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鈎嘴圓尾鸌

鎖定
鈎嘴圓尾鸌(學名:Pterodroma rostrata)為鸌形目鸌科下的一種中型海鳥,有3個亞種,38-40釐米。上體黑褐色,下體頦、喉至前頸灰黑色,胸以下白色。嘴黑色,細而短,翅尖而長,飛翔時翼下黑褐色,覆羽末端淡白色,在黑色翼下形成一條淡色斑,極為醒目。遠看時全身黑色,僅下體胸以後白色,黑白鮮明,野外觀察特徵明顯,容易辨認。嘴黑色,跗蹠肉黃色。
成羣活動在海洋上,是典型的海洋性鳥類,棲息於温帶海洋中,繁殖期間棲息於海岸和沿海島嶼及其附近海面上,非繁殖期則全在海上生活。主要以小型魚類、蝦和浮游動物為食。分佈於南太平洋西部靠近澳大利亞的各羣島間的海域,包括大洋洲馬克薩斯羣島、社會羣島、新克里多尼亞和所羅門羣島。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中文學名
鈎嘴圓尾鸌
拉丁學名
Pterodroma rostrata
別    名
黑背白腹穴鳥
大溪地海燕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鳥綱
亞    綱
今鳥亞綱
鸌形目
鸌科
圓尾鸌屬
鈎嘴圓尾鸌
亞    種
3亞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Peale, 1848
外文名
Tahiti Petrel
保護級別
近危(NT)IUCN標準 [3] 

鈎嘴圓尾鸌形態特徵

鈎嘴圓尾鸌
鈎嘴圓尾鸌(7張)
鈎嘴圓尾鸌為一種中型海鳥,體長38-40釐米,翼展84釐米,體重410-520克。嘴較短,上嘴前端彎曲成鈎狀。鼻管較短,位於嘴峯中線基部。翅尖而長。圓尾。前額、頭頂、後頸、一直到尾黑褐色。頦、喉和前頸黑灰色,其餘下體白色。翼下邊黑褐色,翼下覆羽黑褐色而具灰白色端斑,在黑色翼下形成一條淡色線。嘴黑色,跗蹠肉黃色。 [4] 
與相似種圓尾鸌比上體羽色較淡,呈鼠灰色,下體全為白色,頦、喉和前頸無黑色,翼下白色,具黑色斜細斑。 [4] 

鈎嘴圓尾鸌棲息環境

鈎嘴圓尾鸌是典型的海洋性鳥類,棲息於温帶海洋中,繁殖期間棲息於海岸和沿海島嶼及其附近海面上,非繁殖期則全在海上生活。 [4] 

鈎嘴圓尾鸌生活習性

常成羣活動在海洋上,除繁殖期間晚上活動外,其他時間白天和晚上確立活動。善飛行,既能鼓翼飛翔,又能左右傾斜,長時間的在海洋上空來回滑翔。也能從空中急劇直落而下。翻飛和翱翔於海面,不常跟隨船隻因而少被發現。主要以小型魚類、蝦和浮游動物為食。留居型鳥類,一般不遷徙。於海上一般無聲。 [4] 

鈎嘴圓尾鸌分佈範圍

原產地:美屬薩摩亞、澳大利亞、斐濟、法屬波利尼西亞、關島、密克羅尼西亞聯邦、新喀里多尼亞。 [3] 
區域滅絕:瓦努阿圖。 [3] 
旅鳥:墨西哥、新西蘭、所羅門羣島。 [3] 
來源不確定:智利、哥倫比亞、庫克羣島、哥斯達黎加、厄瓜多爾、薩爾瓦多、法屬南部領土、危地馬拉、印度尼西亞、日本、基里巴斯、馬紹爾羣島、瑙魯、尼加拉瓜、紐埃、諾福克島、北马里亞納羣島、帕勞、巴拿馬、巴布亞新幾內亞、秘魯、菲律賓、皮特凱恩、薩摩亞、托克勞、湯加、圖瓦盧、美國本土外小島嶼、瓦利斯和富圖納羣島。 [3] 

鈎嘴圓尾鸌繁殖方式

鈎嘴圓尾鸌單獨或鬆散的在繁殖地築巢,在那裏它們均是嚴格的夜間活動。繁殖被認為全年都在進行,但根據地點的不同,可能會出現某些高峯。在洞穴或岩石縫隙內放置一枚卵,孵化期約55天,雛鳥約110-120天成熟。在某些地區,鈎嘴圓尾鸌會面臨與曳尾鸌爭奪巢穴。 [1] 

鈎嘴圓尾鸌亞種分化

鈎嘴圓尾鸌(3亞種)

中文名稱
學 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鈎嘴圓尾鸌所羅門亞種
Pterodroma rostrata becki
Murphy, 1928
2
鈎嘴圓尾鸌指名亞種
Pterodroma rostrata rostrata
Peale, 1848
3
鈎嘴圓尾鸌新克里多尼亞亞種
Pterodroma rostrata trouessarti
L. Brasil, 1917
[2] 

鈎嘴圓尾鸌保護現狀

鈎嘴圓尾鸌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近危(NT)。 [3] 

鈎嘴圓尾鸌種羣狀況

在馬克薩斯羣島和社會羣島中,鈎嘴圓尾鸌是一個觀察到但未經量化的物種。它可能與黑鼠共存數十年,但並沒有對該物種構成重大威脅(2003)。幼鳥會被夜間的燈光所吸引,主要是在帕皮提周邊城市地區的塔希提島和努美阿周圍的新喀里多尼亞,鄉村和活躍的採礦場所。法屬波利尼西亞山區的電力線也會造成影響。在格蘭特雷島(Grand Terre),黑鼠可能對僅存的繁殖地構成威脅(儘管已經從南部瀉湖的所有小島中根除了大鼠)。野生貓最有可能影響生活在格蘭特雷島的種羣,因為它們可以捕食成鳥(成鳥死亡率對雛鳥的數量統計學比對雛鳥的死亡率有更強的影響),並且在1-8%的貓糞中發現了鈎嘴圓尾鸌(n = 4166),調查對9個站點中的5個站點進行。眾所周知,狗和特別是豬從洞穴中挖出成鳥或雛鳥。鹿也可能對繁殖地和雛鳥構成威脅。新喀里多尼亞新發現的地點都在受鎳礦開採威脅的地區(2008年)。污染的土壤深度足以影響到鈎嘴圓尾鸌築巢的繁殖地,也可能會出現對洞穴的激烈競爭(2006年)。當地人會用鳥類的白色羽毛用作魚餌(1984)。 [3] 
在新喀里多尼亞,2006年向KNS礦業協會提出了一項減少採礦開採對卡寧布地區(Koniambo)的影響的計劃。在同一座島嶼上,上海合作組織已經開始了一項收集和釋放因燈光而迷失方向的鳥類的活動。2007年6月,建立了從努美阿到切斯特菲爾德的海上橫斷面;沿着這條線反覆進行的調查將用於監測長期物種趨勢。新喀里多尼亞正在進行數量普查和鳥類人口監測。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