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針線包

(家居必備品)

鎖定
針線包,一般為布制袋狀物體,有一可封閉式開口,用於裝放針,線,頂針,小剪子等,為家居必備品,其形式現在發展的多樣,形式越發美觀。針線包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戰爭年代的革命光榮傳統,在戰爭年代,每人必備,隨身攜帶,自己縫補,代代相傳。
中文名
針線包
外文名
Sewing Kit
普通樣式
包分大、中、小三種式樣。
製作工藝
製作工藝基本上相同
用    處
用於裝放針,線,頂針,小剪子等

針線包基本簡介

針線包普通樣式

針線包,其形式現在發展的多樣,形式越發美觀。 針線包是藏族婦女用以裝針、線等物,製作精美的一種裝飾小包,配掛在婦女身上。
針線包分大、中、小三種式樣。

針線包製作工藝

大、中、小三種針線包的用料、製作工藝基本上相同。
將其中一種的製作工藝記述於後。原材料有硬牛皮(未經硝鞣的牛皮)、軟牛皮(經過硝鞣處理並染上顏色的牛皮,顏色有黑、紅兩種)、黃銅、鐵(鐵皮、鐵絲)、珊瑚珠、硼砂等。用黑色的軟牛皮和硬牛皮製作包身
針線包 針線包
,包的前蓋和後片連在一起。後片的扇形中心切去一個三角形,軟、硬牛皮形狀一樣,只是軟牛皮比硬牛皮稍大。將軟牛皮用化纖繩縫製,在前蓋的中間凸出一道與邊緣形狀一樣的梗;製作兩個同樣大的空心黃銅圓片,在圓片上鏨花;製作一個稍大的空心黃銅圓片,片上也鏨花;製作兩個同樣大的黃銅套,套的大小與所安珊瑚珠相同;剪制兩個與空心黃銅片一樣大的黃銅圓片,中間鑽上小孔;製作一個與所安的大珊瑚珠同大的黃銅套;製作一個與大一點的空心黃銅圓片同大的白鐵皮,邊緣上留一個三角形,將三角形彎向圓內,作為包蓋的扣,圓反中心鑽一小孔;用黃銅製作兩個同樣大的三角形蝴蝶花,中心鑽一個小孔;用白鐵皮製作兩個“L”形狀的花板,在兩端和彎角處各鑽一小孔;用白鐵皮剪制一個“~~”形的花板,在兩端和中間各鑽一個小孔;用黃銅
針線包 針線包
製作三個同樣的“+”字形小花,中心鑽上小孔;用黃銅製作一個圓形、中間凸起的花,中心鑽一小孔;用白鐵皮剪制兩個與“L”板相同的鐵板,不鏨花,只在兩端和彎角處鑽一小孔;用白鐵皮剪制一個所“~~”形花板相同的鐵板,也不鏨花,在兩端和中間鑽上小孔。將大的圓黃銅花安在蓋的中間,白鐵圓板貼在蓋內,有三角形處朝下,中心孔中安上鐵絲作為鉚釘,正面套上大黃銅套,套內裝上黑松油,珊瑚珠的下端裝在套內,珠眼穿在鐵絲上,將鐵絲釘曲進行鉚固;蓋的上端中間將圓形凸起的花鉚固;蓋的上端兩邊安同樣大的圓形花,將圓形套安在花中間,套內裝上黑松油,珠眼穿在鐵絲上進行鉚固;把三角形的蝴蝶花鉚固在兩邊彎角處;把天花的“L”形鐵反墊在蓋內兩邊,把有花的“L”形鐵板放在蓋面兩邊,兩端用鉚個鉚固,彎角處加一個“+”字形小花,用鉚釘鉚固;將有花的“~~”形鐵板放在蓋面的下端邊緣,無花的“~~”形鐵板放在蓋內對應處,用鉚釘把兩端鉚固,在中間加一個“+”字花,用鉚釘鉚固,包蓋即完成。用黃銅製作一個長方體,將其分為五份,兩端的兩份短一點,中間三份長一點,各份之間製作一個凸梗,在凸梗上鏨槽,兩端切去外端的兩個角,在中心鑽一小孔,中間的一份中央鑽一個長方形的孔;製作一個帶腳的黃銅環,腳與中間一份的長方體孔一樣大並穿入孔中,把長方體的黃銅鉚固在包頂上。用黃銅製作10個帶腳的小圓釘,將其均勻地鉚固在包的後片上。用紅牛皮剪制一個長方形作為包底和兩側,用化纖繩將前、後片和長方形紅牛皮縫合;用黃銅皮剪制一個長方形,在其上鏨花,兩邊鏨成花邊,中間等距離鑽三個孔;用黃銅製作三個帶腳的圓環和三個中間外凸的圓形花,中心鑽一小孔,將黃銅環的腳穿在圓形花的孔中,穿入長方形黃銅花板的孔內,鉚固在包底上,包角處用鉚釘鉚固。用鐵絲製作四個鐵環,將鐵環分別套在帶腳的黃銅環上。用紫銅絲編制兩根銅鏈,把銅鏈的一端套在包底兩邊的鐵環上。用黃銅製作兩個小鈴,將小鈴套在銅鏈的下端。用紅牛皮剪制一個長梯形,將長梯形的大端剪成等腰三角形,用黃銅片剪一個形狀似梯形的紅牛皮,只是稍小一點而已,在其上鏨花,並在等距離處鑽三個小孔;用白鐵皮剪制一個比黃銅片形狀稍大一點的鐵片,與黃銅片上孔對應處也鑽三個小孔;將紅牛皮小端和黃銅片的小端卷一個圈,牛皮在內,黃銅片在外,白鐵片在中間,製作三個圓白鐵皮中間外凸的。

