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鉛山畲族民歌

鎖定
鉛山畲族民歌,中國江西省上饒市鉛山縣傳統音樂,江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項目名稱
鉛山畲族民歌
認證級別
省級
項目分類
傳統音樂
起源時間
明朝
認證時間
2010年
認證批次
第三批
申報地區或單位
中國江西省上饒市鉛山縣
所屬國家
中國

鉛山畲族民歌簡介

畲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畲族傳統民歌以口傳心授的方式代代相承。畲族民歌按題材內容大致可分為敍事歌、雜歌、儀式歌。《雷氏族譜》載,高辛皇帝三公主回山主理盤瓠喪事:“殯後長腰木鼓,長笛短吹,男女連聲歌唱,窈窕跳踢,舞弄者不能及”。畲族傳統民歌沒有瑰麗的詞句,採用樸實無華的語言傳播演唱。畲家把唱歌視為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是不可缺少的。他們以歌代言,以歌為媒,在喪葬祭祀活動中,他們又以歌代哭。

鉛山畲族民歌歷史淵源

江西少數民族以畲族為主,畲族聚居區以鉛山為最,鉛山則以太源畲族鄉為最。太源畲族鄉位於鉛山縣西南方,地處閩、贛兩省邊界,武夷山北坡山區,總面積78.5平方公里,人口1710人,其中畲族同胞230户,861人,姓氏為雷、藍二姓。太源畲族鄉的畲民大部分從福建汀州府(今汀州縣)遷來,小部分從福建省建陽縣、上杭縣及本省貴溪縣遷來。最早遷入太源畲族鄉石潭塢的藍姓畲民,是明嘉靖年間(公元1522年-1566年),至今已有18代。
畲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據畲族《雷氏族譜》載,大定十二年(公元585年),畲族始祖盤瓠因遊獵不慎,不幸遇難:“宮女(當為三公主)回山主理喪事,如有殯後,長腰木鼓,長笛短吹,男女連聲歌唱,窈窕跳踢,舞弄者不能及”。可見,畲族能歌善舞的歷史源遠流長。畲家以口傳心授的傳承方式,將本民族的歌代代往下傳承,在傳承的過程中又不斷產生新的歌。
畲家傳統民歌歷史淵源很深。歷史上,畲族為了生存,曾若干次大遷徙,遷入鉛山太源的畲族是明清時期從福建遷入的。現在畲家傳統民歌歌種中的“崇安歌”,是泛指在遷徙時從福建帶過來的歌,並非具體指福建省崇安縣。崇安縣並沒有畲族。這個歌種的名稱就足以説明它本身所具有的古老性和歷史性。

鉛山畲族民歌基本內容

歌曲類別。畲族民歌按題材內容大致可分為敍事歌、雜歌、儀式歌。其中敍事歌有史詩《高皇歌》;雜歌有《嬌戀》、《崇安歌》、《鎖歌》、《燈歌·採茶》、《小調》;儀式歌:喪歌·功德歌、宗教歌、婚儀歌等8個歌種的21首傳統民歌。
傳播與傳承。畲族常借用漢字記畲語音法手抄許多歌本,但傳統的民歌主要保存在老人的記憶中,少有文字和曲譜記載。

鉛山畲族民歌主要價值

畲族有本民族自己的習俗和語言,唱山歌是畲族人民文化生活中的一種主要活動形式。山歌是畲族民眾傳授歷史、文化、生產、生活等各種社會知識和進行文化娛樂活動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唱山歌成為畲族人民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內容,不論男女老少大都善歌,並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民族歌俗歌會。

鉛山畲族民歌瀕危狀況

在經濟全球化和現代化的衝擊下,畲族傳統民歌面臨着急劇變遷。隨着民眾生活方式以及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嬗變等因素,使一向靠口傳心授方式傳承的傳統民歌,逐漸地或部分地失去了生存與繁榮的土壤;同時,產生於農耕文明時期的畲族傳統民歌,年輕人不感興趣,因而生存空間越來越小;畲族傳統民歌漸漸只保存在老人的記憶中,隨着老年人的相繼去世,會唱傳統民歌的畲民越來越少。

鉛山畲族民歌保護措施

鉛山縣人民政府辦公室於2007年3月下發了《關於印發鉛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方案的通知》,對全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方案作了具體的部署,成立了“鉛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領導小組”。鉛山縣文化館組織相關人員對畲族山歌全面進行調查整理,拍攝專題影像,制定了保護方案,為傳承畲族山歌項目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鉛山縣太源畲族鄉鄉政府每年投入10萬元用於畲族山歌活動開展和傳承。2009年,畲族山歌被列為上饒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010年,畲族山歌又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如今,每屆舉辦的“三月三”畲族放歌節,傳承千年的畲族山歌又會在太源鄉唱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