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鋪門圩

鎖定
鋪門圩,位於賀州市鋪門鎮之中部,地臨賀江,距信都15公里。面積0.6平方公里。耕地1317畝。住家261户,1989年人口1322人。圩期原為農曆3、6、9,現為公曆3、6、9。來趕圩的,大都是本鎮和信都、仁義的居民,此外,還有毗鄰懷集縣之梁村、崗坪,封開縣之長安、金裝、南豐和渡頭,蒼梧之沙頭和石橋,本縣之賀街和蓮瑭等地的商販。每圩期趕集的人,多者上萬,少者也有四五千人。圩場繁榮,貿易興旺,是本鎮的商業中心。 [1] 
中文名
鋪門圩
圩    期
公曆3、6、9
地理位置
廣西賀州市八步區鋪門鎮中部
鋪門圩始建於明末清初,當時只有鋪屋十多間。至清乾隆年間,已建就兩條街道:一條是沿賀江南北走向、長600多米、寬3米的正街,一條是位於南部、僅有70米長、2米闊的小街。兩條街道均用鵝卵石鋪砌而成,路面高低不平。鋪屋共有300餘間,多是青磚瓦房,兩邊鋪屋的瓦檐相近,街道陰暗潮濕。民國期間,把街道擴闊2米,劃分為兩條街,二碼頭以北叫太寧街,以南叫安寧街。解放後,政府規劃,進行街道建設。1968年開闢了十字街,從街道口直通鎮政府,長250米。1975年在圩的西邊修築一條公路,由鋪門中心校至下寨,全長800米。1986年再開闢兩條新街,一條由郵電所至供電所,一條從供電所至原太寧街,兩街共長200米。隨着經濟發展,圩場也逐步增建。1972年在右十字街右側建圩亭,總面積450平方米,1980年在十字街頭右側又建了一幢,面積120平方米,1987年在鋪門士於中心建了四幢。由於圩亭倍增,街道行人擁擠等混亂的現象減少,圩場整然有序。 [1] 
解放前,鋪門街的商店九成是廣東人開業的。粵人在鋪門經商,不但人數多,而且歷史悠久。早在清同治四年廣東商人便在安寧街建了一幢佔地1000平方米的粵東會館;經營日雜兼開榨油坊的永成號老闆,是廣東人,從其祖翁開業至本世紀40年代初,歷150多年。粵人經營的行業甚廣,30年代經營典當業的有成利押,經營百貨的有其昌、五昌,經營蘇杭布匹的有照記、泰豐,經營酒米雜貨的有建昌、建隆、建興、全興,經營煙酒油糖的有廣豐、昌隆、茂昌、永成,經營醬園的有遂豐,經營缸瓦的有德利、裕記。經營中藥的有榮合、源和堂、元壽堂,經營木材的有全和、永全利,經營飲食業的有泰益,經營屠宰業的有和昌、蘇元利、巨利等店鋪。 [1] 
民國34年(1945年),日軍入境燒燬百多間鋪店。商業元氣大傷,一度蕭條。但經過商人三年艱苦努力,鋪屋先後得到恢復和重建。原來的粵商,部分恢復了舊業,但鄉人在鋪門開店的也略有增加。 [1] 
解放前,各行商業,全屬私人資本、尤以獨資經營的為多,合資經營的極少。資本雄厚的商號,囤積居奇,壟斷市場,大發橫財。
解放後,人民政府採取了一些整改措施,1950年成立信都縣貿易公司鋪門貿易組,1951年建立中國人民銀行鋪門營業所,使國營企業經濟在呼場貿易中起主導作用。隨後組織成立鋪門供銷合作社,並對個體商業和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組成日雜、百貨等小組。 [1]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原有各種合作小組i有的保留,有的承包給各户經營。此外,還增添了不少個體商户。供銷社也增設了西藥、中藥、雜貨、布匹、百貨等門市部。市場上,每逢圩期大量稻穀、雜糧、油、糖、肉類和牲口、雞、鴨、鵝、生煙、茶葉、水果、竹製品等農副產品紛紛上市。 [1] 
鋪門圩既是鄉的商業中心,也是鄉的政治文化中心。民國元年、成立信都縣後,鄉行政領導機構如團務分局、鄉公所以及建國後的黨政領導機構如中國共產黨鋪門鎮黨委會、鋪門鎮人民政府、鋪口鎮人民代表夫會主席團、鎮人民武裝部等都設在這裏。 [1] 
鋪門圩之所以成為鎮的政治中心,還在於它是各個時期政治活動的主要場所。地方抗日戰爭救亡宣傳活動,以及民國35年(1946年)信都縣選舉國大代表等都在此進行。解放以來,多次注此召開具有政治意義的重大會議和舉行羣眾性集會。 [1] 
文教衞生方面,早在清乾隆33年(1768年)在太寧街就建起臨陽義塾,全縣士子都可到此授課。民國14年信都第二高等小學遷予臨陽義塾。民國後期,鋪門衞生院解放後開辦的鋪門高中(後改為初中)、電影院、廣播站、文化站等單位都設在這裏。 [1] 
多年來鋪門還是駐軍要地和戰事多爭之地。咸豐年間,廣東三水天地會陳金剛部屬攻信都陷臨賀,就曾在此駐兵。民國10年(1921),粵掛軍閥為爭奪鋪門圩一帶地盤進行混戰。民國26年(1937年),國民黨軍張發奎部510團團部及機槍連也曾駐於粵東會館和臨陽義塾。民國33年(1944年)8月,日本侵略軍取道鋪門西出梧州,其時鋪門鄉自衞隊和商團武裝曾奮起阻擊戰鬥一晝夜,這一英勇抗日的事蹟已載入史冊。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