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銅溪村

(湖南省桃源縣寺坪鄉青銅溪村)

鎖定
青銅溪村隸屬於湖南省桃源縣寺坪鄉。位於寺坪鄉風景秀麗的沅江河畔,屬凌津灘水庫移民村,15個村民小組,其中有2個移民組,農業人口1335人,其中移民安置人口275人。全村有28名黨員,水田1214畝,旱地200餘畝。山林13000餘畝,現有村幹部2人,林業(楠竹)種植是主導產業,這裏有着豐富的生產資源(楠竹、杉木)待去開發。
中文名
銅溪村
別    名
青銅溪村
政府駐地
湖南
電話區號
0736
郵政區碼
415723
地理位置
寺坪鄉風景秀麗的沅江河畔
面    積
2002.88畝
人口數量
2864人(截至2006年底)
隸    屬
湖南省桃源縣寺坪鄉
山    林
13000餘畝

銅溪村自然資源

截止2006年底,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002.88畝(其中:田1701.28畝,地301.6畝),人均耕地0.72畝,主要種植水稻、包穀等作物;擁有林地3722.3畝,其中經濟林果地3273.8 畝,人均經濟林果地1.18畝,主要種植核桃、茶葉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630畝,其中養殖面積0畝;草地316畝;荒山荒地73.82畝,其他面積500畝。

銅溪村基礎設施

截止2006年底,該村已實現通 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604户通自來水,有105户飲用井水,有105户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佔農户總數的17.38%)。有709户通電,有488户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户653户(分別佔農户總數的100%、68.83%和92.1%);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移動電話的農户數636户,其中擁有移動電話農户數353户(分別佔總數的89.7%和49.79%)。
該村到鎮道路為柏油路;進村道路為柏油、水泥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0.2公里,距離集貿市場0.4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6輛,拖拉機14輛,摩托車0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1701.28畝,有效灌溉率為60%,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1701.28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61畝。
到2006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户298户;裝有太陽能農户45户;建有小水窖0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户89户。全村有5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5個自然村已通電;有4個自然村已通路;有5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5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5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户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48户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49户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 612户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銅溪村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715.36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485.52萬元,佔總收入的67.87%;畜牧業收入17.57萬元,佔總收入的2.46%(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497頭,肉牛12頭,肉羊0頭);林業收入18.27萬元,佔總收入的2.55%;第二、三產業收入194萬元,佔總收入的27.12%;工資性收入100.51萬元,佔總收入的14.05%。農民人均純收入1481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外出勞務收入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96.18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687人(佔勞動力的41.24 %),在省內務工225人,到省外務工462人。

銅溪村人口衞生

截止2006年底,該村有農户709户,鄉村人口2864人,其中男性1401人,女性1463人。其中農業人口2768人,勞動力 1666人。該村以漢族、彝族為主(是漢族、彝族、白族等族混居地),其中漢族2742人, 彝族97人,白族8人,其他民族17人。
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364人,參合率85.4%;享受低保51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衞生所和鎮衞生院,衞生所面積為8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2人,該村距離鎮衞生院5公里。該村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1個,建有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人畜混居的農户218户,佔農户總數的30.75%。

銅溪村文化教育

截止2006年底,該村建有小學2所,校舍建築面積490平方米,擁有教師13人,距離中學0.55公里。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357人,其中小學生252人,中學生105人。

銅溪村村務公開

到2006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合同709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560.34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0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 ,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64850元(人均23.43元),一事一議籌勞2920元(勞均1.05個)。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併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財政收支、民政救濟。

銅溪村民俗風情

在桃源這塊“仙源樂土”上,生活着以漢族為主以及回族、維吾爾族、土家族、滿族、侗族、壯族、瑤族等13個民族。其中維吾爾族和回族均在3000人以上。縣內設有楓樹、青林兩上民族自治鄉。史學家翦伯贊即出生於楓樹鄉。
桃源地處漢民族與少數民族的過渡地帶,其民風民俗有其自己的特色。在飲食上,桃花源一帶流行喝“擂茶”。相傳東漢時伏波將軍馬援率兵南征到桃源時,士兵水土不服,瘟疫流行,民間獻“五味湯”(即用茶葉、生薑、茱萸、綠豆和食鹽研末熬湯),服後痊癒。擂茶即由此演變而來。
宗教方面,縣內以信仰道教和伊斯蘭教的信徒居多。桃花源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道教聖地之一,被道家稱作三十六洞天裏的“白馬玄光之天”。明洪武初年,一支新疆維吾爾族、回族人在縣內落籍,伊斯蘭教隨之傳入。楓樹鄉建有清真寺。
桃源的地方戲劇獨具特色。武陵戲是深受桃源人民喜愛的地方劇種。縣裏有專業的戲劇團。1979年該劇團作為湖南省唯一被選拔進京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0週年獻禮演出的縣級劇團,演出的現代戲《發黴的鈔票》獲全國演出二等獎和劇本創作獎。為了後繼有人,近年來縣委縣政府撥專款成立了小演員班,使該劇團煥發出勃勃生機。儺戲被稱為戲劇的“活化石”,桃源儺戲在民間仍廣為流傳並保留着原始的特色。2000年在桃源召開了國際儺戲研討會,2002年還舉行了全縣儺戲會演。三陽港鎮被譽為儺戲之鄉。
民間流行舞龍、舞獅、尤以節日為盛。九溪鄉一帶流行的板龍燈,由木託組成,一人一節,一般長數十節,最長近百節,舞起來頗有氣勢。同時,縣內有三棒鼓、漁鼓、老絲絃等民間曲藝流傳,深受羣眾喜愛。
桃源歷史悠久,文物古蹟眾多。離縣城不遠的採菱城是春秋晚期的遺址,為省級重點保護單位。桃花源不僅是風景名勝,也是文化古蹟,遺有唐代以來眾多大詩人如孟浩然、劉禹錫、李白等碑刻詩文及古建築。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閣三塔”、星子宮、馬援石室等古蹟遍佈縣內。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