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錢九韶

鎖定
錢九韶,又名九同,字太和,號南淳,生於1731年,卒於1796年,河南鄭州密縣(今河南省鄭州市新密)超化鄉河西村人。清乾隆五十年(1785)恩貢生,是當時名聞中州的詩人。他的詩作被選入《清詩鐸》、《中州詩徵》、《中州藝文錄》,其生平事蹟詳載於《文苑傳》。錢九韶出身貧寒,自幼聰敏過人,事親至孝,贍養父母特別勤謹,常不離雙親左右,族人稱他為孝子。
中文名
錢九韶
民    族
出生日期
1731年
逝世日期
1796年
職    業
貢生
主要成就
古詩詞
出生地
河南鄭州新密
代表作品
《蘆花》
《雙柏行》
《築城謠》

錢九韶人物簡介

錢九韶,(公元1731-1796年),號南淳,字太和,號南渟,河南鄭州新密人。貢生。又名九同,字太和。
錢九韶河南省鄭州新密市超化鎮河西村人.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恩貢生,是當時名聞中州的詩人。他的詩作被選入《清詩鐸》、《中州詩徵》、《中州藝文錄》;其生平事蹟詳載於《文苑傳》。

錢九韶人物經歷

青少年時期的錢九韶,嚴承庭訓,刻苦自勵,勤奮向學,“經書日誦數千言,皆能通曉大意”。誦讀經典,不知疲倦,日讀數千言,過目成誦,出語輒驚其長老。“所覽文章,悉通大意。 “夜則篝燈吟誦,達旦不輟,故每試必列前茅”,少年時,縣試、院試均為第一名。年甫弱冠即已詞壇樹幟,為鄭、滎、密一帶八學之冠。他才思敏捷,文不加點,日可得詩數十首,每一詩出,輒相與傳誦,詩賦名重一時。早年寫的《蘆花》詩,被當時文人交口稱讚,使他一舉成名。由於他善寫蘆花,於是人們就送他個雅號,稱他“錢蘆花”。從此名聞中州,聲震京師,海內以詩為名者,皆知鄭州密縣有個“錢蘆花”。試選他的兩首《蘆花》詩為例,略作分析,有助於從中瞭解錢九韶人生片斷和一時思想情感。
其一
江鄉叢薄戀依依,底事天涯處處飛。
短草灣頭隨葉落,斜陽渡口趁帆歸。
擬將桃梗無根蒂,認作楊花有是非。
淺水船中人不覺,醒來雪片滿蓑衣。
其二
跌蕩輕團似轉蓬,長幹十里斷橋東。
只愁撲地粘寒雨,故愛凌虛漾晚風。
淡不着香秋色裏,飄無定所雁聲中。
可憐自露悽悽赴,冷落伊人半畝宮。
這裏選的兩首《蘆花》詩,第一首是寫詩人初春時節的一次郊遊,也許是訪友,也許是與朋友一起郊遊,突出表現出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與喜悦之情。詩歌寫到水灣的“短草”,寫到落葉,寫到斜陽、寫到渡口,寫到歸帆,也許詩人是訪友歸來,喝醉了酒,所以他“擬將桃梗無根蒂,認作楊花有是非。”他醉酒朦朧,睡卧在船中,不知此身為何物,人間的繁瑣和污濁更不復存在,完全沉浸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自己的身心與大自然交會融合,如此不知過了多久,醒來的時候,他的蓑衣上落滿了如同雪片的蘆花。這是多麼自然而又多麼有情趣的人生啊!第二首,突出寫自己的悽清境況。前四句寫野草被風吹的飄飛不定,長幹十里的斷橋東側,野草隨風飄飛如轉蓬,清涼的秋雨將它們沾濕在地,然而他們並沒有悽傷,依然深愛着陵虛中的晚風。後四句讚美那些野草雖無花的香豔,但秋色中自有它的淡雅,雖然秋風勁吹寒雁悽切,自己身無定所,但比起那位在白露悽悽之中,沿河岸尋覓伊人的詩人以及冷落“半畝宮”的伊人不是還好嗎?詩歌的最後兩句,詩人明顯化用了《詩經·秦風·蒹葭》中的詩意和境界。錢九韶不僅才華出眾,對父母也異常孝順,從不對父母大聲説話,生活上關懷備至,深得鄉民稱讚。父母在世時,從不遠遊,令父母擔心。中年父母去世後,他除了哀思父母之外,全身心致力於讀書,省吃儉用,積下錢到大梁書院拜師,結交名流,希圖通過遊學,使學業有進,參加科舉考試,取得一官半職,改善境況,光耀門庭。然而,終因鄙薄八股文,雖多次參加鄉試,皆名落孫山。自少年得中秀才,終其一生仍是秀才。