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銀川劇社

鎖定
1949年9月23日寧夏解放後,十九兵團接管了覺民學社,司令員楊得志還到社裏來過。不久三邊文工團與覺民學社合併,成立了寧夏人民劇院
中文名
銀川劇社
社    長
楊覺民
成立時間
1950年5月3日
1950年4月18日,寧夏省人民政府決定人民劇院和人民電影院編入寧夏文工團,並把戲箱查收封存。從劇院只挑了18名演員,其餘人無事可幹。這實際上等於劇院撤銷、人員失業,造成了有的人打羊毛、拈麻繩,有的人錐鞋、擺地攤,還有的人到外縣去搭班子,唱皮影子。面對這種局面,他們選派代表找政府也無結果。5月3日,他們見了來銀川的彭德懷司令員,在彭總的關懷指示下,在原覺民學社基礎上成立了銀川劇社。楊覺民任社長,李振民任副社長,上級派來的周佔元任協理員。並把戲箱也退還了,在原覺民學社恢復了演出。 [1]  在黨的“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文藝方針指引下,1951年5月5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發佈了《關於戲劇改革的指示》。銀川劇社根據指示,結合實際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對人員重新做了調整,培養和發展了一批黨團員,新排演了一批反封建的歷史戲和現代戲,如《紅樓夢》《西廂記》《玉鳳釵》《屈原》和《一貫害人道》《志願軍的未婚妻》《雙推磨》等,並對舞台美術和化妝進行了改革,新運用了電光佈景。每天兩場不間斷,分別在劇社、大廟、黑虎廟等處演出。有時還送戲下鄉,在農村一天演過三場。
寧夏解放後,銀川劇社率先吸收培養女演員是該劇社的重要成就。秦腔旦角過去一直都是由男演員扮演。銀川劇社成立後,著名女花旦屈效梅首先從中衞來銀川加盟演出。首場第一齣摺子戲《殺狗勸妻》就轟動了銀川。屈效梅嗓音甜美、舞姿嬌娜、做功細膩、眼神傳情。她的代表劇目有《寫狀》中的李桂芝,《殺狗》中的焦氏,《評雪辨蹤》中的劉翠屏等。特別是名家王天民教授的《櫃中緣》,鄭香亭教授的《打金枝》,技藝精湛,演一出紅一處。在劇社最輝煌的那段時期,屈效梅功不可沒,女演員佔了半邊舞台。
在屈效梅的影響帶動下,不久又有“三梅”登上了銀川劇社的舞台。王素梅工青衣,行腔圓潤,擅長苦戲。代表劇有《秦香蓮》中的秦香蓮,《趙五娘吃糠》中的趙五娘,《情探》中的敫桂英,《楊八姐遊春》中的佘太君等。孫玉梅工花旦,代表劇目有《三回頭》中的呂榮兒,《櫃中緣》中的徐翠蓮,《三對面》中的皇姑等。趙友梅擅長現代戲,代表劇目有《劉胡蘭》中的劉胡蘭,《志願軍的未婚妻》中的未婚妻等。在三梅之後又有馮秀英、李愛華、陳豔芳、季蘭英等一批女演員成長了起來,他們也都有各自的拿手好戲。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