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銅陽書院

鎖定
銅陽書院位於廣西北流市。清康熙四十年(1701)知縣塗遇建義學於縣東一里舊縣街。雍正十二年(1734),銅陽書院遷至舊學宮(今北流市博物館)。咸豐七年(1857),銅陽書院毀於戰火。同治十三年(1874)重建,計建有頭門1座3間,旁舍31間,講堂1座,夾室2間,講堂上有藏書樓。書院有捐置的田租糧米692石7鬥,有店鋪12間,攤位1處,年租息四萬九千文,作為教學和獎學之用。 [1] 
中文名
銅陽書院
地理位置
廣西北流市城東一路0090號
佔地面積
2305 m²
別    名
抱朴書院
建造者
塗遇

銅陽書院書院簡介

四十八年知縣陳獻德、歲貢曹大綸重修。後塌壞。雍正十二年(1734)知縣劉瓚重修,改名“抱朴”。
咸豐七年(1857)毀於兵。同治十三年(1874)縣人梁科選、陳宗魯、黎學箕等,以院租餘剩,就基重建,乃名“銅陽”。計頭門1座3間(1984年已拆除),旁舍31間,講堂1座,夾室2間,上建藏書樓,堂前建牌樓1幢(1984年已拆除建博物館文物倉庫),及上下廚房,院外圍牆。歷置田產生息,供書院經費、生員伙食及科費之用。光緒三十四年(1908)改為蠶業學校。
1914年改為女子蠶業學校,附女子小學。1927年改為農民運動講習所。1930年改為私立陵城初級中學校。1933年改為北流縣公立醫院。1985年縣文物管理所(現北流市博物館)搬進辦公。

銅陽書院書院歷史

銅陽書院正面 銅陽書院正面
清康熙四十年(1701)知縣塗遇建義學於縣東一里舊縣街。
唐太宗貞觀四年,詔州縣皆立孔子廟,北流已在坡東近郊建學宮,這是北流有辦教育之始(所謂學宮,亦即祭孔之所兼作學校),北流從此文氣漸開,人文蔚起。至宋紹聖元年(1094),北流士人洗積中、坦中庸中了進士,這説明此時北流的文化水平與中原先進省份的差距已逐漸縮小。宋後北流各地紛紛建義學和書院,至名清時期,書院大盛,其中以銅陽書院最為有名。
清代康乾以後,北流經濟不斷髮展,粵商大量湧入,並且執北流商業的牛耳,北流遂有"小佛山"之稱。這些粵商不僅帶來了粵人較先進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並且熱衷科舉,望子成龍。明清時期北流共出了文進士24人,文舉人99人。這些科場上的優勝者,大多為銅陽學子。
銅陽書院二樓 銅陽書院二樓
銅陽書院的經費來源多為各村鄉租產,也有地方熱心教育人士捐置的田租,如附城人黎世典就曾捐置田租60石入書院(他的兒子黎玉章、孫黎學箕俱拔貢,曾孫黎兆瀛中舉人,玉章妻博白籍閨秀朱玉仙是清代傑出女詩人,被論者喻為“廣西的李清照”,其詩集《畫詩樓稿》早巳付梓傳世,今又附於國學家陳柱編纂,廣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粵西十四家詩鈔校評》)。邑人麥名揚也一次捐田租60石。這些熱心人士的捐助,是作為銅陽學子的獎學金和赴鄉試、會試的車旅食宿費和它項的補助,使士子減少後顧之憂。一廂鄉進士羅爌(在京任職),看到“京都舊雖有會館,每逢大比,公車雲集,難於安處,復倡建潯梧鬱三郡會館於順治門外海化寺街,嗣是三郡貢舉仕宦之到都者若賓至如歸焉。”總的來説,社會關注,後勤保障有力,是銅陽書院歷久不衰,人才輩出的基本保證。
有清一代北流共出了文進士24人,文舉人99人。這些科場上的優勝者,大多為銅陽學子。在那“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時代,萬千學子擠在科舉那條獨木橋上,原不足為怪,也無可厚非,因為那是一個歷史的過程。銅陽書院的光輝,折射了清代北流文化所達到的水平,研究一下它那不無價值的辦學經驗,決不是多餘的,知今宜鑑古,無古不成今。銅陽書院的舊址成了北流市博物館,入館瞻仰,當日銅陽的規模輪廓依稀可辨,令人感慨萬千。館邊的西河上,寄寓着望子成龍厚望的登龍橋還在,橋亭碧瓦紅牆,端莊古樸,登龍,登龍,濤聲依舊!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