他也並不以為然,終生不得志,身處逆境,但從不消沉,始終堅持自己的理想和崇高的品格。晚年一面勵志治學,一面專心授徒,先後掌教梁園,主講檜陽書院,教學認真,誨人不倦,多所成就。他的弟子中優秀者有的考中了進士,有的成為當時有影響的著名學者。在封建社會里,政治黑暗,門閥森嚴,強弱相凌,世態炎涼,現實與理想的對立,使他總感到自己生不逢時,沒有機會施展自己的抱負,但密縣悠久厚重的歷史文化,始終滋潤着他的心田。密縣為祝融之墟,西周鄶國、春秋鄭國先後在這裏建都,更有溱、洧兩條歷史名河,這裏曾上演過一幕幕精彩的人生話劇,傳説祝融為火神,他造福於遠古人,給人們帶來了光明和温暖。錢九韶生於斯長於斯,從小就熟知這些歷史故事。祝融、周公、孔子都是父親最敬畏的人,從小就教他讀聖人書,為民主宰。儒家學説中積極進取的思想在他的頭腦中深深紮下了根,他衷心服膺儒家提倡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治平理論,認為這是知識分子的責任。他堅守聖人教導:“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他在《雙柏行》一詩中寫到:
印月軒中風謖謖,撲落柏子滿地綠。
拾來藝種洧之陽,三年翠葉始紛鬱。
爾時家祭初告成,移將雙木對兩楹。
有如仲時方年少,何時方稱棟樑名。
於今屈指三十載,風霜冰雪顏不改。
皮膚皴作老龍鱗,虯幹聳作凌雲彩。
交柯聯枝濃蔭布,全因從前培植固。
殷勤寄語後來人,愛此佳樹須保護。
從來樹人如樹木,根深葉茂無傾覆。
不見臨安大樹枝,文錦千秋照天目。
詩人以門前柏樹自勵勵人,希望自己也希望子孫像柏樹一樣植根堅固,枝葉繁茂,無傾覆之患。他終生就是這樣要求自己,一直積學不輟,等待機會,希望做一番事業。然而嚴酷的現實不僅不給他機會,反而把他逼到近乎絕望的境地。他窘困潦倒,不得不老死林下,做一個只會賦詩抒愁的文人。光陰荏苒,佳人易老,轉眼到了暮年,壯志難酬,夢裏摸遍寶劍,也只是劍生指寒。他疾病纏身,借酒澆愁,每當酒酣之時,便情不自禁地高聲吟誦着自己的詩句:“侯贏抗可用,誰是信陵君?”詩人的悲憤之情千載之下仍能深切感受得到。錢九韶由於出身貧寒,仕途多舛,長期處於社會低層,和貧苦農民有着相同的命運。他目睹統治階級的窮奢極欲,貪官污吏的橫徵暴斂,勞動人民的悲慘遭遇,愛與憎的情感自然流露於筆端。他的不少詩篇大都敢於揭露封建社會的黑暗,給統治階級以無情鞭笞,對民間疾苦表示出無限同情和深切關懷。他不僅關懷民眾,而且學識淵博,精通時藝和古學體,尤其擅長詩賦,喜作五七言詩。他熱愛生活,擅長用詩歌來反映社會生活,尤其當時提倡“躋唐蹂宋,”他繼承唐代詩歌的優良傳統,但不蹈襲前人。他效法杜甫和自居易,敢於面對現實,據事名篇,不假思索,隨即而成。他寫的諷喻詩感情真摯,反映人民苦難生活深刻。詩歌風格秀拔密麗,樸質簡潔,摒棄浮豔之風,要求能有補風教,歸於性情之正,在寫作實踐中形成自己特有的風格。如《築城謠》:
城垣塌盡土沒隍,盜賊夜上縣君堂。
縣君聞之色倉皇,慨捐清俸築城牆。
三百青銅木尺五,三分雪花一板土。
良吏分明特辛苦,惡役騷擾惡如虎。
役衣裘,百姓愁;役食肉,百姓哭。
築城衞民民先死,盜賊仍在公門裏。
詩人對縣太爺的衞民築城一事發表自己的看法,認為築城困了民,肥了賊,三百銅錢可買一條築城用的木杵,每築一板土就要耗費三分雪花紋銀,這樣的築城只能是“築城衞民民先死”,充分揭露了官吏的昏庸和貪殘。錢九韶是一個很有正義感的詩人,他雖家境貧寒,一生不得志,但意志不減,畢生勤奮,筆耕不輟,著述甚豐,着有《葩經正韻》8卷、《四書正字》4卷、《研來齋雜記》12卷、《密縣誌補遺》6卷、《南渟文集》10卷、《南渟詩集》24卷等。他的詩歌多被選入《清詩鐸》、《中州詩徵》、《中州藝文錄》等。史書稱他“雖不遇於時,而其詩歌自足千古,況海內名公巨卿,文人學士,無不知太和之名,無不慕太和之詩”。這應是比較公允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