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銀粉背蕨

(中藥)

鎖定
銀粉背蕨,中藥名。為中國蕨科植物銀粉背蕨Aleuritopteris argentea (Gmel.) Fee的全草。分佈於華北及陝西、甘肅、青海、安徽、湖北、四川、雲南等地。具有活血調經,補虛止咳,解毒消腫,利尿通乳之功效。常用於月經不調,赤白帶下,經閉腹痛,乳腺炎,乳汁不通,肺結核咳血,咯血,肋間神經痛,肝炎,腹瀉,膀胱炎,血淋,大便溏泄,小便澀痛,風濕關節疼痛,跌打損傷,刀傷,暴發火眼,瘡腫。
中文學名
銀粉背蕨
別    稱
通經草、金絲草、銅絲草、金牛草、紫背金牛草、鐵絲蕨
植物界
蕨類植物門
蕨綱
真蕨目
中國蕨科
粉背蕨屬
銀粉背蕨
分佈區域
華北及陝西、甘肅、青海、安徽、湖北、四川、雲南等地
採收時間
春、秋季
用    量
內服:9-15g。外用:適量
毒    性
無毒

銀粉背蕨入藥部位

全草。

銀粉背蕨性味

味辛、甘,性平。

銀粉背蕨歸經

歸肺、肝經。

銀粉背蕨功效

活血調經,補虛止咳,解毒消腫,利尿通乳。

銀粉背蕨主治

月經不調,赤白帶下,經閉腹痛,乳腺炎,乳汁不通,肺結核咳血,咯血,肋間神經痛,肝炎,腹瀉,膀胱炎,血淋,大便溏泄,小便澀痛,風濕關節疼痛,跌打損傷,刀傷,暴發火眼,瘡腫。

銀粉背蕨相關配伍

1、治月經不調,閉經腹痛:通經草15g,益母草12g,水煎服。(《寧夏中草藥手冊》)
2、治赤白帶下:銀粉背蕨30g,白果9g,水煎服。(《河北中草藥》)

銀粉背蕨用法用量

內服:9-15g。外用:適量,水煎燻洗,或搗敷。

銀粉背蕨使用注意

孕婦禁服。

銀粉背蕨採集加工

春、秋季採收,除去雜質,洗淨泥土,鮮用或捆成小把曬乾。

銀粉背蕨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20-40cm。根狀莖短、直立或斜升,密被黑褐色毛狀鱗片,下生纖細鬚根多條。葉叢生,葉柄長7-20cm,紫褐色,有光澤,像銅絲,故名“銅絲草”,除基部被鱗片外無毛。葉片三角掌狀,長7-10cm,寬5-8cm,二至三回羽狀分裂,再作羽狀深裂;上面暗綠色,下面常為白色,被乳黃色粉粒,中軸褐栗色。孢子囊羣生於小脈頂端,成熟時匯合成線形,棕黃色,囊羣蓋沿葉邊連續着生,致葉緣反捲。(本種有時葉下面為淡黃綠色,沒有乳黃色粉粒,在華北和西北地區常如此)。

銀粉背蕨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500-3200m的乾旱地區,石灰岩石縫中或土壁上。分佈於各地,尤以華北及西北較多。

銀粉背蕨性狀鑑別

根莖短小,密被紅棕色鱗片。葉數枚簇生;葉柄細長,長10-20cm,慄棕色,有光澤;葉片捲縮,展開後呈近五角形,長、寬均5-10cm,掌狀羽裂,細裂片寬窄不一,葉上表面綠色,下表面被銀白色或淡黃色粉粒。孢子囊羣集生於葉緣,成條形。質脆,易折斷。氣微,味淡。

銀粉背蕨藥理作用

抗氧化作用。

銀粉背蕨相關論述

《湖南藥物志》:“清熱解毒,止咳潤肺。”

銀粉背蕨附註

孕婦忌服。
[1-4] 
參考資料
  • 1.    王國強.《全國中草藥彙編》:人民衞生出版社,2014年
  • 2.    馮洪錢.《獸醫本草補遺》: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2年
  • 3.    蔡光先.《湖南藥物志 6》: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年
  • 4.    湖南省中醫藥研究所.《湖南藥物志 第二輯》:湖南人民出版社,197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