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銅壺滴漏

(漢語成語)

鎖定
銅壺滴漏,漢語成語,拼音是tóng hú dī lòu,意思是用銅壺盛水滴漏來計時刻。出自《雞鳴埭歌》。
中文名
銅壺滴漏
拼    音
tóng hú dī lòu
注    音
ㄊㄨㄥˊ ㄏㄨˊ ㄉㄧ ㄌㄡˋ
出    處
雞鳴埭歌

銅壺滴漏成語辨析

【近義詞】: 銅壺刻漏 [1] 

銅壺滴漏成語出處

唐·温庭筠《雞鳴埭歌》:“銅壺漏斷夢初覺,寶馬塵高人未知。” [1] 

銅壺滴漏成語用法

作賓語、定語;指時光流逝。
示例
靜聽得銅壺滴漏,夜月微殘。 ★《白雪遺音·馬頭調·好夢兒》 [1] 

銅壺滴漏成語歷史

銅壺滴漏漏壺

漏壺是我國古代計時器的一種,我國現存最完整的成組型滴漏是元代仁宗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鑄造,全組由4個安放在階梯上的漏壺組成,最上層稱日壺,高75.5釐米,外口徑74釐米,內口徑68.2釐米,底徑60釐米;第二層稱月壺,高58.5釐米,外口徑59.5釐米,內口徑54.5釐米,底徑53釐米;第三層稱星壺,高55.4釐米,外口徑51釐米,內口徑44釐米,底徑39釐米;最底下一層稱受水壺,高75釐米,外口徑38.5釐米,內口徑32釐米,底徑31釐米。各壺都有銅蓋,受水壺銅蓋中央插一把銅尺,該銅尺長66.5釐米,尺上刻有12時辰的刻度,自下而上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銅尺前插一木製浮劍,木劍下端是一塊木板,叫浮舟。水由日壺按次沿龍頭滴下,受水壺中的水隨時間的推移而逐漸增加,浮劍逐漸上升,從而讀出時間
沙漏是一種計時儀器,也叫沙鍾。由於漏壺中的水受温度影響,為計時的準確性增加了困難,用水銀作動力又很不經濟,於是用一種新的材料——細沙來代替水和水銀。沙鍾由上下兩個相同的瓶子組成,中間用小口連在一起,上部瓶子所盛的細沙通過中間水口慢慢流入下部瓶中,這樣上部瓶子細沙的平面漸漸降低,瓶子時間刻度就能顯示出時間。這種沙鐘的優點是可以兩面使用,翻過來,就可以下部成為上部繼續使用。

銅壺滴漏文物

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通高264.4釐米。
此件滴漏是中國古代的計時工具,由廣州人冼運行、杜子盛等鑄造於元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整件滴漏由四個銅壺組成,分別是日壺、月壺、星壺、受水壺。也有一種説法稱為日天壺、夜天壺、平水壺和受水壺。日壺壺壁鑄有圓形太陽圖,月壺壺壁鑄有月形圖,星壺壺壁鑄有北斗七星圖,受水壺壺壁鑄有八卦圖。使用時四壺自上而下依次安放,最上為日壺,最下為受水壺。在日、月、星壺的底部各有一個出水的龍頭。受水壺壺蓋正中立一銅表尺,上有時辰刻度,自下而上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銅尺前放一木製浮箭,木箭下端是一塊木板,稱作浮舟。壺身刻有關於製作年份和人員的文字。
這是一件浮箭法複式漏壺。使用時,日壺的水以恆定的流量滴入下層的月壺,月壺之水滴入星壺,星壺上部有一個小洞,如果月壺滴下的水多了,多餘的就會從這裏流出,使星壺的水量保持恆定,以便均勻地滴水給受水壺。受水壺中的水逐漸增加,浮舟便托起木箭緩緩上升。將木箭的頂端與銅表尺上的刻度對照,就可知道當時的時間。這件銅壺滴漏從製成之日一直被使用到公元1900年前後,歷時將近700年,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大、最完整的銅壺滴漏。 [2] 

銅壺滴漏計時方法

漏壺的最早記載見於《周禮》。這種計時裝置最初只有兩個壺,由上壺滴水到下面的受水壺,液麪使浮箭升起以示刻度(即時間)。保持上壺的水位恆定是滴漏計時準確的關鍵。這個問題後來是互相銜接的多級(3~5級)水壺來解決的。宋朝王普所著《官術刻漏圖》(公元1135)曾描述一種蓮華漏,後該書失傳。根據宋朝楊軍的《六經圖》(公元1155)轉述:蓮華漏由4個壺組成。天池壺、平水壺逐級向平水小壺供水。
平水小壺上有溢水口,可是多餘的水泄入減水桶以保持水面恆定。在蓮華漏中還採用一個浮子式閥門作為自動切斷閥。當受水壺水位升至滿刻度時,浮子式閥門就會自動阻塞上級水壺的出水孔,切斷水滴。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