支,以五代十国吴越国创建者钱镠为始祖。明初,钱镠之孙钱弘叔后裔由江苏宜兴蒙山支分出,始迁祖为钱镠十五世孙钱富一。海盐钱氏,历数百年之岁月,是人才特别昌盛的“清门硕望”,是嘉兴“居首之大家”。史有清代儒臣钱陈群;“秀水诗派”领军人物钱载;历史学家钱仪吉、钱泰吉;报界耆宿钱芥尘;今有中国工程院院士、水利专家钱正英;人民日报社原社长钱李仁。 [27]
先秦两汉
篯铿(约公元前2250~前2105):大彭国第一代始祖,后世尊称其为彭祖,生于帝尧二十三年夏历三月初三,逝于帝禹二十年夏历六月十二,享年约145岁。他是颛顼的六世孙(四代孙)、黄帝的九世孙(七代孙)。 [28]
魏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
钱镠(liú):五代十国政治家,吴越国的创建者,公元907至932年在位。居梁时被封为吴越王。在位期间,曾力主修建钱塘江捍海石塘,保境安民,鼓励垦殖,发展农桑、贸易,极大促进了吴越地区的经济发展。 [30]
宋元
钱惟演:北宋文人,博学能文,辞藻清丽,所著今存《西昆酬唱集》、《家王故事》、《金坡遗事》。
钱乙:宋代儿科医学家,曾任太医丞。他广博医学,精《本草》,有《伤寒指微》、《婴孩论》、《小儿药证直诀》传世。
明清
钱陈群(1686 ~1774):浙江嘉兴人,清代大臣,善诗,为乾隆赏识,与沈德潜合称江浙两大臣。
钱载(1708 ~ 1793):诗人、书画家,《四库全书》总纂,山东学政。乾隆十七年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后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上书房行走,官至二品而廉洁清正,晚年卖画为生。工诗文精画,善水墨。
钱维城(1720~1772):字幼安,字宗磐,号纫庵,又号稼轩,武进(今江苏常州)人。乾隆十年一甲一名进士,授修撰,官至刑部侍郎。供奉内廷,为画苑领袖,善画山水、花卉。乾隆帝收藏目录《石渠宝笈》有钱维城画作160余幅。 [39]
近代以来
- 科学教育界
钱学森(1911-2009):中国导弹之父、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为组织领导新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的研究发展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和“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45]
钱俊瑞(1908~1985):中国经济学家,曾任教育部副部长、文化部副部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并任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会长以及北京大学教授等职。 [56]
钱骥(1917~1983):中国空间技术的开拓者之一,空间技术和空间物理专家,是中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方案的总体负责人,为返回型卫星的研制做了大量技术和组织领导工作,于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59]
钱令希(1921 ~ 2009 ):工程力学专家、力学家和教育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是中国计算力学工程结构优化设计的开拓者。1938年在比利时自由大学获得“最优等工程师”称号后,回国参加叙昆铁路建设。 [61]
钱宁(1922~1986):当代泥沙运动及河床演变专家。
钱伯海(1928~2004):生前任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统计学会第1~3届理事会副会长、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等职, 被美国传记协会选定列入《世界500名有影响的领导或学术带头人》名录。 [63]
钱泽南(1949~):生物化学家,主要成就为发现调节基因表达的关键转录因子。
- 文学界
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作家、文学史家、学者。
钱海岳(1901~1968):以研究“南明史”著称的史学家,“9.18”事变后,他立志通过研究南明史总结出历史经验教训,激发民众救亡图存的精神。他耗费35年心血编撰完成了史学著作纪传体《南明史》,填补了史实空白。 [77]
- 政治界
钱壮飞(1895~1935):中共烈士。中共隐蔽战线的"龙潭三杰"之一;1931年4月25日,及时将顾顺章叛变的绝密消息告知中央,为保卫中共中央的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拯救了中共中央;1935年4月于长征途中牺牲。 [84]
钱端升(1900~1990):中国法学家、政治学家、社会活动家。
钱敏(1915~2016):曾任第四机械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青年时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曾任重庆市委书记,主持建设了重庆第一座长江大桥;1953年3月,他负责“一五”计划中重型机械项目,为新中国重型机械工业创建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89]