針線包故事流傳

[1] 
軍隊針線包 軍隊針線包 [2]
老舊家裏總有一個針線包,大多擱在屋角那口大木箱裏、層層疊疊的衣服堆中或家中某一個抽屜裏,要縫補了直奔而去,順手又方便。放針線的器具也不相同,外婆把針線放在小竹籃中,因為外公有編織的手藝,他編了個帶着兩個小耳朵的籃子送給外婆,外婆就用它裝了針、線、縫鞋底剩的邊腳餘料,滿滿一籃;我媽把針線放在一個小塑料包裏,包內分了好幾格,繡花用的線和專門的針是一格,各種各樣的扣子是一格,頂針和小剪子又是一格,規規矩矩。而到了我,針線包就是超市裏買的那種精緻漂亮的手工藝籃,只是某一天想用的時候總是找不到,畢竟,用的時候太少了。
喜歡看外婆和媽媽縫針線的模樣。那時媽媽回家看外婆,兩個人相對而坐,外婆納鞋底,媽媽繡花,誰的手藝更高我看不出來,但我知道外婆做的事費力多了。她把已經準備好的很多層漿好的布擱在一塊,比照着鞋子剪,一隻手力氣不夠,兩隻手來,握着剪子柄,咬牙切齒的,旁人看着都費勁,這是做鞋的第一個步驟。然後她再從籃子裏取出棉線和大頭的針、錐子、頂針來。針的鼻眼大,外婆不費事就把線穿了進去,然後將針尖在頭頂上刮那麼幾下,線橫着放在嘴邊,用牙輕輕一彈,再將錐子在鞋底鑽個洞,針帶着線很容易就穿了過去,這一系列動作一氣呵成。媽媽的工作就顯得輕巧,針小小的,線細細的,手在繃子上穿梭,有股江南繡孃的味道。那是一個淡黃色繡咖啡色菊花的枕頭圖案,媽媽特意為外婆繡的,當女兒那麼多年,還是第一次這樣盡孝道呢。兩人有時坐在太陽下,有時在屋裏的電燈下,邊做手工邊説話,旁邊就是那個竹籃子。不做了,外婆和媽媽就把手中未完的活計往竹籃子一放,竹籃子就被安頓在外婆牀邊的櫃子上。
所有的針線包中數外婆的最大,裝的東西最齊。她那傢什已經不叫針線包了,該叫針線筐。小表弟出門打架,衣服被扯了個大口子,外婆從針線筐裏能找到近似的布,連綴起來,絲毫不損衣服的美觀。冬天為避免把毛衣弄髒,我吵着要一副袖套,外婆又把針線筐拿出來,讓我選自己喜歡的布,一個小時就把袖套做好,就連皮筋也在筐裏找得到。衣服穿爛了,無法修補,外婆就把釦子剪下來,用一根線穿好,下次新衣服上又可以用。外婆的針線筐是一個全家人都離不開的百寶囊。
媽媽的針線包工具齊全,可是用來縫補的機會已經不多。不過針線包還是要的,有時挽個褲邊綴個釦子什麼的,還缺不了。但她的針線包裏最多的是各種各樣的綵線:繡枕頭的花線、用剩的毛線,還有專門買來的錦綸線,一小團一小團,五顏六色。上世紀80年代初,市場上的衣料不多,買來純色的的確良做衣服,媽媽總會用自己的繡花手藝讓衣服變得引人注目,不過是往衣服上繡些小貓小狗小花籃什麼的,可衣服穿上總會有人追着問這衣服是哪買的,媽媽就很驕傲。這是媽媽的針線包的最大功用了。
參考資料