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銅梁文化

鎖定
“銅梁文化”,位於重慶市銅梁區西郭水庫,是我國發現的第八處舊石器文化遺址,距今25450+850年,屬於舊石器時代晚期,是迄今四川盆地內最早最古老的舊石器文化遺址之一。
中文名
銅梁文化
外文名
Tongliang culture
發展歷史
1975年11月21日,原永川地區批准修建銅梁西部水庫,在銅梁縣銅部區所屬的七個鄉組織了近兩千名民工,於1976年元月正式破土動工。
同年春,清理大壩壩基,在離地表八米深的土層中,開始發現黑色腐殖土,土中有樹木的莖、葉、根及果實。向下深挖,出現動物骨骼、牙齒化石。被民工當成稀奇玩物拿走不少,繼後又大量出土,引起西部水庫指揮部負責人重視,報告了文化館。文化館派員前往工地察看,並開始了文物宣傳和徵集工作。重慶市博物館也派出了李宣民、黃藴萍、張俊等作現場勘察,隨着工程向深度發展,奇蹟出現了,大批器形標準的石製品——舊石器出現,考古工作者驚喜萬分,整個工地沸騰了,西部水庫指揮部發出通知,號召民工把清整壩基中拾得的各種化石、石器送交指揮部政工組。通過宣傳、清理、徵集等工作,共收集舊石器近400件.烏木數立方米,哺乳動物化石約1000件。我們將情況報告了中國科學院,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派出了研究員張森水,會同重慶市博物館李宣民、楊興隆、貴州省博物館曹澤田等同志,對這批出士文物進行了分析研究。隨後,中科院學部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委員、古人類學專家賈蘭坡先生,中科院古研所尤玉柱、董枝明、王存義、王哲夫、衞奇、黃慰文、北大教授授呂遵鍔、研究生黃藴萍、市博物館方其仁館長等專家和考古工作者都先後來西部水庫大壩工地進行實地考察和發掘工作。發掘現場在銅梁縣城西北約2公里處的二塘。現場附近多圓形山丘,頂面較平,海拔350米-400米;現場在一個半封閉的谷地內,谷中有1條屬全新世發育的化龍溝小溪。現場除發現一批舊石器外,還發現有東方劍齒象、亞州象、中國犀、巨鏌、獐、水牛、牛、鹿、羊、熊獵等哺乳動物骨路、牙齒化石。同時還發現有楠木、自楠、胡桃、毛探、亮葉水青槓等植物化石。以及野核桃、山稠、南酸棗等果實化石和蕨類、菊科等植物花粉的成份。 這次發現的舊石器極其珍貴有以下特點:1,石核石片形制原始,枱面大多數是自然的,石片形態不規整;2.石器粗大、古樸、型制不整,顯得相當原始;3.在石製品中,大型石器佔57.1%,比例大,在我國舊石器工具組合中是絕無僅有的;4.工具類型簡單,只有刮削器、尖狀器和砍砸器三大類,石器組合關係在這之前是沒有先例的;5.砍砸器佔比例較大,其中端刃砍砸器約佔砍砸器的三分之一,數量之多是極為罕見的;具有強烈的地區色彩;6.在石器中,單刃工具不多,復刃工具占主導地位,與四川“富林文化”形成明顯的對照;7.加工方法多樣。以錘擊加工為基礎,偶爾用砸擊加工,還用碰砧法修理石器,這在當時為我國南方首次發現;8.復向加工為主的錘擊法,是銅梁石器的自身特色。
一種文化是代表某一時代人們所創造的物質精神財富的總和,銅梁石製品則代表了一新的、區域性文化。因此,經中國科學院鑑定和論證,被命名為“銅梁文化”。
銅梁文化的地質年代,經北大對烏木、核桃殼作碳14元素測定,並經中科院古研究所吳玉樞、於淺黎同志作孢子花粉研究確認,銅梁文化的地質年代為更新世晚期,距今25450+850年,在人類社會發展階段上為舊石器時代晚期。在資陽黃鱔溪、遂寧都口、重慶九龍坡等地發現很多與銅梁文化相近的舊石器、使銅梁文化的分佈區域廣,其時空分佈應在36000—39000年之間,銅梁舊石器文化發現地是一處國內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重要遺址,屬第八位。是四川繼漢源縣“富林文化”後的第二處發現,是川東地區第一處,是迄今四川盆地內最早最古老的舊石器文化遺址之一。銅梁舊石器文化的發現,對四川盆地第四紀地層的研究填補了部分空白。以前研究四川盆地第四紀地層的地文期,主要依靠地貌資料,而缺乏階地內的實物資料,顯得斷代而證據不足。銅梁舊石器遺址的發現,對四川盆地內從更新世晚期到全新世的地層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為盆地內第四紀河流階地的地質年代確定提供了重要依據,對華南第四紀洞外堆積物的研究和時代的確定也是一個重要貢獻。銅梁舊石器文化不僅豐富了我國舊石器晚文化的材料,進一步證明了我國舊石器文化發展的不平衡性、曲折性和複雜性,同時擴大了我省古文化分佈的區域(舊、新石器疊壓在一起的情況)、從陶片和少數舊石器中有二度加工的痕跡看,找到巴蜀文化的上源,否定了原認為大溪文化是四川原始文化的代表,銅梁文化的發現,證明了巴蜀文化是從階地內部的新石器文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而不是外來文化(或許可以説是階地內部的古文化與外來文化的融合形成了巴蜀文化),從而將巴蜀文化的考古資料向前推了一千多年左右。把銅梁和重慶的歷史推到了二萬多年前的原始社會。
從“銅梁文化”遺址中發現的動物羣、植物化石表明:銅梁在二萬多年前的更新世晚期,氣候温暖、屆暖亞熱帶氣候,那時的銅梁是草木茂盛,適宜於古人類生活,這給研究古地理、古氣候及其變遷提供了可靠依據。
銅梁舊石器文化遺址的地層,中國科學院將其分為兩組,第七、八層為第一組,有一定代表意義,被命名為“銅梁組”。代表晚更新世中期。第五、四層中有一定代表性的“花臉貓”泥,特命名為“花泥巴組”,代表全新世早期,這對研究四川盆地的地層劃分有一定意義。
“銅梁文化”發現後,影響深遠,現已編入《大百科全書,考古卷》,已入大學教科書。很多領導如司徒慧敏(原文化部副部長)、沈一之(中宣部秘書長)、黃啓躁等,漫畫家華君武、全國政協委員郭汝魁、美籍華人郭汝玲、日本教授北山昌夫、日本友人大西一等先後來銅參觀,並留有題贈墨寶。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