钱树根(1939~):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上将军衔。重庆炮兵学校毕业。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1985年,他奉命率部参加云南边境防御作战,英勇善战,用兵如神,战功卓著,受到中央军委通令嘉奖。 [96-97]
- 艺术界
钱筱璋(1918-1991):新中国新闻纪录电影的开拓者、奠基者和指导者,延安纪录电影学派的领军人物。他编辑的纪录片有《南泥湾》、《百万雄师下江南》等。
- 体育界
- 商业界
钱峰雷:1976年出生,企业家、慈善家。在2013年浙江宁波遭受百年不遇的台风“菲特”灾害时,钱峰雷向受灾最严重的余姚捐款500万元、鄞州区300万元、奉化200万元,曾入围2014年胡润慈善榜。 [112]
钱东奇,科沃斯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2021年入列福布斯全球富豪榜榜单。 [123-124]
- 演艺界
钱嘉乐:香港电影及电视演员、节目主持、武术指导及导演,钱小豪胞弟。2013年11月24日,凭借《车手》获第四十九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动作设计。
- 其他
人口统计
播报编辑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钱姓大约有3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5%,排在第四十九位。浙江为钱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钱姓总人口的24%,占浙江总人口的1.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山东,这三省钱姓占钱姓总人口的54%;其次分布于河南、四川、安徽、江西、陕西,这五省的钱姓又集中了33%。形成了鲁浙苏东南沿海密集钱姓区,以及沿长江的江北钱姓重要分布区。 [3]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钱姓大约有5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0.57%,为明朝第三十八位姓氏。宋、元、明600多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钱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快,600多年中钱姓人口纯增加率为51%,净增加了18万。浙江仍为钱姓第一大省,约占钱姓总人口的42%。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30%)、江西(8%),这三省钱姓大约占钱姓总人口的80%。从中可以看到宋、元、明期间600余年,钱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南方迁移,特别是向江浙赣地区移民。全国重新形成了江浙赣钱姓人口聚集中心。 [3]
据2006年《中国姓氏三百大姓(中)》,当代钱姓的人口已近220万,排在第九十六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8%。从明朝至今600年中钱姓人口由53万增到220万,达4倍多,钱姓人口的增加速度远远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钱姓人口增加率是呈A形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浙江、安徽三省,大约占钱姓总人口的52%,其次分布于广东、上海、云南,这三省市又集中了20%。江苏居住了钱姓总人口的24%,为钱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长江三角洲高比率的钱姓区。在近600年间,钱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些区别,虽存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情况,但向东南和南方的移民仍是主流。钱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苏皖浙沪、山东东南部、赣闽北部、湖北东南部、粤桂云大部、贵州西南、吉林大部、黑龙江西北、内蒙古东北,钱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2%以上,中心地区达到1%以上,上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0%,该地区居住了大约68%的钱姓人群。在沿长江以南的其他地区、豫鲁中部、陕甘南部、内蒙古东部、东北其他地区,钱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1%一0.2%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5.7%,该地区居住了大约25.8%的钱姓人群。 [119]
2013年钱姓人口约有249万,排在全国第93位。 [5]
2022年1月24日,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发布2021年全国姓名报告。根据报告,钱姓分布最多的省份是江苏。 [122]
史籍记载
播报编辑
《通志·氏族略三》云:"钱氏,颛帝曾孙陆终生彭祖,裔孙孚为周钱府上士,因官命氏。" [13]
《百家姓考略》曰:钱氏系籛氏。彭祖籛铿,其支庶子孙去"竹"为"钱"。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